正弦(sine),數(shù)學術語,是三角函數(shù)的一種,在直角三角形中,任意一銳角∠A的對邊與斜邊的比叫做∠A的正弦,記作sinA(由英語sine一詞簡寫得來),即sinA=∠A的對邊/斜邊。
圖1
在Rt▲ABC中∠C=90°。對∠A而言,對邊BC=a、斜邊AB=c、鄰邊AC=b,則存在以下關系:
基本函數(shù) | 英文 | 縮寫 | 表達式 | 語言描述 |
正弦 | sine | sin | a/c | ∠A的對邊比斜邊 |
余弦 | cosine | cos | b/c | ∠A的鄰邊比斜邊 |
正切 | tangent | tan | a/b | ∠A的對邊比鄰邊 |
余切 | cotangent | cot | b/a | ∠A的鄰邊比對邊 |
正割 | secant | sec | c/b | ∠A的斜邊比鄰邊 |
余割 | cosecant | csc | c/a | ∠A的斜邊比對邊 |
歷史溯源
三角函數(shù)的誕生源于人們對“測量技術”的需求。古希臘天文學家喜帕恰斯(Hipparchus,c.?190 – c.?120 BC)為了測量天球上的角度和距離,制作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張“和弦表”(a table of chords),也被稱為三角學的創(chuàng)始人。為了研究天文學,喜帕恰斯創(chuàng)立了三角學和球面三角學 。喜帕恰斯留下大量的觀測資料。幾何教科書中的“托勒密定理”,實出自喜帕恰斯之手,托勒密只是從他的書中摘出。從托勒密定理可以推出正弦、余弦的和差公式及一系列的三角恒等式,托勒密定理實質上是關于四點共圓性的基本性質。
所謂“和弦”即圓上兩點之間的連線(更一般的也可以指任意曲線上的兩點連線),如圖2所示,設∠AOB=α是圓上的圓心角,則AB即為圓心角所對應的和弦長度。
圖2
想象A和B是天球上的兩顆星,AB的距離就等于喜帕恰斯的和弦。如果采用現(xiàn)在我們熟知的正弦來計算,則有chord(α)=AB=2r*sin(α/2),這里,r為圓半徑;chord(α)表示角α所對應的和弦??梢?,喜帕恰斯的“和弦表”本質上就是正弦表?!昂拖摇钡囊话朐俪詧A的半徑就是正弦,因此正弦也被稱為半和弦。喜帕恰斯所設想的圓半徑為3438個單位,在他的“和弦表”,每7.5度為一個增量,喜帕恰斯也成為了第一個系統(tǒng)使用一個圓有360度的人。
《幾何原本》是古希臘數(shù)學家歐幾里得創(chuàng)作的一部數(shù)學著作,成書于公元前300年左右。《幾何原本》共13卷,其中:第1卷研究了三角形全等的條件、三角形邊和角的大小關系、平行線的理論、三角形和多角形等積的條件;命題12和13本質上給出了鈍角和銳角余弦公式。如命題12為:
在鈍角三角形中,鈍角所對邊的正方形(平方的意思)等于鈍角兩邊的正方形之和在加上鈍角邊乘以該鈍角邊向外延伸,被該邊上垂線截斷部分的長。
圖3
圖3所示,鈍角△ABC,BH⊥AC于H,則對邊長為:AB2=AC2+BC2+2*AC*BC*cos(π-γ)
很明顯就是我們熟知的余弦定理。
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年—公元前212年),偉大的古希臘哲學家、百科式科學家、數(shù)學家、物理學家、力學家,靜態(tài)力學和流體靜力學的奠基人,并且享有“力學之父”的美稱,阿基米德和高斯、牛頓并列為世界三大數(shù)學家。公元前3世紀,阿基米德提出了斷弦定理,相當于現(xiàn)在三角函數(shù)的和差化積公式。斷弦定理描述為:如圖4所示,設AB和BC組成了圓上的斷弦,有BC >AB,若M是ABC弦的中點,過M作BC的垂線,垂足為D,則有AB+BD=DC
圖4
假定單位圓上令弧MC=2x,弧BM=2y,則弧AB=2x-2y。更進一步,可以利用正弦求出對應弦長,即AB=2sin(x-y),BM=2siny,MC=2sinx。根據(jù)圓心角是圓周角的2倍,
可知BD=BM·cosx=2siny·cosx,DC=MC·cosy=2sinx·cosy。
將其代入斷弦公式,可得和差化積公式:sin(x-y)=sinx·cosy-cosx·siny
梅涅勞斯,公元70~140年,古希臘數(shù)學家,天文學家。青年時期求學于Alexandria,后定居于Rome。他第一個認識到曲面上的測地線(geodesics)可以類比于平面上的直線。梅涅勞斯的諸多著作中只有《球面學》以阿拉伯文的譯本形式流傳下來,其后有各種校訂本,著名的曼蘇爾的修訂本,現(xiàn)存于萊頓大學圖書館。
《球面學》(約公元98年)全書共3卷,在第一卷中,他建立了球面三角形的原理,他發(fā)現(xiàn)在球面上,三角形只要對應角相等,兩個球面三角形就相等,而且球面三角形的內角和大于180度。這似乎已經(jīng)是非歐幾何了。卷二主要是建立一些對天文學有用的命題,卷三才開始正式球面三角學的論述。第一個命題就是球面的“梅涅勞斯定理”,現(xiàn)在在平面幾何和射影幾何中有平面的“梅涅勞斯定理”,俗稱“梅氏定理”。
克羅狄斯·托勒密(Claudius Ptolemaeus,)“地心說”的集大成者,約公元90年出生于埃及的托勒馬達伊,曾在亞歷山大城居住和工作,168年去世。托勒密最重要的著作《天文學大成》中,記載著一些他本人所作的天文觀測,這是確定他生活年代、工作地點的最可靠的資料。
托勒密在《天文學大成》中擴展了喜帕恰斯的和弦表,托勒密以1/2增量,給出了從1/2度到180度的和弦表。托勒密的和弦表借助于托勒密定理驗算,該定理給出了圓內接四邊形的四邊與兩條對角線之間的關系,如圖5所示,四邊與對角線的關系為AC·BD=AB·CD+BC·AD。
圖5
只需令AB、BC和CD分別對應所對應的內接角(圓周角)分別為α,β,γ,利用圓心角是圓周角的兩倍,設圓半徑為r,則有AB=2r·sinα,BC=2r·sinβ,CD=2r·sinγ,則有:
AD=2r·sin(180°-(α+β+γ)),AC=2r·sin(α+β),BD=2r·sin(β+γ)。
代入托勒密定理,即可得sin(α+β)·sin(β+γ)=sinα·sinγ+sinβ·sin(α+β+γ)。
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熟悉的積化和差公式,差別只是托勒密使用的是和弦,而不是我們熟悉的正弦和余弦。托勒密還得到了半角公式的等價形式:sin2(x/2)=(1-cosx)/2
也就是勾股定理,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約公元前580年~約前500(490)年),古希臘數(shù)學家、哲學家。由于畢達哥拉斯已經(jīng)知道了畢達哥拉斯定理,在三角運算中,很容易由畢達哥拉斯定理導出三角恒等式,即sin2x+cos2x=1。
公元4-5世紀,三角學在印度得到了非常重要的發(fā)展,在一本名為Siddhānta(譯為:悉達多,字面意思為“既定的意見、教義、公理或被承認的真理”)的天文學著作中正確的給出了正弦的定義。而后,印度數(shù)學家、天文學家Aryabhata(公元 476-550)在他的著作Aryabhatiya中給出了完整的三角函數(shù)表達,他們以jya表示正弦sin,kojya表示余弦cos,utkrama-jya表示正矢(1減去某角度的余弦,即1-cosθ),otkram jya 表示反正弦arcsine。
阿爾·花拉子模( 英語:Al - Khwarizmi,約780~約850),全名穆罕默德·本·穆薩·阿爾·花剌子模(Abu Abdulloh Muhammad ibn Muso al-Xorazmiy),拉丁名阿爾戈利茲姆(Algorismus)。出生于阿拉伯帝國大呼羅珊地區(qū)的花剌子模。波斯數(shù)學家、天文學家、地理學家。代數(shù)與算術的整理者,被譽為“代數(shù)之父”?;ù套用艿谝淮巫龀隽苏斜?;
阿拉伯馬爾瓦齊(Ahmad ibn 'Abdallah Habash Hasib Marwazi, 766 - 869)給出了余切,并完整的應用了正弦、余弦、正切、余切;巴塔尼(Al-Battani, c.858–929)發(fā)現(xiàn)了正割(sec)和余割(csc)函數(shù),并制作了第一張從1°到90°每個度數(shù)的余割表。至此,六個三角函數(shù)全部具備了,三角函數(shù)之間的相互運算(如和差化積、積化和差)也具備了。
三角學輸入中國,開始于明崇禎4年(公元1631年),這年鄧玉函、湯若望和徐光啟合編《大測》,作為歷書的一部分呈獻給朝廷,這是我國第一部編譯的三角學?!洞鬁y》主要講造表法、用表法和三角八線的性質。所用公式為“三要法。和“二簡法”。其中許多名詞,如弦、正弦、余弦、余切,余割等,沿用至今。還涉及了平面三角形的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正切定理及直角三角形解沾等。在三角測量方面,本書不談球面三角法是一缺憾。序言稱“大測者,測三角形法也”?!皽y天者所必須,大于他測,故名大測”。
在《大測》中,首先將sine譯為”正半弦”,簡稱”正弦”,這就成了“正弦”一詞的由來。
《大測》創(chuàng)作背景:玉涵字函璞,瑞士人。萬歷時來中國。崇禎二年因徐光啟薦,參與修歷。據(jù)推斷該書是依德國畢笛斯克斯(1561—1613)《三角法》和荷蘭斯臺汶(1548—1620)(數(shù)學記錄》編譯成書。成書于崇楨四年。收入《崇禎歷書》。又收入《古今圖書集成·歷法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