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岡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6余公里處之武周山(舊稱武州山)南麓,始建于北魏和平元年(西元460年),距今已有1500余年之歷史。云岡石窟是佛教藝術東傳至中國后,首次由一個民族用一個朝代雕作而成且具有皇家風范之佛教藝術寶庫,是西元5世紀中原與西域文化融合之歷史豐碑。云岡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約1公里;現(xiàn)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余軀。1961年,云岡石窟被中國國務院列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
( 沙門) 曇曜白帝,于京城西武州塞,鑿山石窟,開窟五所,鐫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飾奇?zhèn)ィ谟谝皇馈?/span>即北魏統(tǒng)一中國北方后,于國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以傾國之力修建了云岡石窟。(北魏)酈道元在《水經(jīng)注·卷十三·漯水》中記載:其( 武川) 水又東轉(zhuǎn)徑靈巖南,鑿石開山,因巖結(jié)構(gòu),真容巨壯,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煙寺相望,林淵錦鏡,綴目新眺。其描述了云岡石窟所在之武州山(今稱武周山)面臨武川水且周環(huán)山林,是修建石窟之風水寶地,故被稱為靈山。云岡石窟之開鑿從北魏文成帝和平初年(西元460年)起,一直延續(xù)至孝明帝正光五年(西元524年)止,前后歷時60余年;涼州高僧最早在云岡石窟開鑿之五窟,被稱為曇矅五窟,主像皆為三世佛,主尊釋迦牟尼佛形體高大俊偉。其中,第19窟之主像高16.8米,第20窟(現(xiàn)為露天)之坐佛高13.7米。佛像方面大耳,鼻寬而短,眉目疏朗,顎骨方大,顯露出鮮卑族人之面貌特征。此后,東魏、北齊、隋及初唐,平城改為云中郡恒安鎮(zhèn)治。據(jù)金皇統(tǒng)七年(西元1147年)曹衍撰《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記》載:“貞觀十五年(西元641年),守臣重建?!保ㄌ疲┗巯樽豆徘鍥鰝鳌ぞ砩稀分肮沤駝氽E三”記載,當時有一位儼禪師“每在恒安修理孝文石窟故像……以咸亨四年(西元673年)終于石室”。初唐以后,平城逐漸呈現(xiàn)蕭條景象,云岡石窟之建設因多方因素而未再有大項后續(xù)工程。后唐清泰三年暨后晉天福元年(西元936年),石敬瑭反唐自立,與唐大戰(zhàn)于晉陽,并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晉國,遼太宗與石敬瑭約為父子。天福三年(西元938年),石敬瑭按契丹要求,將燕云十六州(又稱幽云十六州或幽薊十六州,即今北京、天津全境,以及山西、河北北部等地)割讓給契丹,這使得遼國疆域擴展到長城沿線。由于遼國皇室篤信佛教,故在遼興宗、道宗時期,曾對武州山石窟寺進行了十年之久的大規(guī)模修整,修建了石窟前接木構(gòu)窟檐之通樂、靈巖、鯨崇、鎮(zhèn)國、護國、天宮、崇福、童子、華嚴、兜率十座大寺,并對一千余尊佛像進行了整修。遼保大二年(西元1122年),金兵攻占大同,“亡遼季世,盜賊群起,寺遭焚劫,靈巖棟宇,掃地無遺?!保ㄒ圆苎茏洞蠼鹞骶┲匦奕A嚴寺碑》)。金皇統(tǒng)三年至六年(西元1143-1146年),住持法師稟慧重修“靈巖大閣九楹(今第三窟外之閣樓),門樓四所,香廚、客次之綱常住寺位,凡三十楹……”,“自是,山門氣象,翕然復完矣?!保ㄒ圆苎茏洞蠼鹞骶┲匦奕A嚴寺碑》)。元代時武州山石窟寺院尚存,明代時武州山石窟再度荒廢,至嘉靖年間,云岡之稱開始流行;崇禎十七年(西元1644年),李自成率軍路經(jīng)大同,留部將張?zhí)炝振v守于此;清軍入關后攻占大同,云岡寺院再遭兵燹,淪為灰燼。清順治八年(西元1651年),云岡寺院得以重修,現(xiàn)存第5、6窟之木構(gòu)窟檐與寺院即為此時重建;康熙三十五年(西元1696年),康熙皇帝于冬日回鑾巡幸云岡靈巖寺并御書匾額“莊嚴法相”;清乾隆年間,云岡石窟亦曾有修葺。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云岡石窟之主要洞窟與窟前木結(jié)構(gòu)建筑(第5、6、7窟)均保存完好;1952年設置專門保護機構(gòu),石窟文物得以妥善保護,并對公眾開放。云岡石窟大景區(qū)的湖心島中央,還有一座靈巖寺。整個寺院為三進院落型制,除了山門以外,還有作為中殿的“千佛殿”和作為后殿的“大雄寶殿”,據(jù)說是按照北魏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jīng)注》中的描述而仿建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