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張尚恒
來源 | 夏葦?shù)陌頃r光(ID : gh_ea22fd4ab5e6)
01
聽到兩個女人和她們男人的故事。
一個壞的,一個好的,分享一下。
02
先說第一個。
朋友科里轉來一個女病人,40多歲,農(nóng)藥中毒,丈夫每天準時準點探望,隨身帶著一個小本,每天找醫(yī)生護士二三十次,病情、用藥、護理、檢查,詳詳細細問清楚,仔仔細細記下來。
朋友問,你知道丈夫每天來和醫(yī)生說的一句話是什么嗎?
我說,患難見真情,到頭來發(fā)現(xiàn)只有丈夫方可依靠,是問有沒有醒來吧?
NO,他每天過來問醫(yī)生的第一句話是:醫(yī)生,死了沒有?
啥情況?劇情轉折太大,我有點回不過神。
朋友感慨地把事情的前因后果介紹了一番:
幾天前,男人把女人送到醫(yī)院請求搶救,醫(yī)生告訴他得有思想準備,中毒太深且拖延時間太久,常理推測大概不過七天,一切要看造化了。
男人心神意會,點頭道謝,說還是要請醫(yī)生盡力搶救,然后奔前走后,噓寒問暖,召集家人安排后事。
沒想到的是,奇跡真的發(fā)生了,女人不僅沒死,而且有好轉跡象,活過了一個星期。
接著,畫風巨變,男人一掃悲戚開始擔憂:是真的活過來了嗎?然后出現(xiàn)了故事開頭那一幕,為的僅僅只是想了解為什么沒有死的原因!
夠狗血嗎?有一次,還聽到他對著妻子低聲質問:你為什么不死了算了?字字句句,砸落人心。
女人最終結果如何?
當然還是走了,第十天走的。
令人唏噓的是,當年女人選擇這個男人的時候,父母強烈反對覺得此人個性太強,游手好閑,不值得女兒托付終身,她卻為愛情絕食相抗,最后斷絕雙親關系,私奔出走。
愛情的臉說變就變,婚后男人出軌,輕則惡語相向,重則拳打腳踢,二十多年為著面子隱忍而活。朋友心疼地說,40多歲的年紀,骨瘦如柴,形容枯槁,一看便是長期飽受精神暴力。
愛情如殺手,這是我見過的最冷血、最悲催、最迫不及待置人于死地的一段婚姻。
03
第二個:
甄小姐,圈子里的女強人,是上市公司的市場總監(jiān),天生交際花,女性魅力象征,美麗磁場吸附中心,有呼風喚雨之能。
十多年前,她果斷辭去報社記者工作,只身闖蕩南方,憑借天生優(yōu)勢和勤奮努力,混的風生水起,業(yè)績排名屢屢名列前茅,成為公司業(yè)務部門名副其實的一姐。
他老公呢,是個公務員,在不大的縣城里安然享受著一杯茶,一張報紙的清閑生活。
她說他二兩米粥喝飽絕不愿意再開鍋做菜,頑固守舊的生活全無半點色彩。
他說她像候鳥一樣天南地北遷徙瞎折騰,人生清閑有家有孩子要知足常樂。
甄小姐打心眼里瞧不起沒出息的丈夫。既然生活追求完全不在一個頻道上,那就各自追求各自的精彩吧。
于是一商量,男人在家安安靜靜守著女兒成長,女人在外呼風喚雨。雙方一年象征性見幾次面,以此向女兒證明還是一個結構形式完整的家。
日子漸久,兩人差距越來越大,她感嘆人生悲戚終不得才子佳人兩情相悅,他跟在她身后自慚形愧屏息難耐,于是兩人又商量,孩子也大了,要不還是考慮下未來兩人的生活吧。
正想著,卻被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打亂了分寸。
甄小姐遭遇車禍,深度昏迷了一個星期,撿了半條命回來,但從此高位截癱,后半生得靠輪椅度日。身邊的優(yōu)秀男士如鳥獸散唯恐避之不及,昨日風流光彩也隨雨打萍去,孤零零躺在病床上前來認領她的是她認為懦弱、不羈的老公。
但是這次他卻為她放棄了自己的生活,安靜溫和地照顧她,醒了睡了,餓了渴了,康復、一趟一趟的籌錢,一絲不茍的照看她。
甄小姐說,沒想到,到頭來最終卻是他無怨無悔守在身邊。而曾經(jīng)她認為,他就是她這只當空飛舞的美麗風箏背上吊著的那兩條黑色尾巴,牽連她,拖累她。
04
這兩故事聽完后,追求愛情的小女孩們唏噓感概,三觀顛覆。
第一,在社會保障尚不完善的情況下,管他有沒有愛情,你得結婚,要不有個三長兩短真的沒人接管你。
第二,婚姻就是個契約關系,契約關系內(nèi)的人在法律、道德上,不管是好事還是壞事必須接管,契約關系之外的人,誰都不愿意攤上沒有利潤的買賣,因此你別隨便怨恨誰。愛情分屬契約之外范疇。
第三,人生會遇到一兩場愛情,但是愛情不是人生的終極目標,婚姻才是。愛情完了是愛恨情仇,婚姻則關系你的生老病死,從社會交換的理性角度看,講究趨利避害、收成效益。愛情感性,允許頭腦發(fā)熱,婚姻理性,得分析權衡。
第四,關鍵是,你得找個靠譜的人結婚,終極標準也不是愛情,而是品質合格、性格相投的靈魂伴侶。選擇了什么樣的人,就選擇了什么樣的婚姻,也就選擇了什么質量的人生。
第一個故事里的女人,愛情使她模糊了心智,選擇了冷血殺手,無力掙脫,最終以性命為婚姻陪葬;而甄小姐,風光無限時丈夫仍可堅守于家照顧女兒,人格品質里有一份最可貴的擔當,因此落魄時他會不計前嫌的收拾殘局。
05
那么,什么是好的婚姻?
很難回答。
但壞的婚姻莫過于張幼儀。
家世顯赫的她15歲嫁給徐志摩,婚后四年相處的日子加在一起不過四個月。
她懷孕去法國看他,他冷酷地要求離婚,讓她打掉孩子,她說有人因為打胎死掉;他回答,還有人因為火車肇事死掉,難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車了嗎?她最后在德國生下孩子,身邊無人照顧,他追到柏林要求離婚,最終她成全了他。
他歡天喜地道謝,提出看看剛剛出世的孩子,他看著孩子贊嘆不已,絲毫沒有想想遭遇離婚的她如何養(yǎng)育他的親生骨肉。
離婚后的張幼儀反倒開始了生命的繁華,她出任上海女子商業(yè)銀行副總裁,在金融界叱咤風云,股票市場出手不凡。
后來她和香港醫(yī)生蘇紀之先生結婚,在她暮年,和蘇醫(yī)生一起到英國康橋、德國柏林故地重游,她站在當年和徐志摩居住過的小屋外,感慨萬千,她沒辦法相信自己曾那么年輕過,并歷經(jīng)那么多人生榮辱滄桑。
張幼儀與第二任丈夫共同生活了28年,最后在紐約辭世,墓碑上刻著她最終的名字“蘇張張幼儀”。
張幼儀的兩次選擇,告訴我們婚姻選擇什么樣的人就會選擇什么樣的人生,詩人徐志摩只適合做情人,不適合做丈夫,低調溫暖的醫(yī)生蘇紀之才是丈夫的不二人選。
因此,女神林徽因最終也沒有選擇愛情和詩人,而是醇厚實在的梁思成。
06
印度學者古普塔做過一項實驗。
他們訪問了50對夫妻,發(fā)現(xiàn)因愛情結合的夫妻婚后5年,愛的情感不斷減少,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由父母綜合評估而結婚的夫妻,開始愛情水平不高,但他們的感情會慢慢增加,5年后大大超過了因愛情而結合的夫妻們。
社會交換論者是這樣看待婚姻的。
婚姻是理性的,人們總是選擇能給自己帶來更多利益和幸福的對象做伴侶,所有導致愛情的因素都可歸結為價值。這些利益和價值既包括物質的、經(jīng)濟的因素也包括社會和心理的因素。
男女雙方在一個群體中選擇交往對象,所考慮的主要因素是交往的收益與成本以及抵消后的盈余,如果收益及盈余超過自己的期望值,那么對方就會成為自己追求的目標。
哈特菲爾德認為愛情主要有激情愛和伙伴愛兩種形式,激情愛不另解釋,伙伴愛是對自己生活在一起的伴侶的一種深刻的依賴感,彼此理解、尊重、互相依靠,像親人一樣。
成婚以后,以激情愛相吸引而結合的夫妻,隨著彼此魅力減弱而出現(xiàn)危機;另一類以人格的相似或者互補為基礎而結合的夫妻會更加穩(wěn)定幸福,原因是人格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
現(xiàn)在想想,你覺得是徐志摩還是蘇紀之更適合張幼儀呢?是徐志摩還是梁思成更適合林徽因呢?婚姻最終講究的還是四平八穩(wěn)。適當?shù)慕?jīng)濟基礎,令人舒適的氣質性格,富有責任感的人格品質比那一霎那的怦然心動重要得多。
婚姻和愛情本身還是兩碼事,好的婚姻沒有標準,各自體悟各自品味。不過,優(yōu)質婚姻其實從不過問愛情,我這個觀點恐怕令愛情至上的親們失望了。但從社會交換論角度看待愛情與婚姻,確實比較接近真實。
怎樣,結了婚的愛人靠譜嗎?沒結婚的,趕緊找個靠譜的人結婚吧!
END
*作者:夏葦(本名張尚恒),80后三甲醫(yī)院人力資源HR,生活思考者,美學倡導者,喜愛文學藝術,作者微信公眾號:夏葦?shù)陌頃r光(ID:gh_ea22fd4ab5e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