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秋娘女紅的博客
平仄聲律基本知識(五)
關于“孤平”、“尾三平”和“拗救”。
在詩句或對聯(lián)中,由于應用“1、3、5不論,2、4、6分明”的規(guī)則進行通融,有時會出現(xiàn)“孤平”和“尾三平”的弊端。
一、什么叫孤平?
譬如在五言詩(或對聯(lián))中,如果有一句本來的格律是“平平平仄仄”,但是如果運用“1、3、5不論”的規(guī)則進行通融,將第一個字和第三個字改成仄聲,這就成了 “仄平仄仄仄”,五個字中只有一個平聲,這種現(xiàn)象就叫“孤平”。由于這種句型讀起來很拗口,所以要防止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這就是叫“防孤平”或“防孤”。
在五言詩(或對聯(lián))還有一種孤平的情況,例如本來是“平平仄仄平”,如改為“仄平仄仄平”,由于最后一個字韻腳必須是平聲,不算數(shù),其余四個字當中只有一個平聲,這也叫孤平。
在七言詩中,也有防孤平的問題。例如某一句原來的格律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果通融將第3個字改為仄聲,就成了“仄仄仄平仄仄平”,由于最后一個字是韻腳,不算數(shù),其余六個字中只有一個是平聲,這也是孤平。
所以,我們在寫詩或對聯(lián)時,最后要檢查一下是否出現(xiàn)孤平,如果有,就要進行調整。
二、關于“尾三平”
尾三平,也有人稱作三連平、平三連等等,是說在詩句或對聯(lián)最后出現(xiàn)連續(xù)三個平聲字的現(xiàn)象。例如,原本是“平平仄仄仄平平”的句子,如果第5個字改為平聲,就出現(xiàn)“平平仄仄平平平”的情況,這就是尾三平。這種句式讀起來很拗口,在律詩、絕句和對聯(lián)中屬于大忌,所以要盡量避免之。
需要說明的是,唐朝以后有人寫的古風詩中,專門將最后三個字搞成三個平聲,結果就形成一種專門的風格,稱為“三平調”,這和上面講的三連平不是一碼事。
三、關于“拗救”
所謂“拗救”就是對不合格律的句子所采取的一種不得已的補救措施。例如,王之渙的詩《出塞》:“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前半句的句型本來應該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其第五個字應為平聲,第六個字應為仄聲,但“楊柳”這兩個字又是這句詩的靈魂,“楊”字是平聲但無法取代,只好將第五個字改為仄聲加以補救,改后的句型就成了“(仄)仄平平仄平仄”,這種手法就稱為拗救。
除上述的第5、6兩個字平仄互換以外,“拗救”還有多種形式,例如李白的《贈孟浩然》中的:“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杜甫的《天末懷李白》中的:“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其上、下聯(lián)原應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現(xiàn)在的上聯(lián)第三字通融為仄聲,他們采取的拗救措施是將下聯(lián)的對應字變?yōu)槠铰?,這樣整個句型就成為變成“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這樣的句型不是孤平,而是經(jīng)過拗救處理后的佳句。
“拗救”是一種比較復雜的技術,除非常專業(yè)的人員外,一般業(yè)余作者不容易掌握,也沒有必要去鉆研這方面的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