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道德 14 15 16 筆記

道德經(jīng)

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fù)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jì)。

重點:夷,希,微、詰,一、上不皦,下不昧,惚恍、古,道紀(jì)

①夷:道在身前而不識故曰視之不見。道生無,無生有,道生無有。有乃大道之果,萬事萬物都是道果的顯現(xiàn)。不識故不知,不知故不見,不見名之以夷。

希:道無時無刻不在發(fā)揮其作用,但是默默而行,默默無聞。是故聽之不聞。

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與道同行日用而不知。故曰搏之不得。

詰,一:詰,追問。“夷,希,微”此三者無法解說的透徹明白,所以混合起來將它們統(tǒng)稱為“一”。

②上不皦:(皦,清白清晰)。和于光,日月之光輝因其不皦而得以光耀。

下不昧:同于塵,因其下不夠陰暗故能得見塵物。

繩繩,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惚恍:繩繩,無端無盡,連綿不絕。

道沖虛天地所以繩繩兮不可名。萬物生養(yǎng)皆是道之所為,萬事萬物是道又非道。有象非其真相,有狀非其全狀是以恍惚。

③古:過去,最初。

道紀(jì):大道運行的法則。

今之有是大道在恍惚的一中默默而行默默而為。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遵循著恍惚的一,周行不怠持之以恒,而成就了今之有。

恍惚的一就是道運行的法則。

(玄德近道,道生一,一為道紀(jì))

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qiáng)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重點:古之善為道者、以靜徐清,以動徐生、不盈

①古之為道者,這里是對古道者的形象的描述:

首先是獨處時給人的印象:豫兮,猶兮,儼兮。

與人交時則:渙兮,敦兮,曠兮,混兮(混,表現(xiàn)的很平凡沒有鶴立雞群之感)

總結(jié)起來整體給人的印象就是:澹兮其若海(恬靜安然的像大海一樣);飂兮若無止(像風(fēng)一樣行走世間)。

②以靜徐清:法坤之德,坤之德沉濁守靜,厚德載物。

以動徐生:法乾之德,乾之德清凈藏德,不止不下。

③不盈:保此道就是法天地之道。法天地之道而知足知止。故能勤做不休而推陳出新。

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fù)。夫物蕓蕓,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fù)命。復(fù)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王),全(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重點:致虛極,守靜篤、歸根,復(fù)命、知常曰明、容,公,全(王),天

①致虛極,守靜篤:極是頂點,篤是沉重厚實。一上一下都有極致的意思。守是維持保持的意思。

使內(nèi)心虛寂安靜到極致并維持住。

②歸根曰靜:歸根是來,回。是濁以靜之徐清,法地。是致虛極,守靜篤。

靜曰復(fù)命:復(fù)命是去,往。是安以靜之徐生,法天。先法地后法天,在法于天的境界中明萬物之并作而知常。

③知常曰明:常,天地的法則,天地的規(guī)律。明,明白四達(dá),通達(dá)。

④容:包含,盛。

公:正直無私(天地的不仁之仁)。

全(王);全,完備,齊全。德全。

王(讀四聲),古時代指統(tǒng)治者以仁義取得天下,王天下。

天:天之道也。

問題:①第十五章,為何要描述古之為道者,難道在當(dāng)時的今之為道者與古之為道者有別了么?②這個問題就引出了我最好奇的一個問題,也是我做道德經(jīng)筆記的初衷:李圣為何要作道德經(jīng)?③如果西出函谷是真的,那為什么要在離開的這種時候?qū)懙赖陆?jīng),早干嘛去了?④戲問一句,為什么騎牛出關(guān)?找不到馬嗎?一直在找馬所以沒時間寫道德經(jīng)?

第十六章,這一章似乎是李圣從自身的角度來說明一個修道者的。容,公,全,天,道,久,沒身不殆似乎是修煉的層次,或是道功的境界。另外家里的書有全,有王,所以我在網(wǎng)上又確認(rèn)了一下,確實不是盜版的問題。于是把兩種都添上去了。至于選哪一種,你們隨意了。別客氣!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道德經(jīng)》簡讀第二十三章
《道德經(jīng)》上德不德
為什么自然是“道德之常,天地之綱”?
《道德經(jīng)》智慧: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
我讀《道德經(jīng)》:一個得道之人與我們有什么不同?
老子《道德經(jīng)》第二十三章 學(xué)習(xí)筆記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