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聲律基本知識(一)初學(xué)者學(xué)習(xí)詩詞楹聯(lián),都繞不開平仄聲律方面的知識,現(xiàn)有的書刊 典籍中,講授這方面知識的不多,因此我在這里簡要地講一下我對這方 面知識的理解,不當(dāng)之處請朋友們指正。 一、何謂平仄 古人將字的讀音聲調(diào)分為五聲,即:上平(陰平)、下平(陽平), 上聲、去聲和入聲。其中上平和下平統(tǒng)稱平聲;上、去、入統(tǒng)稱仄聲。 需要說明的是古代的平仄讀音和現(xiàn)在的讀音有許多地方不一樣, 另外現(xiàn) 代普通話中已經(jīng)沒有入聲了, 古代的入聲字在現(xiàn)代讀音中較多的是讀上 聲和去聲(仍屬仄聲),但也有一部分字讀作平聲。 本來,在唐朝以前的詩和散文中是不講究平仄的。從初唐開始,人 們寫詩和駢文時就開始注意到字的讀音。也就是說,人們在寫作、閱讀 和欣賞文學(xué)作品時,不僅注 重文字的含義,而且也同時注重字句的讀 音。人們發(fā)現(xiàn),讀唐詩宋詞和駢文和讀魏晉以前的古文古詩不一樣,有 一種抑揚頓挫、聲調(diào)和諧的感覺,這就是因為從唐朝 以后的詩詞駢文 中注意了平仄聲律的緣故。 二、唐詩中最基本的平仄句式 最初,人們發(fā)現(xiàn)詩句中字的讀音需要平仄相間,相互轉(zhuǎn)換,這樣讀 起來比較順口,聽起來比較好聽,并且發(fā)現(xiàn)以每兩個字平仄轉(zhuǎn)換一次為好。例如,白居易的詩《大 林寺桃花》中有“人間四月芳菲盡”(平 平仄仄平平仄)的句子,由于此句中每隔兩字平仄轉(zhuǎn)換一次,所以讀起 來就覺得聲調(diào)和諧瑯瑯上口。反之,如果將這個句子 改為“人間仲春 芳菲多”(平平平平平平平),雖然語義也很好,但讀起來很拗口,聽 起來更別扭。 再后來,人們在寫詩和楹聯(lián)時發(fā)明了對偶句,發(fā)現(xiàn)對偶句的上下聯(lián) 中相對應(yīng)字的讀音相反聽起來效果最好。 例如上面的詩句“平平仄仄平 平仄”,它的對偶句“仄仄平平仄仄平”也就隨之而出。這樣,“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成了唐詩中最基本的平仄句式。 由于唐詩一般是由四句或八句組成,如果光是上面一種平仄句式, 讀寫起來未免覺得太單調(diào),于是唐朝的詩人們又創(chuàng)造了第二種句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以上兩種句式就是唐詩中最基 本的句式,我們后面講到的七絕、七律和七言對聯(lián)的格律,都是由上面 這兩種基本句式所組成的。平仄聲律基本知識(二)有了上面的兩種基本句式,唐詩的平仄格律也就確定下來,下面仍 以七言詩為例說明之。 三、七言絕句的平仄格律 七絕的格律分為平起式和仄起式兩種形式:1、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或平平仄仄仄平平,適用于第一句押韻的情況)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2、仄起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或仄仄平平仄仄平,適用于第一句押韻的情況)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可以看出, 七絕的兩種格式都是由前面所說的兩個基本句式組合而 成的。 另外,絕句的偶數(shù)句(即第 2、4 句)最后一個字必須押韻。第一 句可以不押韻,也可以押韻,并且韻腳都是平聲(極個別例外)。 四、七言律詩的平仄格律 和七絕一樣,七律的格式也分為平起式和仄起式兩種:1、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或平平仄仄仄平平, 適用于第一句也押韻的情況。 )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可以看出,在第一句不押韻的情況下,后四句與前 面四句相同) 2、仄起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 (或仄仄平平仄仄平, 適用于第一句也押韻的情況。 )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同樣,在第一句不押韻的情況下,后四句與前面四 句相同) 可以看出,七律的這兩種格式也都是是由兩個基本句式組合而成 的。 另外,律詩的偶數(shù)句(即第 2、4、6、8 句)末一個字必須押韻。 第一句可以不押韻,也可以押韻。律詩的韻腳也都是平聲(只有極個別 例外)。平仄聲律基本知識(三)■關(guān)于“1、3、5 不論,2、4、6 分明”的規(guī)定 唐代詩人在寫詩的過程中發(fā)覺, 如果完全依照上一節(jié)所介紹的平仄 格律寫詩,實際上是很困難的,有時需要通融一下,但如果隨意通融就 失去了制定格律的意義,于是人們就研究在哪些地方可以通融,在哪些 地方是不可以通融的。 實際上,人們在讀詩句的時候,并不是一個一個單字地去讀,而是 每兩個字停頓一下地讀,例如對于“朝辭白帝彩云間”這句詩,不是按 “朝——辭——白——帝——彩——云——間”的節(jié)奏來讀,而是按“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 一日——還”這 樣的節(jié)奏去讀。其中由于第 1、3、5 三個字一帶而過,其平仄幾乎聽不 出來,所以其平仄可以通融;而第 2、4、6 三個字則因停頓時間較長, 其平仄必須嚴格依照格律的規(guī)定。 于是, 就有了人們所熟知的那句規(guī)則: “1、3、5 不論,2、4、6 分明”。 第七個字由于它后面停頓的時間更長,并且有的還是韻腳,所以更 要嚴守格律。 “1、3、5 不論,2、4、6 分明”的規(guī)則同樣適用于七個字的對聯(lián)。 對于五言詩和五個字的對聯(lián)來說, 則是“1、 3、不論,2、 分明”, 4 第五個字則必須嚴守格律。 對于這條規(guī)則,有兩點必須說明: 1、本規(guī)則只適用于唐詩(律詩和絕句)和對聯(lián),不適用于宋詞(宋詞 對平仄有更細、更嚴格地要求)。 2、使用本規(guī)則有時會出現(xiàn)一些弊端,例如(孤平、平三聯(lián)等)這就要 采取相應(yīng)的補救措施(拗救),關(guān)于這方面的話題,我將在本專題的第 (五)部分再加以敘述。平仄聲律基本知識(四)五言絕句與五言律詩的平仄格律一、五言詩(或?qū)β?lián))的基本句型 前面講了七言詩的兩種基本句型, 只要將這兩種基本句型的前面兩 個字去掉,便是五言詩的基本句型了。 基本句型之一: 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 基本句型之二: 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 二、五言絕句的平仄格律 五絕的格式也是分為平起式和仄起式兩種。 1、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 (或平平仄仄平,通常用于第一句也押韻的情況)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五言:平平平仄仄, 五言: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2、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或仄仄仄平平,通常用于第一句也押韻的情況)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三、五言律詩的平仄格律 五律的格式也是分為平起式和仄起式兩種。 1、 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 (或:平平仄仄平,通常用于第一句也押韻的情況)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2、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 (或:仄仄仄平平,通常用于第一句也押韻的情況)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平仄聲律基本知識(五)關(guān)于“孤平”、“尾三平”和“拗救”。在詩句或?qū)β?lián)中,由于應(yīng)用“1、3、5 不論,2、4、6 分明”的規(guī) 則進行通融,有時會出現(xiàn)“孤平”和“尾三平”的弊端。 一、什么叫孤平?譬如在五言詩(或?qū)β?lián))中,如果有一句本來的格律是“平平平仄 仄”,但是如果運用“1、3、5 不論”的規(guī)則進行通融,將第一個字和 第三個字改成仄聲,這就成了 “仄平仄仄仄”,五個字中只有一個平 聲,這種現(xiàn)象就叫“孤平”。由于這種句型讀起來很拗口,所以要防止 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這就是叫“防孤平”或“防孤”。 在五言詩(或?qū)β?lián))還有一種孤平的情況,例如本來是“平平仄仄 平”,如改為“仄平仄仄平”,由于最后一個字韻腳必須是平聲,不算 數(shù),其余四個字當(dāng)中只有一個平聲,這也叫孤平。 在七言詩中,也有防孤平的問題。例如某一句原來的格律是“仄仄 平平仄仄平”,如果通融將第 3 個字改為仄聲,就成了“仄仄仄平仄仄 平”, 由于最后一個字是韻腳, 不算數(shù), 其余六個字中只有一個是平聲, 這也是孤平。 所以,我們在寫詩或?qū)β?lián)時,最后要檢查一下是否出現(xiàn)孤平,如果 有,就要進行調(diào)整。 二、關(guān)于“尾三平” 尾三平,也有人稱作三連平、平三連等等,是說在詩句或?qū)β?lián)最后 出現(xiàn)連續(xù)三個平聲字的現(xiàn)象。 例如, 原本是“平平仄仄仄平平”的句子, 如果第 5 個字改為平聲,就出現(xiàn)“平平仄仄平平平”的情況,這就是尾 三平。這種句式讀起來很拗口,在律詩、絕句和對聯(lián)中屬于大忌,所以 要盡量避免之。需要說明的是,唐朝以后有人寫的古風(fēng)詩中,專門將最后三個字搞 成三個平聲,結(jié)果就形成一種專門的風(fēng)格,稱為“三平調(diào)”,這和上面 講的三連平不是一碼事。 三、關(guān)于“拗救” 所謂“拗救”就是對不合格律的句子所采取的一種不得已的補救 措施。例如,王之渙的詩《出塞》:“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fēng)不度玉門 關(guān)”。前半句的句型本來應(yīng)該 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其第五個字 應(yīng)為平聲, 第六個字應(yīng)為仄聲, 但“楊柳”這兩個字又是這句詩的靈魂, “楊”字是平聲但無法取代,只好將第五個字改為仄 聲加以補救,改 后的句型就成了“(仄)仄平平仄平仄”,這種手法就稱為拗救。 除上述的第 5、6 兩個字平仄互換以外,“拗救”還有多種形式, 例如李白的《贈孟浩然》中的:“吾愛孟夫子,風(fēng)流天下聞”。杜甫的 《天末懷李白》中的:“鴻 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其上、下聯(lián)原 應(yīng)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現(xiàn)在的上聯(lián)第三字通融為仄聲,他 們采取的拗救措施是將下聯(lián)的對應(yīng)字變?yōu)槠铰?,這樣 整個句型就成為 變成“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這樣的句型不是孤平,而是經(jīng)過拗 救處理后的佳句。 “拗救”是一種比較復(fù)雜的技術(shù),除非常專業(yè)的人員外,一般業(yè)余 作者不容易掌握,也沒有必要去鉆研這方面的學(xué)問。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