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湯滅夏建立商王朝后,國勢獲得迅速發(fā)展,
周圍小國紛紛臣服,尊商王為共主,形成”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 的強盛局面。
不過在商湯滅夏之前,其先祖?zhèn)兘?jīng)歷了什么,生活在哪里,
歷史上一直流傳著“契至湯八遷其居”的傳說,商族為啥那么喜歡搬家?
圖片來源于連環(huán)畫《商湯的故事》 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
商,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奴隸制王朝,共傳17世31王,歷時 500 余年的時間。
商族的始祖名契,
所謂先商時期,即指契至湯的這段時間,世系依次為:契——昭明——相土(土)——昌若——曹圉——冥(季)——王亥(振)、王恒——上甲(上甲微)——報乙——報丙——報丁——示壬(主壬)——示癸(主癸)——天乙(湯)。
由于湯之前的商先公的事跡很簡略,在位具體年代也不可考,
因此,現(xiàn)在冒出了這么一個比較有爭議的話題:在先商歷史中,歷代商王之間的血緣關(guān)系,是否都是父子關(guān)系?
大家可能覺得,這是個什么離譜的問題,畢竟太史公都寫明白了啊,
事情是這樣的。
學者們在研究殷墟甲骨卜辭時,發(fā)現(xiàn)了一個奇特的現(xiàn)象,即卜辭中出現(xiàn)“多父”、“多母”、“多兄”、“多母弟”等稱謂,
舉個例子來說,在武丁時代卜辭中稱“父”者目前就多達10余人,
而且武丁一律稱之為“父”,比如“父甲”、“父乙”、“父丙”等等,這樣一來根本無法分辨不出哪個是他的生父.......
由此推斷,武丁之前的商王朝世系應(yīng)當也是比較模糊的,畢竟商朝世系不僅是“父傳子”,還有“兄傳弟”,“弟再傳兄子”,讓人捉摸不透,
于是就有人提出了這樣一種猜想:會不會是太史公搞錯了.......
太史公生活的時代“父死子繼”的繼承制早已成熟,有沒有可能會按這個慣性思維,主觀臆斷商先公的世系呢?
按照太史公《殷本紀》的說法,從契至成湯都是“父傳子”,
但太史公說上甲微去世后傳位于報丁,
不過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考證,繼上甲微之位的是“報乙”,報乙為祭祀亡父創(chuàng)建了“禓五祀”之禮,
此外《殷本紀》中出現(xiàn)的中壬、沃丁、廩辛這三位商王,不見于卜辭,
不過除了這些,太史公記載的商王世系基本與甲骨卜辭是相對應(yīng)的,
我倒覺得這說明太史公當年參考的史料很豐富,或許收集了夏商時期有典籍也未嘗不定,否則如何能寫出相差不多的商王世系,
從太史書的家世來說,他具備這個條件,祖上在周朝世代掌管國史,
當然,迄今為止,我們對于夏商歷史除了傳統(tǒng)文獻,也僅有甲骨卜辭和銅器銘文印證,尚未發(fā)現(xiàn)夏商典籍性質(zhì)的文獻,
有人說東周時期發(fā)生過一樁“典籍失蹤案”,即前文所講的“王子朝奔楚”事件,王子朝帶走的那批周室典籍中,是否有夏商典籍圖冊之類?
只是一種猜想而已,
至少從目前來看,我們?nèi)耘f需要《殷本紀》所載的先商世系,試著還原那一段歷史。
商族,是一個古老的部族,
據(jù)太史公在《殷本紀》中說,相傳契為商族始祖,
繼而他又寫道契的母親簡狄“見玄鳥墜其卵,取而吞之”后生下了契,這便是《詩經(jīng)》所言“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故事,
盡管這只是一個神話傳說,但眾所周知,遠古先民的神話中往往與歷史事件有聯(lián)系,
上述神話,或是反映出商族是以鳥為圖騰的部落,
這種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故事,意味著商部落也經(jīng)歷了漫長的母系氏社會階段,
不過,契既然成了商族后裔記憶中的第一個男性始祖,又說明當時商部落剛剛過渡為父權(quán)制。
太史公又說,契與禹一同治水,因功被舜時任命為“司徒”,封于商,賜姓子氏,
契是文獻中最早擔任“司徒”一職的人,
另據(jù)《左傳》記錄郯子的說法,其先祖少皞部落中的“祝鳩氏”做過司徒。
司徒是干什么的?
據(jù)《堯典》說,司徒負責教化人民;
只是,目前我們從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辭中還沒發(fā)現(xiàn)這一職官;西周時期,金文作“司土”,掌管土地、民眾及教化之事,
那么這是不是說,舜時司徒的職掌,也是負責管理土地、人民?
這還真不一定,據(jù)《國語》說:司民協(xié)孤終,司商協(xié)民姓,司徒協(xié)旅,司寇協(xié)奸.......
這里的“旅”為“師旅”之意,
司徒協(xié)旅,即掌管師旅之眾,也就是后世的軍事長官“司馬”一職,負責出兵作戰(zhàn)......
另據(jù)殷商后王祭祀列祖所奏的祭祀樂歌《長發(fā)》說:玄王桓撥——契號稱玄王(追尊),威武剛毅、所向披靡;受小國是達,受大國是達——大國、小國統(tǒng)統(tǒng)拿下;率履不越,遂視既發(fā)——他巡視時循禮守法,得到群眾擁護.......
作為司徒的契,不僅治水有功,還輔佐舜征戰(zhàn)四方,戰(zhàn)功赫赫,因此得到了群眾的擁護。
契之名不見于卜辭,不過主流說法是卜辭中的祭祀對象“兕”就是契。
契死后,其子昭明繼位;昭明死后,其子相土繼位。
昭明之名不見于卜辭,有學者認為卜辭中的祭祀對象“囧”就是昭明。
關(guān)于昭明之子相土,《長發(fā)》說“相土烈烈,海外有截”,相土同先祖一樣極為英武,聲威遠播,諸侯紛紛歸其麾下呈一統(tǒng)。
文獻中有“相上作乘馬”的傳說,
馴服馬來拉車,想來相土在這方面也做出過突出貢獻,同時也說明馬匹等牲畜,與商族的日常生活關(guān)系密切,
他們祭祀也用大量的牛羊,應(yīng)當是牧業(yè)繁盛的游牧民族。
相土之名不見于殷墟卜辭,但發(fā)現(xiàn)了不少祭祀“土”的卜辭,祭祀對象“土”應(yīng)當就是相土,
可見其后裔一直對他予以隆重的崇祀。
相土卒,其子昌若立;昌若卒,子曹圉立;曹圉卒,子冥立。
相土以后的昌若、曹圉兩世的事跡,不見文獻記載,
昌若、曹圉之名不見于卜辭,有學者認為卜辭中的祭祀對象“羔(岳)”就是昌若,另郭沫若認為“王吳或王夨”即糧圍,也就是曹圉。
關(guān)于曹圉之子冥(卜辭為季),《國語》說“冥勤其官而水死”,
今本《竹書紀年》有類似的說法“帝少康十一年使商侯冥治河”、“帝杼十三年商侯冥死于河”,
可見冥曾勤于治水,且死于治水。
這種情況或許可以反映出,商族在冥在位時期已經(jīng)由游牧狀態(tài)向農(nóng)耕方向發(fā)展,
一般來說,治水與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息息相關(guān),
冥因治水而死,功在當世,因此就如《禮記·祭法》說的“殷人禘嚳而郊冥”,受到后人的祭祀。
冥卒,其子王振(卜辭為王亥)繼位;王亥死后,其弟王恒繼位,后王恒出走離開商族,又由王亥子微(廟號上甲)繼位,
不過,在太史公的《殷本紀》中,并沒有王恒繼位的記載,
關(guān)于王亥、王恒和上甲微,我們在上文《殷人歷史上一件悲慘的事:王亥之死》已講過,
王亥被有易部落首領(lǐng)殺害,或是其弟與有易共謀,后其子上甲微報父仇滅掉了有易。
另有“王亥服?!钡墓适?,不少人對此有一些誤解,
前面說到王亥先祖有個叫相土的人,馴服馬來拉車,所以“王亥服?!笔钦f王亥馴服牛來耕地,而不是馴服牛拉車,這對商族來說是不亞于相土的功績,這也說明商族從游牧狀態(tài)轉(zhuǎn)向農(nóng)耕,
而且自上甲微之后,
商先公開始以十個天干命名,如報乙、報丙、報丁、示壬、示癸等等,
這不僅表明當時已有較完備的歷法,而且歷法又與定居生活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關(guān)系密切,
說明自上甲微,商族已步入農(nóng)耕時代,
且早于夏代,側(cè)面反映出商族從農(nóng)業(yè)、牧業(yè)、商業(yè)各方面要遠盛于夏朝,早就具備了取代夏朝的優(yōu)勢。
上甲微也是商王有廟號的開端,
郭沫若說:殷之先世,大抵自上甲以下入于有史時代,自上甲以上,則為神話傳說時代。
這意味著自上甲微后,商族已進入文史領(lǐng)域。
上甲微死后,其子報乙立(殷本紀說是報?。?,報乙之后是報丙立,報丙之后報丁立,
報丁之后示壬(主壬)立。
自示癸立,甲骨卜辭中出現(xiàn)了商王配偶“妣”的記載,或許可以說明當時商族已實行一夫一妻制,
考慮到上甲微報父仇的經(jīng)歷,也可能在上甲微開始,就已經(jīng)實行一夫一妻制,
畢竟王恒與有易合謀殺兄王亥,貪圖的或許也是王亥的牛群,
可能當時商族并沒有什么繼承規(guī)則,也不分直系、旁系,只要是近親都有機會繼承財產(chǎn),
上甲微意識到這樣的危機后,決定實行一夫一妻制,父親死后地位、財產(chǎn)由正式配偶生的兒子繼承,妾室所生沒有繼承權(quán),
不過目前學者們對此眾說紛紜,對于商王的繼位法則尚未統(tǒng)一說法,
由于我們今天見到的甲骨卜辭是后代商王祭祀、占卜的刻辭,
后代商王們又對傳統(tǒng)繼統(tǒng)法進行了改革,主要合祭直系先公、先王,以及作出過重要貢獻的先公,
因此,一些年代久遠的商先公,以及后代中壬、沃丁、廩辛等人不見卜辭,
或為字形釋讀有誤,或為旁系的緣故,
這期間亦可能出現(xiàn)過一些卜辭、傳統(tǒng)文獻都沒有記載的商王.....
示壬之后示癸(主癸)立,
示癸之后便是天乙(成湯),終于滅夏而”建立了商王朝。
圖片來源于連環(huán)畫:《商朝的故事》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
太史公在《殷本紀》里也說,自契至湯八遷。
也就是說,從商族始祖契開始至商湯立國,這期間商族有過八次遷徙活動。
關(guān)于這傳說中的“商族八遷其居”,在清代之前并未引起廣泛關(guān)注,明確提出八遷具體地點的是近代學者王國維,
他在其所著的《說自契至于成湯八遷》一文中,詳細考證了商先公的八遷:
今考之古籍,則《世本·居篇》云'契居番’,契本帝嚳子,實本居亳,今居于番,是一遷也;
——即契從毫遷到了番。
王國維又說,《世本》云'昭明居砥石’,由番遷于砥石,是二遷也;《荀子·成相篇》云'契玄王,生昭明,居于砥石遷于商’。是昭明又由砥石遷商,是三遷也;
——契的兒子昭明,先由番遷到了砥石,又由砥石遷到了商,這就是二遷、三遷。
左氏襄九年傳云'陶唐氏之火正閼伯居商邱,祀大火而火紀時焉,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是以商邱為昭明子相土所遷;又定九年傳祝鮀論周封康叔曰'取于相土之東都以會王之東蒐’,則相土之時曾有二都,康叔取其東都以會王之東蒐,則當在東岳之下,蓋如泰山之祊為鄭有者,此為東都,則商邱乃其西土矣。疑昭明遷商后,相土又東徙泰山下,后復(fù)歸商邱,是四遷、五遷也。
——昭明之子相土,由商東遷到了東都東蒐,后又復(fù)歸西土商邱,這就是四遷、五遷。
由此可見,僅契、昭明、相土三代便有五遷。
今本《竹書紀年》云'帝芬三十三年,商侯遷于殷’,是六遷也;又孔甲(夏朝第十四任君主)九年,'殷侯復(fù)歸于商邱’,是七遷也;至湯始居亳,從先王居,則為八遷。
——夏帝槐(夏朝第十任君主)三十三年的時候,商侯(上甲微)從商邱遷到殷;孔甲時期,商侯又遷回商邱,到了成湯時“從先王居”回到了契當時的故地毫。
這便是歷史上流傳下來的“契至湯八遷其居”的傳說,
遷徙的原因,或為了發(fā)展、或為了躲避災(zāi)難,
不過商族從游牧狀態(tài)向定居農(nóng)耕發(fā)展的過程中,或許遷徙的次數(shù)比八次更多,
但遷徙的具體過程及地點,今天已更難確考了。
那么,商族最開始居住的“毫”是哪里,也就是到底起源于何地?
從上述傳說來看,商族興起于毫,可毫又是哪呢?
對此古今學者們各持己見,
有人說“毫”是就是太史公說契被封的“商”,東漢鄭玄在這個基礎(chǔ)上說“商”在“太華之陽”,晉代皇甫謐說是“上洛”地區(qū),也就是現(xiàn)在的陜西;
另太史公在《殷本紀》說:或曰,東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熟。夫作事者必于東南,收功實者常于西北。故禹興于西羌;湯起于亳;周之王也,以豐鎬伐殷;秦之帝用雍州興;漢之興自蜀漢。
——從這幾句話來看,“亳”在西方。
總之,漢晉時期的史學家們,都認為商族興起地“商”或“亳”在西土。
但是,近、現(xiàn)代學者們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王國維說,“商”和“亳”不在關(guān)中,“商”是河南的商丘,“亳”則位于今山東的曹縣;歷史學家丁山不同意這種說法,他認為“商”在漳水流域,決非兩周時代宋人所居之商丘;也有學者說“商”起源于東北,
雖說對“商”和“亳”具體地點有爭議,但幾位學者對商族興起于東方這一點卻沒有異議,
就商族的遷徙蹤跡來看,呈由東向西線路,恰好與周族由西向東的方向相反,
所以,商族應(yīng)當是起源于東方,這也是有跡可循的:
從“玄鳥生商”的神話傳說來看,當時東方有不少古老的部落都以鳥為圖騰,比如淮夷、夫馀、高句麗,文化受地域影響,也就是說商應(yīng)當也屬于東方部落;
另從《長發(fā)》說“相土烈烈,海外有截”來看,商先公相土應(yīng)當生活在近海地區(qū),不大可能生活在關(guān)中地區(qū),也就是陜西,所以樂歌不說“八方”之類詞,而用“海外”這個詞,必然有緣故的;
再從“王亥之死”來看,王亥在有易部落牧牛,這個有易部落,據(jù)王國維的說法,也叫有狄、有娀,指的就是今河北省的易水流域,殷商時期燕的故土。
在古代,殷人、戎狄等曾雜居于易水以北一帶。根據(jù)《商頌》記載:這玄鳥遺下的卵,為有娀氏女簡狄所吞食,因而生契。從簡狄的名字來說,契的母親是戎狄女子,顯然商族鄰近于戎狄才能通婚,王亥又游牧于易水,
因此,商族興起于東方,而不是西方。
那么“商”和“亳”在哪?是否為同一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