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教育家說孩子會有兩個反抗期。
第一反抗期:一般指3歲左右
第二反抗期:一般指12-15歲
心理學家認為,3歲幼兒不反抗,就不是正常兒童,3歲孩子幾乎是與“反抗”連結在一起的。這期間的幼兒正面對著人生第一次“危機來臨”。
此期間孩子不管什么事都要反對,無論叫他做什么,他都說“不”;即使自己喜歡的事物,只要別人先說或先做了,他就不高興。
當家長的對這類“反抗”要有正確認識,孩子并非故意反抗,他們是有理由而反抗的。
1~2 歲時,體力逐漸增強,到3歲時許多事情都可自己做了,他希望能把能力充分發(fā)揮出來,但卻被壓制著,因而反抗;
2~3歲幼兒有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和“想法”,想把他們的“意欲”表現(xiàn)出來,但常被父母阻止和責罵,孩子的想法被成人社會的“規(guī)范”壓制了,所以他不得不反抗。
欲求不滿足,常會發(fā)之于哭、嚷、生氣,大人認為孩子太任性了。這時候的孩子就這樣困擾在自己的意欲與社會規(guī)范的矛盾中,仿佛像個“小大人”了。
3~6歲的寶寶正處于所謂“精力旺盛年齡”,身體的一切機能都生氣勃勃地向各方面開始發(fā)展。
這個階段的孩子的確是精力充沛,但并不像大人認為那樣是反抗意識強烈,反而十分喜歡與人親近地接觸社交生活;只不過富有傲慢、自信和獨立的反抗意識而被人認為喜歡反抗。
他們非常喜歡任何事都嘗試,不論是錘子、剪刀、秋千或三輪車,他都可以自如地玩?;蚴褂?。
他們在這時期成長的腳步非??臁H绻麄兩约油A?,用認真的眼光注視著某件事時,一定會發(fā)現(xiàn)一些新奇的玩意兒,接著便窮追不舍地發(fā)問:“這是什么?怎么會這樣?為什么呢?媽媽?!?/p>
這階段的幼兒,家庭教育須留意下列幾點:
不要嫌煩
首先父母一定要接受幼兒這階段的多話現(xiàn)象。
寶寶和同伴的社交生活一旦順利進行,幼兒是不斷在學習新詞匯的,只要家人使用正確的語言方法,新鮮感很容易就消失了,大人不用太在意。
正確對待孩子的自言自語
了解有關孩子心理發(fā)展知識的父母都知道,自言自語是孩子心理發(fā)展過程中的一種正?,F(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又被稱為“自我中心言語”,是孩子語言發(fā)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
對于孩子來說,他們己具備了一定的外部語言,但還沒有形成內部語言。
這樣當他們思考問題時,往往要借助外部動作或語言的幫助。
自言自語是孩子從外部語言向內部語言過渡的形式。孩子在游戲時,一邊做動作,一邊說話,用語言補充行動,用語言指導行動。
因此,當大人聽到孩子自言自語時,大可不必擔心,也不要厭煩,更不要阻止孩子的自言自語。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自言自語現(xiàn)象將逐漸消失。
培養(yǎng)孩子的耐性
孩子對一切事物都感興趣,一句話、一張圖片、外界一點點新鮮的刺激都會吸引他的注意力,所以容易形成興趣改變得快、耐性及堅持性差等習慣。
培養(yǎng)孩子的堅持性,需要耐心地引導。比如,孩子畫畫只畫了一半就想離開,父母應提醒孩子:“畫完了你給我講講畫的是什么呀?”孩子一聽父母要看畫,就會畫完。
對孩子的學習內容主要看孩子是否感興趣,父母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孩子。
感興趣的活動容易獲得成功,成功給孩子帶來繼續(xù)堅持的動力。這樣的活動,孩子會更自覺地堅持。
游戲就是學習
許多父母認為,應從3歲開始讓孩子學到盡可能多的東西,游戲是浪費時間,因此盡量壓縮孩子的游戲時間。從教育學角度看,這無疑是一種錯誤的認識。
事實上,游戲是孩子與外界交流的方法,游戲的過程,是孩子探索和實驗的過程,在游戲中,慢慢地了解及建立人與外界的關系。
游戲也可幫助孩子發(fā)展其語言表達能力,游戲是孩子成長過程不可缺少的部分,應該充分重視游戲的價值。父母應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讓孩子多參加有意義的游戲活動。
引導孩子了解科學
兒童的科學教育,并不在于教授科學原理,而是透過實際的生活經(jīng)驗,引導孩子建立觀察自然、愛護自然、探索自然的正確態(tài)度,進而啟發(fā)其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孩子在此時,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喜歡運動、游戲,正確科學的啟蒙教育,不僅可以開啟孩子的智力,培養(yǎng)孩子的觀察力、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還可以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個性品質。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有意的安排與引導,可以激發(fā)孩子探索科學世界奧秘的興趣,并幫助孩子掌握基本的探索科學的方法,有利于孩子邏輯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開始幫助孩子掌握分類和對應的概念
分類是按一定標準將物品進行分組歸類,它是兒童掌握數(shù)、空間、規(guī)則等概念的基礎。
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發(fā)展孩子的分類能力。如將買回的蔬菜、水果、干果分類;將洗完的襯衣、內衣、外套、褲子等分類;
對應是把相關的事物進行配合。日常生活中有許多可讓兒童進行對應的活動。如一張桌子前擺一把椅 子,一個碗上擺一雙筷子,每雙鞋的左右腳對應等。
這些活動為掌握數(shù)的概念提供了豐富的感性經(jīng)驗。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情境和活動,幫助兒童學習掌握分類和對應概念,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新書來了
小時候出去玩媽媽總是滿頭大汗的時候別急著脫掉衣服,淘氣皮皮玩的興奮依舊脫掉衣服,躺在草地上睡覺,結果……不但自己感冒了還傳染給了身邊的小貓小狗!醫(yī)生告訴皮皮小朋友要按時打疫苗哦,不然病菌會找上門來哦!可是皮皮在打疫苗時還是逃走了,皮皮還是沒能逃掉生病了!每晚睡覺前媽媽們都會囑咐寶貝記得刷牙哦,可是皮皮不僅不刷牙,還要大吃特吃,甜點、水果,餅干、蛋糕……蛀蟲也就來了!
《皮皮的故事》囊括預防疾病侵襲和養(yǎng)成良好衛(wèi)生習慣兩大生活主題,涵蓋孩子成長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狀況, 10 本書,養(yǎng)成 10 個生活好習慣,影響孩子一生的 10 個生活細節(jié)。
教育幼兒養(yǎng)成生活好習慣的第一部啟蒙圖畫書,讓皮皮陪伴孩子在成長的路上,健健康看,暢通無阻!
聯(lián)合國基金會資助 全 10 冊 情節(jié)完整 沒有刪減 上海美影 官方授權 大字注音 綠色印刷 原汁原味 小時候的味道 培養(yǎng)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健康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