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曾經看到吳先生提到一個現(xiàn)象,說唱到高音會感到頭暈那么一下,并說暈一下是對的,多次暈就不對了(大意如此)。吳先生希望能夠就這個現(xiàn)象探討一下。我現(xiàn)在提供一點看法,算是拋磚引玉。我覺得,唱高音時會暈一下跟高音時的平衡狀態(tài)有直接關系。
人體平衡的維持是由視覺、觸覺、本體覺(肌、腱、關節(jié)覺)及前庭器官的協(xié)同作用共同完成的。站樁包含了所有這些器官的協(xié)同作用。視覺、觸覺、本體覺似乎都比較容易理解,就是前庭器官這一塊大家比較陌生。我順便摘錄一點資料,看看能不能給朋友們一點比較清楚的印象。
這里的前庭器官是指內耳前庭器官,人的耳部分外耳、中耳、內耳三部分。外耳和中耳是傳導聲波的部分;內耳是感受聲音和感受身體在靜止和運動時的位置的器官。
內耳兼管聽覺和平衡感覺,結構復雜,稱迷路,全部包在顳骨巖部骨質中,可分骨迷路和膜迷路兩部分。骨迷路是顱底顳骨內一系列的小管腔,中央部分膨大稱前庭,后上方有三個互相垂直的半規(guī)管,前下方為耳蝸。膜迷路是套在骨迷路內的膜性管腔,由上皮和結締組織膜構成,相應地分為蝸管、橢圓囊和球囊、膜半規(guī)管三部分。骨迷路和膜迷路內均充滿淋巴。按分工來說,耳蝸內內的膜迷路司聽覺,若其發(fā)生病變損壞時,可產生神經性聾;前庭和半規(guī)管內的膜迷路司平衡感覺,若受刺激或損害時,則可發(fā)生暈眩。
具體來說,橢圓囊和球囊中的位覺斑可感受頭部位置的刺激。當頭部位置改變時,位覺斑的毛細胞受到耳砂的牽拉刺激,通過神經反射作用,從而使身體在靜態(tài)中保持姿勢的平衡。當身體作旋轉運動和直線運動時所發(fā)生的姿勢反射(如直線運動時身體的后仰或前傾、旋轉運動后的眼球振顫或傾倒),主要是由壺腹(山脊)管理的(球囊、橢圓囊也參與)。內淋巴的流動刺激了壺腹(山脊)和味覺斑中的毛細胞,通過前庭神經傳入中樞而維持身體在動態(tài)中的姿勢平衡。
平衡傳導的第一級神經元是前庭神經節(jié)(位于內耳道底)中的雙極細胞,其周圍突分布于半規(guī)管的壺腹(山脊)和球囊、橢圓囊中的味覺斑,中央突組成前庭蝸神經入腦橋,止于前庭神經核。第二級神經元即前庭神經各核發(fā)出的纖維,有幾種去向:
——前庭各核發(fā)出纖維組成內側總束(行于中線旁邊內側丘系的背側),向上止于眼動、滑車、展神經核,由各核發(fā)出纖維支配眼外肌,從而形成旋轉后的眼球震顫的發(fā)射;
——前庭纖維組成內側縱束,下降至副神經核和上部頸髓前角細胞,它們發(fā)出的纖維支配頸部肌肉,以完成頭頸的姿勢發(fā)射性調節(jié);
——前庭神經外側核的纖維組成前庭脊髓束,下降至頸髓和上部胸髓的前角細胞,亦完成姿勢的反射調節(jié);
——另有一部分前庭纖維經繩狀體進入小腦(有經前庭核間接進入的,有不經前庭核直接進入的),再于小腦內傳遞,并借小腦—紅核—脊髓等通路而完成平衡調節(jié);
——前庭神經除與眼球肌肉和身體各部肌肉聯(lián)系外,還與感覺中樞、腦干網狀結構的血管運動中樞、迷走神經核等聯(lián)絡,所以當前庭器官受到過度刺激時,可引起眩暈、惡心、嘔吐等反應。
這個內耳前庭器官器官所在的位置跟我在《歌唱勢能與歌唱平衡》的帖子中提到的頭部平衡點似乎是同一個位置,甚至頭部平衡點確立的依據之一就在于這個部位有內耳前庭器官這種專司人體平衡的器官存在。
簡單說,唱高音唱得正確時,歌唱的平衡狀態(tài)也是比較理想的。在這種情況下,前庭器官的位覺器對聲音位置的感受應當是非常清晰的。這也可以說是一種刺激。由于前庭神經除與感覺中樞、腦干網狀結構的血管運動中樞、迷走神經核等聯(lián)絡,所以當前庭器官受到適當?shù)拇碳r,就會引起微微頭暈的感覺。當然,這種刺激并不過度,所以就會有吳先生所說的只暈那么一下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