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團是清明前后,江浙一帶較為盛行的時令小食。
相傳是清明前一天寒食節(jié)要吃的食物,也是春天里極為美好的一道美食。
有傳說,最早是為了紀念,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民間自發(fā)地在清明前一天的寒食節(jié)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而誕生的產(chǎn)物。
制作青團需要具備三樣原料:青汁,糯米粉和內(nèi)餡,其中青汁的制作尤為關(guān)鍵,一般來講,做青汁的原料有這么三種,艾草、漿麥草和鼠麴草。
清明前后的艾草最為鮮嫩,最時令也最適合制作青汁,艾草青團,淡淡的藥香味,綠盈盈、胖胖的,十分Q萌。
春天,和風(fēng)細雨。這個時節(jié),食艾最適合不過了。《隨園食單》里所載:“搗青草為汁,和粉作團,色如碧玉。
艾草
艾草,性味苦、辛、溫,入脾、肝、腎。
《本草綱目》記載:艾以葉入藥,性溫、味苦、無毒、純陽之性、通十二經(jīng)、具回陽、理氣血、逐濕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灸。
至于艾草的功效真是太多了,就不一一抄來列舉了。有一句話說“杏為醫(yī)家之花,艾為醫(yī)家之草”。
艾是一種菊科野草,散生于籬下田間,枝葉有濃馥的菊花味,蘊含淡淡藥氣,聞來清脾沁心,嚼之略帶苦意,北方人多以它入藥,南方人則會用作做食物,蒸糕做團。
炙藥要用老艾,蒸糕做團宜采少艾——“青春少艾”這成語,就是從艾草嫩葉而來,《孟子》不就說過,“知好色,則慕少艾”,足證少艾之美,也可見采艾歷史久遠。
青團子
制作步驟
1
準備新鮮的艾草嫩葉,這一籃子是去郊外看桃花時桃樹林里采的;
2
用清水洗凈,放入鹽水中浸泡幾分鐘;
3
將水燒開,放一點點鹽,一小勺蘇打,然后放入艾草嫩葉,焯水至變軟,去生澀,也可保持顏色鮮艷,焯完水的葉子迅速放入冷水或者中冷卻;
4
將焯完水的葉子取出,按照艾草和水2:1的比例,混合打成艾草糊;
5
將糯米粉和大米粉按自己喜歡的比例混合,我用的是糯米粉和大米粉比例4:1;
6
放入面包機,倒入艾草蓉和汁,加一小勺豬油,用“和面”程序2至3遍;
7
取出面團揉勻,分成小面劑子;
8
包入陳皮豆沙餡,覺得太黏膩的東西不容易消化,所以餡里放了點陳皮;
9
上鍋蒸,鍋開后大約15分鐘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