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nóng)村,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個特殊的存在,在幾十年前,農(nóng)村還很貧窮,大家最主要的事情是解決溫飽問題,人們需要相互扶持度過難關(guān),那時候農(nóng)業(yè)也沒有實現(xiàn)機械化,從播種、除草、施肥,再到最后的收割全都要靠人親力親為,為了增加家族的勞動力,人們往往會生很多孩子。
在我父母那一輩,很多人家都是兄弟姐妹六七個,甚至十幾個,等到兄弟姐妹成年分家時,往往能分出十幾戶本家人,也是家族力量的代表,大家有了困難一起解決,碰到農(nóng)忙時節(jié),今天給你家?guī)兔?,你家忙完來我家,靠著互相幫助,人們才能在困難的時代有所收獲,有口飯吃。
聽長輩們講,以前人們特別注重宗族關(guān)系,每逢大日子,一家人都聚在一起,碰到大事一起商量著解決,而作為同宗族的長輩也要給晚輩做好榜樣,以讓家族發(fā)揚光大,這其中還有很多老話在里面,像常聽家中老人教育我們的上一輩,說“要以身作則,不能讓后輩看笑話,所謂前門不點燈,后院不亮堂,作為長輩要時刻謹記?!?/p>
其中說到了一句俗語“前門不點燈,后院不亮堂”,這句話又是什么意思呢?又蘊含著什么哲理呢?這句話的表面意思是前院點了燈,也能照亮后屋,而要理解深層意思,就要明白“點燈”所指何事?
在農(nóng)村,“點燈”的寓意多種多樣,元宵節(jié)點燈意味著歡慶熱鬧,宗祠點燈代表著對祖先的尊敬,而在這句“前門不點燈,后院不亮堂”里,點燈則代表著良好的家風(fēng),所以整句話連起來就是,要想“后院亮堂”,即后輩有出息,那么前門就要點燈,即長輩要能起帶頭作用,為家族留下好的家規(guī),為子孫后代樹立榜樣。
這樣解釋開來,和“上梁不正下梁歪”有異曲同工之意,人們常說“富不過三代”,很多富貴子孫不懂前人創(chuàng)業(yè)之艱,從小生活在優(yōu)渥的環(huán)境,逐漸失去了斗志,一代代傳下去,沒有了上輩人的榜樣和管教,大家族也逐漸衰落。雖然“兒孫自有兒孫?!?,長輩們無法對百年之后的事情做預(yù)測,但是可以把家風(fēng)、精神樹立下來,讓后代能夠克己復(fù)禮,守正持財。
在家族中,精神的傳承和財富的傳承同樣重要,關(guān)于這句“前門不點燈,后院不亮堂”,你還有什么要說的?歡迎在評論中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