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營魄抱一,能毋離乎?”“摶氣致柔,能如嬰兒乎?”“修除玄鑒,能無疵乎?”,這些話告訴我們,我們經(jīng)常面臨各種機遇,在我們做選擇的時候,要保持一種安靜、冷靜、降低欲望、不主動索取的狀態(tài),往往人生會更幸福。我們只有冷靜地觀察來到的各種機遇,客觀地分析出來哪一個是好的,我們怎么走,不為自己私力去撈取,我們就能作出客觀的選擇。有的人卻比較躁動,私心很重,利益好的項目都去搶,不好的就挑三揀四,結(jié)果會一事無成。為什么會這樣?第一因為私心太重,貪心;第二總是躁動,沒有冷靜觀察到面前的各種機遇。 “修除玄鑒,能無疵乎”,“疵”是瑕疵的“疵”,“玄鑒”,“玄”就是深妙的意思,很深很深的這種鏡子,意思是我們心里邊的鏡子,心里邊能不能保持純凈、干凈的狀態(tài),把它清理干凈,清除掉雜念,沒有一點瑕疵。老子告訴我們,能不能修煉到心中寧靜,沒有一絲雜念,這種說法其實跟佛教禪宗神秀大師講的很像,神秀說過一句著名的句子,“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臺”,這“明鏡臺”就是心里邊的鏡子,“時時勤拂拭,勿使染塵埃”。大家看神秀大師講的,其實跟老子《道德經(jīng)》講的是一致的,就是把心里邊這面鏡子,給它清理的一塵不染,這是一種狀態(tài)。那種空的境界,一定是通過這種時時勤塵拂拭的修煉而得來的。對剛修行的人來講,就是要告訴他,通過一些方式經(jīng)常保持內(nèi)心的純凈,要不斷地去擦它去修煉它,當(dāng)他養(yǎng)成習(xí)慣以后,進入這種境界了,才會進入一種空的狀態(tài),并不是每個人上來都有這種慧根,上來就心一下空了,無所謂,只做好事不需要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