鷓鴣天·壯歲旌旗擁萬夫
宋代:辛棄疾
有客慨然談功名,因追憶少年時事,戲作。
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漢箭朝飛金仆姑。
追往事,嘆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須。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注釋】
鷓鴣天:詞牌名。雙調五十五字,押平聲韻。
少年時事:年輕時期的事情。
壯歲旌旗擁萬夫:壯歲,少壯之時;指作者領導起義軍抗金事,當時正二十歲出頭。
錦襜(chān)突騎(jì)渡江初:指作者南歸前統(tǒng)帥部隊和敵人戰(zhàn)斗之事。錦襜突騎,穿錦繡短衣的快速騎兵。襜,戰(zhàn)袍。
燕兵句:意謂金兵在夜晚枕著箭袋小心防備。燕兵,此處指金兵。娖(chuò),整理的意思。胡?(lù),銀色或鑲銀的箭袋。一說娖為謹慎貌,胡?是一種用皮制成的測聽器,軍士枕著它,可以測聽三十里內外的人馬聲響。
漢箭句:意謂清晨宋軍便萬箭齊發(fā),向金兵發(fā)起進攻。漢,代指宋。金仆(pú)姑,箭名。
髭(zī)須,胡子。唇上曰髭,唇下為須。
平戎(róng)策:平定當時入侵者的策略。此指作者南歸后向朝廷提出的《美芹十論》《九議》等在政治上、軍事上都很有價值的抗金意見書。戎,中國古代稱西部民族,這里指金侵略者。
東家:東鄰。種樹書,表示退休歸耕農田。
【創(chuàng)作背景】
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顏亮率大軍南下,其后方比較空虛,北方被占區(qū)的人民,乘機進行起義活動。山東濟南的農民耿京,領導一支義軍,人數(shù)達二十余萬,聲勢浩大。當時才二十二歲的辛棄疾,也組織了二千多人的起義隊伍,歸附耿京,為耿京部掌書記。辛棄疾建議義軍和南宋取得聯(lián)系,以便配合戰(zhàn)斗。第二年正月,耿京派他們一行十余人到建康(今江蘇南京)謁見宋高宗。高宗得訊,授耿京為天平軍節(jié)度使,授辛棄疾承務郎。辛棄疾等回到海州,叛徒張安國殺了耿京,投降金人,義軍潰散。他立即在海州組織五十名勇敢義兵,直趨濟州(治今山東巨野)張安國駐地,要求和張會面,出其不意,把張縛置馬上,再向張部宣揚民族大義,帶領上萬軍隊,馬不停蹄地星夜南奔,渡過淮水。到臨安,把張安國獻給南宋朝廷處置。但宋高宗沒有抗金的決心,又畏懼義軍。辛棄疾南歸之后,義軍被解散,安置在淮南各州縣的流民中生活。辛棄疾本人被任命為江陰僉判,一個地方助理小吏。這等于給了他們當頭一棒,使他們深感失望。后來辛棄疾在各地做了二十多年的文武官吏,因為進行練兵籌餉,常被彈劾、罷官,閑居江西上饒、鉛山近二十年。他處處受到投降派的掣肘,報效國家的壯志難酬。這首詞是他晚年家居時,碰到客人和他談起建立功名的事,引起他回想從青年到晚年的經(jīng)歷而作。
【簡評】
此詞深刻地概括了一個抗金名將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悲慘遭遇。上片從豪氣入詞,慷慨激昂;下片寫心傷透骨,沉郁蒼涼。雖然作者自稱戲作,實際上感慨遙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