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博物館
收藏,對于古代多數皇帝來說,是一件必修課,來自五湖四海的稀奇玩意兒總要齊聚一堂,其中不乏大量的名人書畫,僅僅是在清朝的藏品,留存至今的便有著四十余萬件,然而對于書畫來說,喜歡歸喜歡,真正的會玩兒才是本事,在故宮博物館中,就有著一幅千古名畫,距今已經有大約1100年的歷史,被歷代皇帝愛惜,但卻因為一個字功虧一簣。
衛(wèi)賢《高士圖》
怎樣做能夠毀了一幅畫呢?除了故意把他毀壞了,再次就是在畫面上亂涂亂畫了,而我們今天要介紹的這幅千古名畫,便是五代時期畫家衛(wèi)賢的《高士圖》,畫作本來有著6幅,主要是對歷代歸居山野田園隱士的贊美,但是保留至今的只有上圖這幅“梁伯鸞”,主要是描述了隱士梁鴻與妻子“相敬如賓,舉案齊眉”的故事。
衛(wèi)賢《高士圖》局部
除了故事之外,這幅畫的藝術價值足以稱得上千古名畫,畫中把山水、人物、建筑創(chuàng)作到一起,達到了人與自然的完美融洽,同時表現出了歸隱山林的美好景象,同時在構圖上,畫面上半部分左邊山石聳立,右邊留白充滿意境,下半部分樹木蔥郁,水面微波粼粼,頗有一番仙境的感覺。
衛(wèi)賢《高士圖》局部
如此精美的畫作,自然也受到了一位皇帝的重視,他便是不愛江山獨愛丹青的宋徽宗趙佶,歷史上對于趙佶的評價,一直是褒貶不一,對于歷史學家來說,他是一個昏君,但在書畫家眼中,他卻是書畫大師,是不折不扣的“丹青”皇帝。
趙佶“自畫像”
在丹青上熱愛至極的趙佶,對于書畫的保護十分重視,《高士圖》便是其一,對于這幅畫的保護,我們可以用“救了它”來表達,因為另外沒有到趙佶手中的5幅,早已佚失,那么趙佶是如何保護的呢?它在宣和年間,獨創(chuàng)了“宣和裝”來保護名畫,而且裝裱方式十分科學,因此也很復雜(如下圖)。
“宣和裝”圖示
趙佶把自己喜愛的畫作,都重新用“宣和裝”的方式來裝裱,在北宋內府收藏,一部分精品也被著錄到《宣和畫譜》,如果說一幅古畫能夠符合這兩點其一,都足以稱之為國寶級別,而《高士圖》則兩點全占了,足以可見這幅畫的價值所在。
趙佶裝裱空余部分題詞
在趙佶的重新裝裱,加上珍惜之下,后人對于這幅畫也很看重,也因此保存至今,然而這幅畫在流傳的過程中,遇到了另外一位熱愛丹青的畫家,只是這位畫家有些“愛”的過頭了,他便是“扣章狂魔”乾隆,周所周知,只要是到了乾隆手中的名畫,無一例外都被扣上了數不勝數的印章,然而乾隆不只是印章,還要題詞。
乾隆畫像
《高士圖》來到乾隆的手中,也沒有被放過,因為十分欣賞這幅畫,乾隆大手一揮在畫面上半部分的留白處,寫下了一個“神”字,我們把畫作放大15倍可以清晰看出乾隆這個題字(如下圖),有人認為,乾隆稱之為“神”圖,畫作價值豈不是更高了?其實并非如此,因為即使乾隆不題字,這幅畫憑借“宣和裝”就足以成為國寶級別,但是在乾隆的一個“神”字加上后,衛(wèi)賢故意留白的地方被題詞覆蓋,藝術價值便大打折扣了,可以說衛(wèi)賢的努力功虧一簣了。
衛(wèi)賢《高士圖》放大15倍
趙佶的題詞,不對畫作做任何的影響,而是用自己獨創(chuàng)的“瘦金體”,題在裝裱保護的背景紙上,增加了畫作的藝術價值,可以說“救了它”讓他得以保存至今,而乾隆的題字則改變了畫作留白的意境,并加上一個俗不可耐的“神”字,可以說“毀了它”,很多網友表示“痛心不已”,其實不止是網友心痛,也有專家表示如果沒有這個字,畫作價值會翻倍,一個救了它,一個毀了它,兩位皇帝的題字可以說天差地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