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鑒賞古玉,看'打孔'是必備技能,怎么看,看什么很講究,首先分享一下張友來老師對一家龍山文化時期的玉鉞的解讀。
這件龍山時期的玉鉞采用優(yōu)質(zhì)透閃石玉材
其刃部四個弧形連接,很具特色
感受一下細微的解玉砂打磨痕
看看冰片紋及其沁色
這個鉆孔,光亮規(guī)則,工藝流暢,解玉砂痕跡非常清晰,螺旋紋大致平行(不是絕對平行)
解玉砂痕跡粗細、高低都各不同;其原因在于解玉砂的大小不均勻,受力不一樣所呈現(xiàn)的面貌。
下面再欣賞一組館藏打孔
桯鉆,就是我們俗稱的'實心鉆'。起源于新石器時代,一直沿用到近代。最早的桯鉆工具為瑪瑙、火山燧石等制作的箭頭,人們用其直接在玉器上帶動潮濕解玉砂進行旋轉打孔。后來出現(xiàn)了弓,利用弓來帶動鉆頭加工,大大提高了鉆孔效率。
管鉆一般用來打較大的孔,新石器時代已經(jīng)開始使用,比如玉璧的孔和玉琮的孔都是用管鉆來打的,管鉆的特點是可以打大孔,中間是空心的,可以加速冷卻,不容易磨損鉆頭(優(yōu)勢所在)。
漢代管鉆玉璧外緣
再來一波孔道微痕,大家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