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無極勢
苑得時、魏巍、何如松等
王宗岳太極拳經曰:“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彼^無極勢,簡而言之:即是身正形圓、松柔中空、內氣浩然、無形無象、道法自然。軀體于朦朧恍惚之際,萌發(fā)出一點生機,是一切氣息、勁力的源泉、根本。也是孕育太極的母體。前輩拳師對無極勢極為重視。習拳伊始,先在無極勢上下足功夫。藝成之后,每天除了引拳推手之外,仍然堅持不懈的站無極勢。今時之人則不然矣,將無極勢視為雞肋,或棄之不練、或走走過場,一帶而過,不肯在無極勢上下工夫。鑒于目前習練太極的人,大多數(shù)對無極勢缺乏認識,有必要將無極勢的理念重點闡述一番,以期引起習練者重視。
一、
太極拳是以易經、道德經、黃帝內經為理論指導的形體運動,其內涵博大精深、十分豐富,探索太極的起源,是祖先前輩“道法自然”的成果?!暗馈笔抢献犹岢龅囊粋€重要的、非常復雜的哲學觀念。道可以理解為渾然一體的宇宙本體、亙古不變的天地萬物之源、又是運動不息、對立轉化的運動規(guī)律及法則。
老子在道德經第一章提出:“道可道,非常道。名于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而又玄,眾妙之門。”這段話非常著名,是道德經的總論。
哲學界解釋為:道是可以闡述解說的,但并非完全等同于渾然一體、永恒存在、運動不息的大道。道是可以命名的。但并非完全等同于渾然一體、永恒存在、運動不息的道之名。無是天地的初始,有為萬物的本源。因此常以無中觀察道的微妙,常從有中觀察道的邊際。無、有二者,同出于道,而名稱不同,都可謂玄妙幽深、玄妙又玄妙。正是天地萬物變化的總源頭。這個“無”字,指的是道。老子曰:“道常無名,樸。”意思是:道,永遠無名。處于樸質的狀態(tài)。這個“有”,指由道產生的萬物。老之曰:“始制有名”,意思是萬物出現(xiàn)后,才產生各種名稱。就太極拳而言,我們可以這樣認識:“無極是道的初始,太極是道的本源,常從無極中觀察到的微妙,常從太極中觀察道的邊際。無極、太極二者,同出于道,而名稱不同。都可謂玄面幽深,是天地萬物變化的總源頭”。
太極拳以道教理念成拳,既然道教始祖老子將無極提到“道的初始,天地萬物變化的總源頭”的高度。所以練拳就是悟道,沒有理由不重視她。要從無極勢中體察身體內玄妙幽深的變化,擷取保健養(yǎng)生的碩果。老子又云:“有無相生,前后相隨。”離開前者,后者就不存在;離開后者,前者也不成立。無極與太極,二者之間,就是這種互相依賴、相互補充,又可以相互轉化的關系。我們習拳時,先在無極勢上做一番工夫,而后再練太極,就是順應及掌握了運動規(guī)律,是謂得道。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曰:“道者,圣人引之,愚者背之。”又云:“從之則苛疾不起”。 苛疾不起,自然就無病無災。從而實現(xiàn)了我們鍛煉身體的初級目標,祛病強身
1、調心
練拳時,最好選擇一塊幽靜無人、寂靜無聲、清凈無異味的環(huán)境。當拳友踏進這塊土地,練習無極勢時,這塊三無空間內,就有一個人出現(xiàn)了,這就是無中生有。從而進入了有無相生的初始階段。有血有肉的鮮活生命,自然有思想、有意識、有欲念,這些都屬于雜念,練無極式時,都需排除掉。而排除雜念是練功時的一件大事,亦是難事。雜念橫生,古人將其比作心猿意馬。猿猴上躥下跳,片刻不得安寧,駿馬奔騰跳躍,馳騁千里。可以排除雜念,又喚作止心猿系意馬。排除雜念之后,再進一步做到心無雜念。做到往事不回憶,近事不牽掛,未來事不設想。把一切俗事雜念統(tǒng)統(tǒng)拋開,進而達到一念不生的境界。達到這種境界,需要一定的時間。更和人的年齡、性格、悟性及定力有關,而且極易出現(xiàn)反復。往往是一年方休、一念又起。有雜念生起不足為怪,關鍵要起而知止,謂之止念。要及時去阻止他,使之隨起隨滅,從有轉化為無。如此反反復復,假以時日方有所成。習練者剛進入了無事、無念、無欲,心念平靜如水的境界。從而進入了有無相生的中級階段。調心的方法,注意三個字:敬、凈、靜。
敬——習練無極勢,儀態(tài)要端莊、心要虔誠,一絲不茍,要敬師敬友,要敬天法地,對于習練的功法更要崇敬,最忌諱將信將疑,拖著試試看的態(tài)度練功。
凈——習練時心靈要干凈,不純有爭強斗狠,甚至欲報仇雪恨的心態(tài)練功,行為要干凈,絕不能沾染黃、賭、毒等惡習。意念要純凈,與練功無關的一切行為、意識統(tǒng)統(tǒng)排除掉。
靜——環(huán)境要幽靜,心靈要寧靜,大腦要安靜,還須凝神。何謂凝神,心止于臍下曰凝神,能凝神全身才能進入至靜狀態(tài)。那時全身空空,恍惚之間,仿佛自己也不存在了,有一種虛無縹緲的感覺,此謂之“坐忘”。老子則謂之“致虛極,守靜篤”。靜,在整個調心過程中,處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即是習練無極勢的必要條件,又是調心的方式方法,更是調心的最高境界——至靜、靜篤。唐代李道子的秘授歌曰:“虎吼猿鳴,泉清水靜”。心態(tài)平靜為一泓泉水,清澈透明,纖塵不染,波瀾不驚。無論外界環(huán)境如何惡劣,如何兇險,絲毫不為可動。哪怕在炮火連天、血肉橫飛的戰(zhàn)場,哪怕身陷虎口,面對狼豺虎豹,也無為、無畏。從初始階段的雜念橫生,進而無念無欲,最終達到無為無畏的程度。從而進入了有無相生的高級階段。
縱觀調心的全過程,初始是有意為之,然后隨意為之,最后是無意為之。正如拳經所言:“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br>
有無相生——調身
調身時,必須逐次做到:三平、三垂、三收、三放。
三平:雙足平行,分開站立,二足長與寬的比例為四、六開,同時保持胯平、肩平。
三垂:頭頂百會穴,襠下會陰穴,兩足底涌泉穴連線的中點,三點之間的連線與地面垂直。左右肩井穴,左右環(huán)跳穴,與左右足涌泉穴,三點之連線于地面垂直。欲要做到三垂,必須卷收尾閭,同時屈膝落胯,使雙腿膝蓋骨超過兩足尖。上則頂頭豎頸,下則含胸拔背,沉肩墜肘,全身則不偏不倚呈現(xiàn)一種威武提拔的狀態(tài),謂之立身中正。
三收:卷收尾閭時,必須與屈膝落胯相配合。然而,由于沒有名師指點,多數(shù)人都做成屈膝下蹲了。記得我學藝時,王老師,要我下肢曲屈,兩膝向腹正中收,上體沉肩含腹正中收。同時身體周邊,尤其是兩跨,要有向腹正中卷收的意念。陳長興前輩在用武要言中也說道:“一屈則統(tǒng)身皆屈,屈要屈的緊,如卷炮卷的緊?!鼻?、卷收之后,全身聚攏,曲卷成一圓形,如嬰兒睡臥狀。根據(jù)前輩的教誨,筆者提出了“三收”的理念,是否妥當,望同道指正。
三放:立身中正之后,緊張的肌肉逐漸松弛下來,筋骨關節(jié)也逐漸放松,全身骨骼好像一副骨架,全身肌肉則平穩(wěn)的置于骨架上。意覺舒適、自然、無拘無束,胸部則空蕩蕩,腹部則充實飽滿,頭部清醒,精神煥發(fā)。正如拳經所言“頭容正直,神貫于頂”。欲達到這種程度,絕非一日之功,然而這僅僅是放松的中等程度。如太極大師李雅軒先生說:“放松要大松特松,一松到底”。如何一松到底?大師未曾明言,我的經驗就是,做好三放?;蛘哒f要逐次放松三節(jié)。
三節(jié)者:根節(jié)、中節(jié)、梢節(jié)也。具體做法:立身中正安舒、凝神于臍下,用意念導引全身氣血同時向四肢貫注。首先放松根節(jié)。意念止于兩肩井穴及兩環(huán)跳穴,氣血則自然流向四肢根節(jié);片刻之后,意念轉而關注兩肘曲池穴及兩腿委中穴,氣血則由根節(jié)流向中節(jié);再過片刻之后,意念關注兩手勞宮穴及兩足涌泉穴,氣血則由中節(jié)流向梢節(jié)。這樣的放松,才是真正地一松到底。
做三放時,有三個要點需注意:第一,強調由腹中同時向四肢放;第二,由根節(jié)到梢節(jié),要逐次放。因為拳經講:“周身節(jié)節(jié)貫串”,所以放時要逐節(jié)放松。第三,氣血流動要有一定的時間作保障,緩急之間,注意掌握火候。由于雙腿承擔著全身重量,故做三放時,下肢感覺明顯,上肢則不然,這是正?,F(xiàn)象,不足為慮。做好三放,于技擊發(fā)力,關系極大。發(fā)力時,強調手腳齊到,氣貫四梢,尚需開口、吐氣、發(fā)聲相配合。而氣貫四肢的關鍵完全在于能否徹底放松根、中、梢三個環(huán)節(jié)。
三虛:不是習練無極勢的方式方法,而是習練時體內的感受。做三放時,氣血由腹丹田逐次流向四肢梢節(jié),胸腹腔則有一種空虛的意覺,喚作“體虛”。做三放時,四肢根、中、梢節(jié)逐次向腹正中卷收。氣血則由雙手心——勞宮穴、雙足心——涌泉穴及頭頂心——百會穴流回腹丹田。故將這種現(xiàn)象稱為“三心歸一”。此時,胸空腹實。軀干、四肢有飄然騰空欲起的感覺,謂之“騰虛” 、“離虛”。三虛現(xiàn)象多在虛極、靜篤的狀態(tài)下出現(xiàn)。標志著其內功已有小成。老子曰:“常無,欲以觀之妙?!比撘庥X玄微奧妙、妙不可言。拳經亦云:“解開其理妙如神”。然則,古代許多金丹道士不解其理,將三虛現(xiàn)象誤作羽化登仙的前兆,孜孜不倦、苦苦追求、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拳友練功時,要明辨其理,切勿重蹈覆轍。
做好三垂三收之后,身體則完成了由中正向松柔的過渡。逐漸開始向全身透空的境界轉化。身體慢慢地變得更加輕盈、空靈。久練之后,手足四肢仿佛融化了;筋骨皮肉也變得蕩然無存。唯有精神更加煥發(fā),意識有神游太虛境與天地同體的意覺,進入了無形無象、全身透空的境地。也達到了有無相生的至高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