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卸甲》 演奏:吳玉霞
《霸王卸甲》 演奏:劉德海
公元前202年,楚漢兩軍在垓下展開戰(zhàn)略決戰(zhàn),在劉邦軍師張良的運籌帷幄之下,戰(zhàn)爭最終以劉邦大獲全勝而終,西楚霸王項羽在四面楚歌的情況下,率領二十八騎殺出一條血路逃到烏江,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刎而死。多少年來無數(shù)戲劇、音樂都在譜寫演繹著垓下之戰(zhàn)中的故事,圍繞著楚漢之爭和垓下之戰(zhàn),誕生出了兩首名震天下的琵琶曲,一首是譜寫劉邦得勝之師的《十面埋伏》,另一首是譜寫項羽悲壯英雄的《霸王卸甲》。
《十面埋伏》與《霸王卸甲》的樂譜,最早均刊載于1819年華秋蘋所編的《南北秘本琵琶譜真?zhèn)鳌罚ㄟ^樂譜集的記載可以得知《十面埋伏》是北方的代表大作,《霸王卸甲》更偏向于南方,這也體現(xiàn)出南北音樂的差異和對垓下之戰(zhàn)描寫的看法。
《霸王卸甲》是著名的古代琵琶大套武曲,多少年來,許多琵琶藝人都對《霸王卸甲》有過自己的改編與創(chuàng)作,每一位藝人的演繹和思想感情都有區(qū)別,如今,最為熟知,傳播率最廣泛的要數(shù)琵琶大師劉德海先生改編的版本,同時在樂曲的情感和側重點上,劉德海先生有著區(qū)別于其他人的獨到看法。
古往今來,很多藝術作品,在刻畫霸王項羽時都是以一個英雄、一個類似神的角度去描寫,雖然兵敗垓下、自刎烏江,但民間多的都是對項羽勇猛、無畏、果敢的贊揚,在劉德海先生改編之前,《霸王卸甲》更多是描寫點將、排兵、戰(zhàn)爭以及項羽的雖敗猶榮。為此,劉德海先生從不同的角度出發(fā),以“人”的視角去描寫項羽,在他的《霸王卸甲》中,項羽是有七情六欲的人,他會因為戰(zhàn)敗而悔恨,會因為與虞姬的訣別而難過,樂曲更多的表達了項羽作為人的情感變化。
劉德海
說回樂曲,琵琶相對比古箏、竹笛等民樂時,有著更好的細節(jié)表現(xiàn),劉德海先生在改編《霸王卸甲》時充分利用了這一優(yōu)勢,用琵琶細節(jié)強弱情感的變化,結合戲曲當中的部分技巧,將烏江自刎時的內心面面俱到的表現(xiàn)出來。
在樂曲的前半段,劉德海先生對營鼓、升帳、點將等正面戰(zhàn)場描寫做了部分優(yōu)化,保留了之前《霸王卸甲》中精彩的一些部分,拋棄一些過于繁雜的樂句,具體演奏的細節(jié)情感上做出了一個合理的制定,修改了許多微小的技巧、強弱,更加突出項羽英雄的角色,在樂曲的高潮部分使用了極其微弱的慢輪彈奏,打破了樂曲“逢高潮必強”的定律,用弱的力度體現(xiàn)項羽戰(zhàn)敗之后逼入絕境的內心。
后半部分,樂曲著重刻畫項羽自刎前對戰(zhàn)敗、對虞姬的復雜內心,用旋律去表達那種肢體動作、語言描述不出的情感,直白的展現(xiàn)出項羽此時的心境,也留給了聽眾無盡的想象空間,讓聽眾結合音樂去體會,解讀霸王心中的那份脆弱,那份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