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鎮(zhèn)(1280-1354)字仲圭,是元代杰出的畫家。他工詞翰、通篆刻、精書畫,擅長山水、竹石,并常題詩于畫上,在當時就被稱為“三絕”,與黃公望、倪瓚、王蒙并譽為“元四家”。吳鎮(zhèn)愛畫竹,墨竹是他除了山水之外的主要作品。他的題竹詩也很多:“寂寂空山中,凜此君子志”等頌揚,也達到前人未有的程度。竹非草非木,適于氣候溫和多雨的地區(qū),或一二株臨窗,或三五竿傍水,或萬竿碧玉成林,將竹影清韻與江南山水融為一體。而吳鎮(zhèn)之所以對竹情有獨鐘,顯然傾注了自己的情感,寄托了自身理想的。
吳鎮(zhèn)曾說的墨竹之法:“疏不至冷,繁不至亂,翻向正背,轉側低昂,雨打風翻,各有法度”。吳鎮(zhèn)的墨竹把文學意蘊融入到藝術表現(xiàn)手法中,開創(chuàng)了文人畫重意蘊之風,使中國文人畫得到了關鍵性的發(fā)展,加深了文人畫的思想內涵和潛在表現(xiàn)力,起到了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之后的姚綬、文征明、唐寅等名家均不同程度受到了他的影響。特別是清代后期的蒲華,在繼承了吳鎮(zhèn)墨竹飄逸高傲之氣的同時,又在“形”、“韻”兩方面下功夫,使以竹為題材的藝術創(chuàng)作和審美情趣在清末達到了又一個高峰。明代文學大家陳繼儒在《梅花庵記》中寫道:“先生書仿楊凝式,畫出入荊關董巨,初雖無意于啖名,而品格既真,則身價自不能壓之使下,畫苑推元四大家必屈指先生”,充分說明了吳鎮(zhèn)在畫壇上的公認地位。
吳鎮(zhèn)生于南宋滅亡次年,當時抗元氣氛仍很濃厚,再加上元朝知識分子地位的驟降,使得他只能通過藝術作品來抒發(fā)心中的強烈感觸與不平。墨竹是文人畫中的常見題材,吳鎮(zhèn)的墨竹則是中國畫史上的極品,其成就甚至超過他的山水畫,為后人留下了諸多傳世佳作以及豐富的理論論述。吳鎮(zhèn)的墨竹理論大約可分為三個部分:一是對竹子人格化的認識,這是他創(chuàng)作的原動力;二是畫竹者的心境;三是具體的技法。他認為,畫竹不僅要展現(xiàn)竹子的外在形態(tài),更要顯現(xiàn)其內在風骨和精神,反映更高的旨趣。他將竹子作為自身人格的真實寫照,賦予其虛心勁節(jié)、直竿凌云、高風亮節(jié)的深刻寓意;在用筆時不求工細,只講究寫意神似,重在抒發(fā)自己的主觀情趣:譬如生長于絕處的竹子,彰顯的是處劣境不改其節(jié),居陋地不擾平淡之心的君子風范;空山野地之竹則如隱士巢父、許由般高潔脫俗,遠離濁世。吳鎮(zhèn)正是將這種種體會與感受,自然而又隨意地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展現(xiàn)出多姿多彩的墨竹神韻。
吳鎮(zhèn)筆下的諸般墨竹姿意瀟灑,可謂極盡竹之生態(tài)與情意:春夏秋冬、晴雨風雪、俯仰橫斜皆各不相同。他運用墨的濃淡粗細,將竹的干、節(jié)、枝、葉描繪得繁而不亂、疏密有致;特別是采用濃、淡、破、焦、濕等方法把墨分為七色,將竹子的蕭瑟靈性、遠近枯榮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層次無窮。除了強調總體法度之外,吳鎮(zhèn)還對細微處的技巧頗有研究。他認為畫墨竹要分為干、節(jié)、枝、葉四個方面:“而疊葉至難,于此不工則不得為佳畫矣”;畫竹時須“下筆要勁,節(jié)實按虛起,一抹便過,少遲留則必鈍厚不銛利矣”,畫葉時應竭力避免“精似桃葉,細如柳葉,孤生并立,如又如井,太長太短,蛇形魚腹,手指蜻蜓”等“疏密偏輕,使人厭觀”之病。
吳鎮(zhèn)墨竹譜冊簡稱《墨竹譜》,共二十二頁,每頁縱40.3厘米,橫52厘米,紙本,墨筆,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前兩頁書蘇軾撰文同偃竹記,后二十幅畫各種姿態(tài)的竹,每幅都有圖有文。作于1350年(元至正十年),時吳鎮(zhèn)71歲,是畫給兒子佛奴的。全冊畫竹諸態(tài)悉備,可謂得竹之真性情。冊首隸書“萬玉藂”三字,王一鵬所書,王為明弘治間貢生。墨二十幅圖,分別畫新篁、嫩枝、老干、垂葉、雨竹、風竹、雪竹、坡地竹林、崖壁垂竹,或粗竿挺拔,竹葉清勁,或細枝臨風,搖曳生姿。每幅畫的構圖都有很大的區(qū)別,以畫譜而言,稱得上變化多端,諸法悉備,成為后之學者極好的借鑒。
這套竹譜的圖文組合最值得稱道,畫面上書與畫的“經營位置”的創(chuàng)意:承前而啟后。在宋以前,圖上都不落文字,連作者的名款都沒有。北宋開始,畫上漸有作者姓名和時間的落款,開始時寫得極小,或隱在畫中,生怕影響了畫面。至元代趙孟頫出,強調以書入畫,不但注重用書法的筆法作畫,而且其畫上所題的詩、文也漸多,有時為記事甚至出現(xiàn)長題。吳鎮(zhèn)此《墨竹譜》冊,在其豐富多變的構圖中可以清晰地感覺到作者在畫之前已為題文預留位置。書與畫開始在畫面上平分秋色,相得益彰,形成了中國畫不同于其他藝術的最具文化意義的特色之一。 吳鎮(zhèn)墨竹譜冊從附圖觀之,圖繪筍、粗竿、新篁、折枝共七八竿,錯落有致。雖說吳鎮(zhèn)墨竹宗文同,但他的畫法與文同相比較,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文同畫竹,竹竿紆曲,竹葉密集,而以墨之濃、淡示葉面之正、反。吳鎮(zhèn)畫竹,卻以墨色的濃、淡示竹竿之前、后,新篁以淡墨畫枝,而以濃墨畫葉。葉之長、短,似隨意生發(fā),但疏落簡率,蒼勁挺拔。短枝疏葉,筆不連而意貫,一似其題款草書,縱橫跌宕,一氣呵成。筆鋒略禿,中鋒撇去,凝厲而厚重。竹根植于土中,根畔短草叢生,前濃而遠淡,增強了畫面透視的縱深感。 注:(本文轉載自百度)
本書在每幀墨竹的背后都附上青年畫家莫恩來的臨摹稿,為了讓學習和臨摹更加方便特意去除了竹葉,留下枝竿,便于理解竹竿的姿態(tài)變化,與正面的吳鎮(zhèn)墨竹相得益彰。
莫恩來臨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