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化媽:父母可以給予孩子的是愛而不是想法,因為孩子有自己的想法。
作者:希藍
來源:爸媽進化論原創(chuàng)
知乎上有個問題:孩子老是和我對著干,百分之九十的時候,我說什么他偏不要做什么,該怎么辦?
一位網(wǎng)友回答說:那是因為你不懂孩子。
其實孩子對著干并不是個數(shù),而是普遍存在的問題。
有調(diào)查顯示:約 70% 的孩子在青春叛逆期會和父母對著干,75% 的家長認為頂嘴是孩子成長中最令人討厭的事情。
很多父母,面對總是和自己對著干的孩子,很可能會著急上火,甚至有可能動粗,其實這治標不治本。
想要解決孩子對著干,還是應該從源頭出發(fā),換位思考孩子對著干的根本原因。
只有知道原因,才能懂得如何應對。就像孫子兵法中說: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
需求得不到滿足,孩子就會對著干
《超級育兒師》中,一位叫劉懿暄的女孩,總是和媽媽對著干。
有一次,媽媽叫劉懿暄寫作業(yè),劉懿暄卻跑到廚房說要包餃子,說是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yè),然而媽媽并不想她包餃子,而是要求她先完成作業(yè)。
可她卻始終堅持要先包餃子,下午再寫作業(yè)。就這樣母女倆一直僵持著。
這位媽媽表示,對于孩子一直這樣和她唱反調(diào),覺得很是無奈,不知道要怎么做才能讓孩子滿意。不得不請來育兒師,希望可以幫助她調(diào)解母女倆的關系。
其實孩子之所以一直和媽媽對著干,是因為媽媽沒有滿足孩子的需求。
比如包餃子這件事,孩子就想著給父母包一次餃子,但是媽媽偏偏不給她做,要她先做作業(yè)。
讓孩子先包餃子,再做作業(yè),其結果都是一樣的,何必一定要讓孩子聽自己的呢?
當孩子和父母對著干時,不妨靜下來想想,孩子為什么這樣做,他是有什么需要沒有得到滿足嗎?相信通過換位思考后,很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在《整體養(yǎng)育》中說:父母千萬不能把自己放在孩子的對立面,而要和孩子站在一條線上。當我們和孩子站在一條線上時,一起面對眼前要解決的事情,會容易得多。
如果這位媽媽能和孩子統(tǒng)一戰(zhàn)線,一起動手包一頓餃子,然后一家人開開心心地吃,想必孩子吃完后會很樂意完成她的作業(yè)。
孩子總是對著干,很多時候是因為需要沒有被滿足,才會通過對著干來和父母抗爭。
失去選擇的權利,孩子就會對著干
一位網(wǎng)友說,初中時,每次和媽媽說想干什么,要打算去哪里,要買什么,媽媽就會打斷他,反駁他,或者阻止他。
慢慢地,他就什么心事都不再對媽媽說,還學會了撒謊,想做的事情就偷偷做。
平時媽媽叫他做什么,他都和媽媽對著干,甚至故意搞砸來報復媽媽。
比如媽媽叫他洗碗,他故意不洗干凈,還把廚房搞得滿地都是水。
叫他掃地拖地,也是隨便應付一下。
反正就是媽媽叫做的事情,就不順著媽媽的要求來做,而是對著干甚至故意使壞。
這種行為背后,其實是因為長期被媽媽否定、阻止,于是通過與媽媽的對著干,來進行反抗。
對于青春期的孩子,是自我表達欲最旺盛的時候。如果父母處處壓抑著他,什么都不給他做,他只能通過對著干來進行反抗。
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許多青春期的逆反行為,都出自對展現(xiàn)獨立性、追求與成人平等,以及對男性或女性氣質的渴望。
很多孩子和父母對著干,其實就是因為沒有自由選擇的權利,想要通過和父母對著干,來爭取自己想要的東西或者想做的事情。
因此不要怪孩子對著干,他其實是在告訴父母,我成為了你們的附屬品,需要事事遵從你們,但我更希望我做自己,享有屬于做自己的權利。
《無聲告白》一書中寫道:“我們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span>
真正的自己,意味著可以遵循自己內(nèi)心做喜歡的事,可以自己做決定,可以自己安排自己的時間等等。
孩子對著干,父母該怎么辦
著名教育專家杰弗里?伯恩斯坦指出:父母如果執(zhí)著于與叛逆孩子進行權力爭奪戰(zhàn),最后只會落得個兩敗俱傷的境地。
和對著干的孩子相處,用父母的權威和力量進行壓制,最后只會慘敗收場。與其采取暴力,不如使用技巧。
1、給孩子獨立的空間
在教育紀實類節(jié)目《放學后》中,一位媽媽說,孩子總是叫她不要隨便進入她的房間。
平時孩子在房間寫作業(yè),她若是進去都會被孩子轟出來。
獨立自主意識已經(jīng)很強的孩子,需要有自己的獨立空間。
這時候的父母,就要有界限感,對于孩子的獨立空間不要隨意闖入。想要進入孩子的房間,應該經(jīng)過孩子的同意。
也不用時時刻刻盯著他,把他所做的一切都要了如指掌,這會讓孩子更加反感叛逆。讓他在自己的空間里,放松地做自己的事情,他會更加地感激你。
2、尊重孩子的想法
紀錄片《小小少年》中,一位叫殷然的男孩,喜歡研究各種各樣的蟲子。
他這樣的愛好,在同學眼里是奇怪另類的,所以,同學們都不喜歡跟他交朋友。
幸運的是,殷然的父母并沒有覺得孩子的興趣有問題,而是尊重孩子的想法,支持他研究各種各樣的蟲子。
不僅如此,他們還會帶孩子認識很多昆蟲愛好者,讓孩子跟他們學習交流,一起研究,一起尋找發(fā)現(xiàn)更多有趣的昆蟲。
紀伯倫說:父母可以給予孩子的是愛而不是想法,因為孩子有自己的想法。
孩子從有意識開始,就會有各種各樣的想法和喜好,當孩子的想法愛好和父母不同時,可以耐心傾聽了解他,并尊重他的想法讓他去嘗試。
3、讓孩子做選擇
心理醫(yī)生斯科特.派克曾說:“父母需要聆聽孩子的心聲,滿足他們的需求,而不是盲目堅守權威,頤指氣使?!?/span>
關于對著干的孩子,家長不要想著利用父母的權威來控制他,反而應該放手,給他選擇的機會。
有句話說得好:放棄對孩子的控制才能獲得更多的掌控權,不強迫孩子聽話,孩子才會開始聽你話。
興趣班讓他選擇自己喜歡的,作業(yè)讓他選擇什么時間段去完成,節(jié)假日讓他自己安排怎么過。
孩子可以做選擇,他才能感覺到自己的價值。
而且能夠有選擇的權利,他才會覺得自己是自由不被約束的,才不會出現(xiàn)和父母對抗的行為。
《兒童教育心理學》中說道:
“青春期是孩子成長的重要時期,如果我們能夠深入了解孩子,給予孩子更加獨立自主和表達自我的機會,那么在孩子的青春期這一階段,我們將看到他們更好的表現(xiàn)。”
對于孩子總是和自己對著干,不必氣急敗壞,因為這恰恰證明孩子長大了,懂得思考、有獨立意識了,作為父母應該高興才對。
點個在看,這也需要家長改變和孩子的相處方式,學會感受他的需求,傾聽他的心聲。
這樣才會讓孩子順利度過叛逆期,成為一個獨立自主,充滿活力的人,即使以后離開父母,也能獨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