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鑫(1849 —1929) ,著名太極拳理論家,著有《陳氏太極拳圖說》等著述,是陳氏太極拳的一次全面總結,當今武術界對他的思想一般都比較熟悉。太極拳也是一門入靜修持功夫,但是就我們經常提及的無極、太極,若從實際修持角度看,基本含義是什么,虛靈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心身狀態(tài),卻都未見論及。本文就這兩個問題從修持角度做一簡單評價。
無極而太極的真實含義
討論太極拳必須先要提及“無極”,因為無極是練太極拳有素者打拳時要先進入的一種身心狀態(tài)。道家和明代儒家都推崇無極為一種清凈無念的超沉靜心態(tài)。道家認為,入靜至極的先天無極心身狀態(tài),必然會靜極生動,陰極陽生,導致真氣萌生、靈感欲發(fā)的太極心身狀態(tài)。所以討論太極必須要討論其母體無極。無極實質上就是入于深靜,無一毫雜念擾動的特殊身心狀態(tài)。陳鑫是這樣論述無極狀態(tài)的:“心中一切無所著,一念無所思,穆穆皇皇,渾然如大混沌無極景象,故其形無可名,名之曰無極,象形也。”其說法與道家儒家同出一轍,顯然他是在說這種無念、無執(zhí)、主客冥合、內外一體渾然的高級入靜境界,實在難以形容,就用無極來做比喻吧。他說的“心中一物無所著”,就是不在心中存放任何東西,心不執(zhí)著于任何事情,因為有了任何的執(zhí)著,都可能會失去平靜的心。這與古代日本武道理論的“心無置所”非常相似,即一種不動心的智慧,不執(zhí)著于任何處所的流動靈活的空心。無極內心景象,實際上就是練功或練武的最高修養(yǎng)、修持功夫境界,可用返本還原、平等圓融八個字來形容之。所謂返本還原,就是指逐漸回復到入靜狀態(tài)這種無念的先天本源固有生命狀態(tài),這也是人體最佳功能態(tài)。所謂平等圓融,就是指在高度入靜的心身狀態(tài)中,心中沒有任何二元對立的東西,對立和差別完全圓滿融合于一體,小我與大宇宙完全融合。
現(xiàn)代人生活節(jié)奏加快,競爭日趨激烈,各種心理生理疾患和現(xiàn)代文明病接踵而生,而太極拳做為健身祛病和涵養(yǎng)性情、開發(fā)智慧的良好方法,其作用愈來愈大地顯示出來。太極拳治病強身的機制便是通過忘我靜心的練拳,使原來亢奮的病理興奮灶得到抑制,使平時執(zhí)著太緊的顯意識真正得到放松,使?jié)撘庾R應當發(fā)揮的潛能作用發(fā)揮出來,使人體固有自動調節(jié)系統(tǒng)的作用發(fā)揮出來。打太極拳的第一步就是學會放松,第二步就是學會自然入靜,自然入靜不是意念求靜,而是由放松的專注動作到忘卻專注動作,進入無一毫雜念擾動的入靜狀態(tài),所謂治病健身之功用,概是進入這種狀態(tài)方能真正起到。保持并深入這種狀態(tài),就能到達“心中一念無所思,一念無所著,渾然如大混沌無極景象”的無極甚深入靜狀態(tài)。這也是練太極拳者一步一步提高而要達到的高級境界,亦即陳鑫所言“運用在心,此是真訣”“, 運化全在一心中”,而不僅是單純的習練動作和技擊就能全部代表的。
什么是太極呢? 就是說在入于深靜的無極身心狀態(tài)下,內環(huán)境必然要開始微妙轉化的時機,靜極將要生動、陰極將要陽生、真 將要萌生而未生之際,靈感將要勃發(fā)而未發(fā)之際。具體到太極拳而言,就是指在深入靜心的狀態(tài)中,體內有了一種特殊的真氣感應,這時開始打拳,效果最好。當然,無極太極作為一種理想的高級入靜境界,一般初學者亦不宜盲目追求,但了解無極和太極的真義,還是必要的。我們再看看陳鑫對太極的論述:“太極者,生于無極也。陰陽由微至者,循環(huán)無端,即其生生之機也镲打拳上場手足雖未運動而端然恭正之中,其陰陽開合之機,消息盈盈之數,已俱寓于心腹之內,此時壹志凝神,專主于敬,而陰陽開合,消息盈虛,特未形耳。時無可名,亦名之曰太極?!本褪钦f在本來無極的身心狀態(tài)下,其陰陽開合、消息盈虛的真氣和靈感雖寓集卻尚未成形,這個重要時機和狀態(tài),就權且稱為太極。在這開始打拳的最好時機,一點非自然、強為的痕跡都沒有,顯示了極大的自然智。將無極狀態(tài)過渡保持到開始打拳并貫穿整個打拳過程,也就是太極。陳鑫又說:“太極不過陰陽之混沌耳。”“惟自有形造至于無形,而心機入妙,終歸于無心而后可以言拳,可見拳在我心,我心中天機流動,活潑潑地觸處皆拳,非世之以拳為拳者此也?!蔽覀兪遣皇强梢赃@樣說,所謂無極而太極都是說的一種功能狀態(tài),這種功能狀態(tài)的特征就是心空,因為這時心腦蘊含的信息量最大,所以又稱真空含妙有,或叫寂然不動銜接感而遂通(按道家和儒家所言,無極相當于心體寂然不動,太極相當于感而遂通) 。在這大腦信息高度有序化的最佳功能狀態(tài)中,感覺亦異常敏銳,反應亦異常靈敏,所謂“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的微細感覺反應和“心中天機流動,活潑潑地觸處皆拳”,皆是這種最高技擊境界的真實寫照。
心腦虛靈是習拳關鍵
欲臻太極拳上乘境界,首在自心的虛靜空靈。陳鑫說:“且心一虛,則全體皆虛,惟虛則靈,一有所著,則不虛不靈,惟靜以持之,養(yǎng)其誠以至動靜咸宜,變化不測。”他這里說的“惟虛則靈”,乃指練拳高境界的切身感受,相當于老子“致虛極,守靜篤”,是一種甚深的入靜狀態(tài),而不是勉強有為的意念求靜。強用意念求靜,難以做到心的虛空,必須要撤除意念,自然地入靜,方能做到心腦虛空。心虛空就必然入靜定,入靜定則心身必然就靈。由于大腦真正處于虛空的狀態(tài),自然的狀態(tài),處于無念、無相、無住、無執(zhí)、無染的虛靈狀態(tài),這時除卻了思維的負累,思維便呈高度單純集中的沉思或冥想境界。這時知性活動停止,連耳目感官也由外通轉向內通,大量閑置的腦細胞被激活,協(xié)調工作,形成很高的相關性和高度的有序化,導致思維能大幅度跨躍,機體反應異常敏捷,而內外各種刺激作用的干擾則被抑制,使大腦活動進入最佳狀態(tài)。陳鑫還說:“有形歸無跡,物我兩相忘”“, 周身混沌,極其虛靈,不知身之為我,我之為身,亦不知神由氣生,氣自有神,周中規(guī),折中矩, 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彼@里說的物我兩忘云云,顯然是莊子的坐忘功夫。所謂坐忘,就是指入靜而內心忘記外界一切東西,甚至連自身也似乎忘記而不存在了。恰如王船山所言:“坐忘則非但忘物,而先自忘其吾。”就是說首要在破除深層意識中對自我的執(zhí)著,因我執(zhí)最難破除,吾執(zhí)一除,其他都好辦了。從入靜的角度看,不僅是莊禪合一,而且也是儒道合一的,進入了虛靜功能態(tài),保持著深入靜定的狀態(tài),實際上就是進行創(chuàng)造性活動的最佳狀態(tài),因為運動靈感在身心自然靜定,無私無營的本體感應中才易迸發(fā),在心空的狀態(tài)中,可擴大、延伸感知功能。不僅有空虛靈的真切感受,而且在練拳或競賽中所做出的直覺反應,自然也都合規(guī)中矩,不必刻意求工而自然合乎客觀之道,都是當時應做的最恰當及時反應。
當然,陳鑫討論最多的還是如何達到虛靈境界。他認為這要靠平時積累的修養(yǎng)功夫,就是以直養(yǎng)而勿害這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即“以虛靈之心,養(yǎng)剛中之氣”。另外,用意念過度,顯然易產生適得其反的后果。而完全不用意念.對初學者來說又是難上加難,為此他引用孟子的話做了折中的解釋:“平居去其欲速之心,如孟子所言:‘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焉。’臨場先去其輕浮慌張之氣,清心寡欲,平心靜氣?!本褪钦f,先要去其求勝、求最高境界之心,打拳時要隱約有點恭敬練拳之心,“必有事焉,”乃一念提起,而“勿正”即萬緣放下,絲毫無一欲正目的;至于“勿忘”,即惺惺而不昏沉,“勿助”無為而為,亦即謂只問耕耘,不問收獲,馴至并耕耘之念亦無之,但只管保住靈明、惺惺不昧。先要滌除輕浮躁動之心,收心后自然就清心寡欲、平心靜氣??傊?陳鑫太極拳理論理通儒道,內容十分豐富,本文僅對其涉及修心的內容做了一點淺解,討論了無極、太極和虛靈這幾個問題都是就入靜狀態(tài)而言的。所謂無極,不過是指入靜到了極深境地、當時無意念活動的一種身心狀態(tài)。所謂太極,是無極狀態(tài)的延續(xù),靜極必然產生內動,心腦的混沌態(tài)必將產生靈感,而這將生未生之際和這種狀態(tài)之延續(xù)的重要時機稱做太極。所謂虛靈是指心腦空虛,是一種入靜境界功夫,入靜或練拳確實有素者都能切實體驗到。進入這種虛靜、空靈的狀態(tài),就是人體最佳功能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