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和統(tǒng)合三千年悠久而燦爛的國學智慧,把握和領悟國學原著典籍里的精髓——從周易的啟示,到中庸的原則;從兵家的思考,到老子的大道;從人文的風度,到禪宗的境界……各種中國智慧交相輝映,相輔相承,相融相生,相得益彰,最終凝練結晶為兩個大字:中和。
什么是中和?中,就是中正,不偏不倚;和,就是和諧,多樣統(tǒng)一。不極端、不片面就是“中”,不單一、不分化就是“和”。居中守正,和諧相融,就是“中和”。
統(tǒng)觀國學里的經(jīng)史子集煌煌巨著,都是從不同的視角、不同的路徑出發(fā),用不同的方式總結提煉、闡釋解讀,最終殊途同歸,共同攀登上智慧真理的巔峰。
可以這么說,三千年國學智慧所說的無非“中和”二字。寥寥兩個漢字“中和”,卻與世界先哲思想成果接軌,蘊含了淵博精深、極大極其豐富的人類智慧。
儒家:中庸的原則
何謂中庸?北宋程頤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蹦纤沃祆湔f:“中者,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之名。庸,平常也?!睔w結起來,中庸是指為人居于中正之道,不偏不斜,恰如其分,以自然的純正人性為人處世、修養(yǎng)自身。
需要強調的是,中庸的本義絕不是常常被世俗化所曲解的那種不負責、不表態(tài)、無立場,真正的中庸之道不是當老好人,不是和稀泥,不是無原則。
中庸之道體現(xiàn)在為人處世、做人做事的言行規(guī)范上,就是:不走極端,不唱高調,切實可行,尊重常識,符合人性,適可而止,過猶不及,恰到好處。目標和要求具有可執(zhí)行性、可持續(xù)發(fā)展性。由此看出,中庸其實是最講究原則性的,做人做事從方式、方法到分寸、力道,都有用心的權衡和精準的把握,是一種主動的選擇和積極的追求。而且同時注重原則性與靈活性的兼顧,講究權宜之法、持經(jīng)達變。
關于“和”,《論語》里說:“禮之用,和為貴。”又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庇纱丝闯鋈寮沂种v究和注重團結、凝聚力。實際上,中國文化從來都是反對單一化、同質化的?!逗鬂h書》里說:“峣峣者易缺,皎皎者易污”。意思是,至潔則反倒容易被污染,至剛則反倒容易被折斷。所謂“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也是同理。一枝獨放不是春。清一色就失之單調了,大家相互之間不能互補。
相反,無論是人才結構、組織架構還是文化交流,我們都提倡多元化、豐富性的融合,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剛柔相濟,德才兼?zhèn)?,文武雙全,取長補短,互通有無,八仙過海,各顯其能?!吨杏埂防镎f:“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此天地之所為大也”。
道家:轉化的策略
道家的核心思想認為天道無為、道法自然,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故應無所不容、不所不包、對立統(tǒng)一等等,據(jù)此提出了無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剛、知白守黑、見素抱樸等等重要哲學思想和軍事、政治方略。
道家哲學里充滿了“對立轉化”的思想,“反者道之動”,最能體現(xiàn)老子矛盾轉化的思想。老子在《道德經(jīng)》里闡述了一個著名的“若水法則”和“不爭哲學”——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世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這就是今天我們眾所周知的:上善若水,厚德載物。
類似經(jīng)典的表述還有:“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迸c福禍相互轉化這一辯證思想對應的,是一套深沉而迂回的政治斗爭策略:“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庇媒裉斓拇蟀自拋碚f就是“糖衣炮彈策略”——上帝要使其滅亡,必先使其瘋狂!
以柔克剛,以退為進,以弱勝強,事緩則圓,隨圓就方,有所不為,知止不殆,后來居上,后發(fā)制人——這些都是中和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也是道家、儒家思想的相通之處。無不是在告訴人們,在遇到問題和困難的時候,我們應學會沉住氣穩(wěn)住神,主動謀劃積極行動,從而化腐朽為神奇,化干戈為玉帛,變不利為有利,直至奪取最后的勝利。
佛家:超脫的境界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讀了若干佛學書籍,感覺最讓俗世中人大有茅塞頓開、豁然開朗、醍醐灌頂之感的,當是這一段了。只用一句話,涵蓋一切,一語中的,直指人心,如水銀瀉地,一下子就把“我執(zhí)”給你破掉,干脆利落,刀起絲斷,毫不拖泥帶水。
有人說中國古代的四大名著,其實是從不同層面說了一回事:世事如大夢。《紅樓夢》,是富貴夢的破滅;《三國演義》、《水滸傳》,是英雄夢的破滅;《聊齋志異》,是情愛夢的泡影;《西游記》,是事業(yè)夢的破滅,師徒四人也只有到了天上,才最終修成了正果。
其實跳開來看,世間的一切真實本質就是這樣子的——佛家語所說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世間萬物都只是一個“成住壞空”的過程,原本就是一個一江春水向東流、大江東去浪淘盡的旅程。往往是人類太自大了卻不自知,盲目相信自己的眼睛、耳朵和頭腦,誤將表象當成本質,誤將表演當成生活,誤將一時當成永久,誤將偏執(zhí)當成執(zhí)著。
佛學所觀望到的“空性”、“一元論”,和道家莊子的“齊物論”,和儒家的中庸之道,體現(xiàn)的正是同樣的“中和”思想智慧。在這一共同的基點上,佛家所主張的活在當下、修行消業(yè),和儒家倡導君子圣賢的修養(yǎng)作為,以及道家主張的修心養(yǎng)性,也都有著很多相似相通之處。
國學:中道與融和
就連那部古老的《易經(jīng)》,也在傳達變革精神的同時,重在表達一種“執(zhí)中”的思想,比如“潛龍勿用”、“亢龍有悔”、“利見大人”和“無咎”,意在說明,世界在變化,事物在發(fā)展,但是只有時間、地點、方式,天、地、人都在恰到好處的時機節(jié)點上,才可能收獲發(fā)展變化的最佳狀態(tài)。
關于三千年的中國智慧,還是南懷瑾總結得好: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三千年讀史,無非功名利祿;九萬里悟道,終歸詩酒田園。
跟儒家學奔向未來,跟道家學從容轉身,跟佛家學放下過去。以儒做人,以道養(yǎng)生,以禪清心。據(jù)說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又說:入世越深,出世越遠。儒道釋各自的思想基調都是“中和”,而它們又彼此相互融合,共同架構起中國人精神心靈的殿堂,也讓中國國學成為點亮和滋養(yǎng)全世界人類心靈的寶貴而深奧的東方大智慧。
本文系儒風大家原創(chuàng),轉載須注明:
[ 作者:儒風大家 來源:儒風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