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自編《傷寒雜病論》方歌-----力求原汁原味
讀了陳修園的方歌括及其它人編的方歌括,但多不完善。本人據(jù)《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原文自編方歌,力爭將原方藥組成、原量、主癥、病機、特殊煮法等囊括進去了,可以說是《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便于記憶的原文縮微版。同時只要你背會了本人自編的方歌則臨床用仲景方便會得心應(yīng)手,且將本方歌背會后若有精力再背原文則更加容易。也可稱之為《仲景方劑學(xué)》。相信本訣將會成為學(xué)習(xí)仲景方劑學(xué)的有力幫手。 本歌為本人于多年前為了便于學(xué)習(xí)與臨床運用傷寒雜病論而根據(jù)教材編寫而成,現(xiàn)首發(fā)于愛愛醫(yī)論壇,供中醫(yī)師及中醫(yī)愛好者和仲景學(xué)愛好者共享,版權(quán)歸甘草本人,轉(zhuǎn)載必須注明轉(zhuǎn)自愛愛醫(yī)網(wǎng)及有問必答網(wǎng)會員----甘草,否則視為侵權(quán)行為。
(1)棗、附子、杏仁、桃仁均按枚算,歌中省略了枚。歌中棗和杏的數(shù)量單位均為枚。(2)歌中藥量為一的,均省略了一。即歌中無藥量的均為一。(3)歌中單位為兩的多省略了兩。即歌中無單位的其單位均為兩。(4)有麻黃者多先煮并去上沬。(5)歌中廿四個即二十四個的簡寫,均仿此。(6)6銖=一分=4g (7)歌中見“調(diào)”即為磨成散后,用白飲調(diào)散服之。(8)阿膠、芒硝均要烊化。(9)歌中甘草不說生用者全為炙甘草。(10)關(guān)于原文中藥量為兩的問題,有考證一兩為今15g,有說一兩為今之一錢3g ,但不管怎樣,藥量可以根據(jù)臨床辨證用之,但原方藥量的比例最好不要變,藥量的變化應(yīng)是原方比例下的整體變化。(11)《傷寒論》與《金匱要略》中重復(fù)的方合二為一。(12)因中醫(yī)方藥多是前人經(jīng)驗的總結(jié),因此臨床用藥盡量保持原方原量,炙的最好用炙的,先煎的最好仍應(yīng)先煎,去滓再煎的仍應(yīng)遵從等,同時需要加減的時候不可過濫。不要說中醫(yī)太頑固不化了,因為中醫(yī)本身就是幾千年來前人經(jīng)驗的總結(jié),你這樣用只要辨證準(zhǔn)確用之就有效,反之效不佳或無效,再者每味中藥的成份也很復(fù)雜,現(xiàn)代中醫(yī)的很多東西都研究不透,但只要按中醫(yī)理論辨證后對證用藥則均有效??傊嗅t(yī)還是要回到古中醫(yī),尤其是要學(xué)習(xí)和應(yīng)用《傷寒雜病論》,以追本溯源,否則中醫(yī)危矣。(13)背誦本歌時最好對著《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原文以便于更全面的理解方歌。(14)半夏一升、杏仁70個等藥量換算成現(xiàn)代量可參考郝萬山的《傷寒論》講義及參考全方中其它藥量來定確定這些模糊的藥量。(15)本歌訣經(jīng)本人反復(fù)校對,未發(fā)現(xiàn)錯誤。
瘀血――腫痛不得屈伸。寒濕痹痛――不腫或腫而冷痛。痰――腫而不能。風(fēng)痰――腫脹不痛而動。精血不足――酸痛而不腫。.
上篇 傷寒論
頭項強痛,反煩不解,半日許復(fù)煩,脈浮數(shù),氣上沖, 1桂枝湯 桂芍生姜三兩同, 棗十二甘二兩用;項強頭痛汗憎風(fēng),解肌還藉粥之功。 衛(wèi)強營弱致頭痛,發(fā)熱,汗出,惡風(fēng)寒,鼻鳴,干嘔,脈浮緩。 《金匱》里有虛寒兼感外邪致的下利身痛的常用方。癥見:脾腎陽虛之下利清谷,汗出,惡風(fēng),發(fā)熱,身體疼痛,口和不渴,苔白滑,脈浮緩而弱。 《金匱》中的陽旦湯也為此方,治產(chǎn)后中風(fēng)營衛(wèi)不和。 2.桂枝加葛根湯 桂甘芍二兩葛四,姜三棗十二枚齊;項背幾幾汗出兮,太陽中風(fēng)經(jīng)不利。 惡風(fēng) 3.桂枝加厚樸杏子湯 桂枝湯外還須加,樸二五十(枚)杏??;下后喘生及喘家,(太陽)表虛肺寒氣逆佳。 4.桂枝加附子湯 桂枝湯用三兩甘,尿難惡風(fēng)附枚安;汗因過發(fā)漏漫漫,肢急常愁伸屈難。 5.桂枝去芍藥湯 桂枝湯中去芍藥,胸陽被遏胸滿撬。 胸陽被郁滯,表虛兼胸滿。 6.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桂枝去芍加附湯,加入一枚附成方;胸滿脈微惡寒強,胸陽不足胸滿當(dāng)。 太陽表虛證兼上述癥。 7.桂枝加芍藥生姜人參新加湯 桂枝湯加姜芍(一)跟,人參三兩義蘊深;汗后身疼脈反沉,氣血不足里虛甚。 營氣不足,筋脈失養(yǎng)致身痛,表證汗后脈沉遲。 8.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shù)湯 苓術(shù)芍姜三兩兮,棗十二甘二兩齊;心下滿(微)痛尿不利,脾虛水停兼表吃。 9.麻黃湯 麻三杏七十個從,甘一桂二效力宏;喘而無汗頭身痛,溫覆不須熱粥用。 太陽傷寒表實致頭身腰骨節(jié)痛,惡風(fēng),無汗而喘,脈浮緊或脈浮數(shù),喘而胸滿,發(fā)熱。風(fēng)寒外束,衛(wèi)閉營郁之身痛。 10.葛根湯 桂甘芍二兩葛四,麻姜三棗十二齊;無汗惡風(fēng)項背幾,傷寒兼陽明下利。 (1)太陽傷寒兼經(jīng)輸不利。太陽傷寒表邪內(nèi)迫大腸而利。(2)太陽傷寒,氣機郁閉,氣上沖胸兼津液不足,筋脈失養(yǎng)之欲作剛痙。即風(fēng)寒外束,肌腠郁閉,邪阻筋脈,強急不利致剛痙。癥見:無汗,小便少,頭痛,項背強,氣上沖胸,口噤不得語或兩足痙攣或手足拘急,苔白,脈緊。 11.葛根加半夏湯 葛根湯加半升夏,二陽合病嘔逆佳。 不下利。 12.大青龍湯 二桂甘三姜六麻,四十(枚)杏十二棗??;膏如蛋除煩躁佳,表寒里熱身重乍(輕)。 陽郁而內(nèi)熱。發(fā)汗峻劑。惡寒發(fā)熱,不汗出而煩躁為主癥。
13.小青龍湯 小青龍湯桂芍麻,干姜辛甘均三啊;夏味半升勿忘加,表寒里飲效甚夸。 加減:渴去夏加蔞根了,三兩來加功亦佳;微利去麻加蕘花,熬赤取如雞子大;若噎去麻炮附加,只用一枚功效夸;尿不利少腹?jié)M呀,去麻加四兩苓恰;若喘去麻加杏哇,須去皮尖半升吧。 咳喘痰多稀薄白,惡寒??饶嬉邢⒉坏门P小青龍湯主之。
鑒別:溢飲身體疼重均可用大小青龍湯發(fā)汗解之,但:(1)大青龍湯:身體痛重兼發(fā)熱,惡寒,喘,渴,不汗而煩躁之表寒里熱。(2)小青龍湯:身體痛重兼惡寒發(fā)熱,胸痞,干嘔,咳喘等外寒里飲。 14.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一兩十六銖,甘芍姜麻一兩符;杏二十四(枚)棗四服,面呈熱色癢均驅(qū)。 太陽表郁稍重致面赤身癢?;驘o汗。寒熱日二三度發(fā)。小發(fā)其汗。 15.桂枝二麻黃一湯 一兩六銖芍姜達,十六(個)杏十六銖麻;桂一兩十七銖恰,甘兩二銖五棗佳。 表郁較輕,正虛邪微?;蛴泻埂0l(fā)熱惡寒,一日再發(fā)。微發(fā)其汗。 16桂枝二越婢一湯 桂芍麻甘十八銖,生姜一兩二銖入;膏廿四銖棗四服,表郁(兼)里熱輕證除。 發(fā)熱惡寒兼里熱煩躁。微汗兼清郁熱。 17.五苓散 豬術(shù)茯苓十八銖,澤瀉一兩六銖扶;桂枝半兩飲調(diào)服,暖水頻飲汗出愈。 太陽蓄水證,水停下焦膀胱,致口渴飲多而尿少,小便不利?;蚩视嬎雱t吐之蓄水重證即水逆證。水痞。 《金匱》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小便不利此水也。用于濕邪郁結(jié)三焦之上焦或犯逆上中焦。癥見:上吐下瀉,腹脹氣滿。或水腫身重,小便不利,頭暈?zāi)垦?,嘔吐清涎,泄瀉,或身體某一局部積液,伴口渴但水入即吐。舌淡苔白滑或膩,脈弦緊的水飲證。 18.桃核承氣湯 五十桃仁四大黃,再加二兩桂甘芒;熱結(jié)膀胱人如狂,(少)腹急結(jié)外解(乃)攻向。 蓄血輕證 19.抵當(dāng)湯 二十桃仁三大黃,再加三十個蛭虻;小便利脈沉如狂,(少)腹硬蓄血急重良 蓄血急重證。《金匱》經(jīng)水不利而瘀結(jié)成實較重。癥見:經(jīng)水不利下,伴少腹硬滿脹痛,或腹不滿,其人言我滿,唇萎舌青。見P522 20.抵當(dāng)丸 廿五桃仁三大黃,再加二十個蛭虻;小便利少腹?jié)M嘗,癥如湯而勢緩方。 蓄血雖重而病勢緩。 21.枙子豉湯 十四枚枙四合豉,先枙后豉法煎奇;(心)虛煩難眠胸中窒,懊憹(nao)熱郁胸膈宜。 無形邪熱留擾胸膈。心中結(jié)痛-------,按之心下濡。 《金匱》下利后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熱利后余邪未凈,余熱留擾胸膈致虛煩。癥見:發(fā)熱,心煩不眠,胸悶不舒,甚則坐臥不安,舌紅苔微黃,脈細(xì)數(shù)。 22.枙子甘草豉湯 枙(子)豉湯加二甘齊,枙豉湯證兼少氣;火郁胸膈傷了氣,運用此方效力奇。 枙子豉湯證即為熱郁胸膈證。 23.枙子生姜豉湯 枙子豉湯五兩姜,枙豉湯證兼嘔嘗;熱擾胃氣逆止方,運用此方效力強。 24.枙子厚樸湯 十四個枙四兩樸,四枚枳實一并入;熱擾胸膈氣滯腹,癥見心煩腹?jié)M濡(軟)。 25.枙子干姜湯 十四個枙二干姜,身熱微煩下利嘗;上熱中寒用此方,清上溫中此方良。 26麻杏石甘湯 四兩麻黃八兩膏,二甘五十枚杏到;汗出而喘服之好,邪熱壅肺用之巧。 27.白虎加人參湯 膏斤知六參三兩,二甘六合粳熟嘗;汗(出)煩渴脈洪大良,陽明熱盛氣津傷。 里熱熾盛,氣陰兩虛。 身汗,惡熱,渴欲飲水,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時時惡風(fēng)。 《金匱》又治癉瘧(nue)。癥見:但熱無寒少氣煩冤,手足熱而欲嘔,肌肉消瘦。見P59 粳米可用山藥代之。一般大量黨參可代人參。必要時佐沙參。 《金匱》渴欲飲水,口干舌燥者。消渴由于熱盛傷津氣的證治。肺胃熱盛,津氣兩傷,病屬陽明經(jīng)熱,尚未入腑。治上消勿忘治心。本方治陽明熱盛傷津的消渴癥和肺胃熱盛氣津兩傷的消渴病(上消和中消)。 消渴癥和消渴病是有區(qū)別的:(1)消渴癥見:煩渴引飲,小便不多。(2)消渴病見:渴飲不解,消渴善饑,小便頻數(shù)。 28.葛根芩連湯 葛根八兩本方符,芩連三兩甘二扶;喘而汗出脈急促,邪熱傷腸下利服。 表邪入里化熱,熱傷腸利。不管有無太陽中風(fēng)表證均可用。 29桂枝甘草湯 四桂二甘要用齊,欲得按之心下悸;亦見胸悶與短氣,心陽不足用之奇。 輕 30.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一桂二甘龍牡確,心陽虛心神浮越;煩躁一癥不可缺,溫心陽潛神是訣。 中 31.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牡救逆湯 桂枝湯去芍不齊,四龍五牡三蜀漆;亡心陽心神浮越,痰濁擾神驚狂宜。 先煮漆。 重 亡心陽而驚狂。 《金匱》火劫迫汗傷心陽,心神浮越兼有痰濁,致驚狂,心悸,短氣,乏力等。 32.桂枝加桂湯 桂枝湯(再)添二桂引,氣從少腹上沖心;心陽虛或精神緊,腎臟陰寒之氣(上)侵。 心陽虛,下焦陰寒之氣上逆致奔豚。即陽虛有寒,沖氣上逆,致奔豚。癥見:自覺腹部冷氣上沖,腹走竄痛,感寒發(fā),腹冷,背寒。 陽虛寒逆奔豚。 33.苓桂棗甘湯 苓八桂四棗十五,二甘甘瀾水煮;心陽虛腎陰欲浮,臍下悸欲奔豚服。 上焦心陽虛,下焦水寒之氣欲上逆欲奔豚。即心陽虛水停下焦欲上逆。小便不利,喜暖畏寒,口不渴,苔白滑。 陽虛飲動欲作奔豚。 34.苓桂術(shù)甘湯 苓四桂三術(shù)甘二,心下逆滿氣(上)沖胸;頭眩脈沉緊宜用,脾陽虛水停于中。 脾陽虛水停中焦而上沖。小便不利??蛇M一步演變?yōu)檎嫖錅C。溫藥和之代表方。 《金匱》中此方白術(shù)為三兩。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小便不利,或背寒冷如手大。癥見:頭目眩暈,嘔吐清水涎沫,悸,悶,咳等。脾陽虛痰飲停。主為上半身癥。 35.茯苓甘草湯(苓桂姜甘湯) 苓桂二姜三甘一,汗出不渴心下悸;胃虛水停中焦兮,或者有四肢厥逆。 胃陽虛,水停中焦。 36.小建中湯 小建中即桂枝湯,倍芍加一升飴糖;心中悸而煩痛嘗,心脾氣血不足方。 傷寒挾里虛心悸而煩的證治。通過扶正來祛邪。 《金匱》小建中湯―――歌訣:三桂姜甘升飴糖,六芍十二棗成方;陰陽兩虛偏于陽,中陽一振虛勞藏。 飴糖30-60克,后納飴糖微火熔之。 虛勞病陽陽兩虛且偏于陽虛。陰虛生熱則見衄血,手足煩熱,咽干口燥。陽虛生寒則見里急,腹中痛,氣血不足,陰陽失調(diào)則見悸,夢,失精,四肢酸痛。脾胃虛寒,脘腹里急疼,喜按,四肢不溫,便溏,苔白,脈沉細(xì)軟。主要為悸煩痛。 虛勞之治重中焦也!建中氣使氣血生化有源,達到補益陰陽之目的。當(dāng)陰陽兩虛而雙補無效時則可建中補虛。 小建中湯還治婦人虛寒里急腹痛。脾胃虛寒腹痛。癥見:婦人腹痛綿綿,喜溫喜按,伴心中虛煩,面色無華,神疲納少,大便溏泄,舌淡,脈細(xì)澀等。 本書小建中湯凡三見:A.《虛勞病》篇以之治療脾胃陽虛,陰陽兩虛之虛勞;B.《黃疸》病篇以之治療血虛萎黃;C..《婦人雜病脈癥并治》篇以之治療婦人雜病虛寒腹痛。病雖不同,但脾胃虛寒,陰陽失調(diào)之病機則一。 37.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 樸姜八夏半升摻,二甘一參一同煎;脾虛氣滯痰阻焉,腹脹滿時減不顯。 脾虛,痰濕阻滯,氣機不利,虛實挾雜致腹脹滿,以虛少實多。 38干姜附子湯 四逆湯去甘草方,晝?nèi)諢┰暌拱渤?;無表脈微身無(大)熱,陽虛欲亡陰盛嘗。 陰寒內(nèi)盛,陽氣大虛,陽氣浮越于外之假熱,煩躁?;蜿柼撽幨⒅疅┰?。陽虛陰盛,陰來迫陽而煩躁。 回陽 39.茯苓四逆湯 四逆湯加六(四)苓良,再加人參一兩方;晝夜煩躁厥逆嘗,陰陽兩虛陽虛長。 陰陽俱虛之煩躁。 回陽兼益陰。 40.真武湯 附枚苓芍姜三兩,二術(shù)四肢沉重疼;心悸頭眩身瞤動,腎陽虛水氣溢重。 發(fā)熱振振欲擗地,或嘔利,咳,尿失常,脈沉,腹痛。 加減:咳加半升五味子,干姜細(xì)辛一兩齊;小便若利恐耗津,去茯苓腎始固緊; 下利去芍加干姜,二兩溫中止利良;若嘔去附加生姜,足前須用到八兩。 41芍藥甘草附子湯 芍甘三兩附枚煎,汗出無表反惡寒;陰陽兩虛此方善,扶陽益陰功效顯。 42.炙甘草湯 二膠參(一)斤地四甘,麥麻(仁)半升姜桂三;棗三十心陰陽虛,脈結(jié)代悸水酒煎。 43甘草干姜湯 四甘二干姜同煎,手足厥煩躁咽干;陰陽兩虛陽虛先,吐逆復(fù)陽才妥善。 溫中復(fù)陽則厥愈足溫。 《金匱》――歌訣:二炮干姜四兩甘,吐涎沫而不咳眩;不渴遺尿(尿)數(shù)焉,虛寒肺痿服之痊。 虛寒肺痿。癥見:吐涎唾或多涎唾而不咳,口淡不渴,遺尿或小便數(shù),頭眩,舌淡,苔薄白,脈遲緩。 44.芍藥甘草湯 甘芍四兩一起煎,腳脛攣急復(fù)陰先;益陰復(fù)液功效全,肝血虛筋脈拘攣。 陰津不足,筋脈失養(yǎng)致腳脛拘急。酸甘復(fù)陰。
45.大陷胸湯 (一錢匕)匕遂升硝六大黃,心下痛按(之)石硬嘗;脈沉緊舌燥渴方,水熱互結(jié)胸中良。 痛拒按,頭汗出,日晡小潮熱,短氣躁煩。 46.大陷胸丸 匕遂白蜜八大黃,半升葶藶杏硝方;項強如柔痙狀嘗,水熱互結(jié)病位上。 即言結(jié)胸當(dāng)見胸膈或心下硬滿疼。水熱結(jié)于偏上,邪阻津液向上致頸項強急。 制丸法 47.小陷胸湯 (一)全瓜蔞一黃連啊,半升夏先煮蔞了;按之則痛脈浮滑,痰熱互結(jié)正心下。 48.三物白散 巴豆(一)分熬黑研收,桔貝三分無熱守;水寒結(jié)胸證均有,寒與痰水結(jié)胸優(yōu)。 寒實結(jié)胸?zé)o熱證。癥見:胸膈心下硬滿痛,脈沉緊,常見畏寒喜暖,咳喘氣逆,短氣,大便不通,而無口渴舌燥,心煩懊憹,日晡潮熱等熱證。 49大黃黃連瀉心湯 大黃二芩(黃)連一入,關(guān)浮心痞按之濡;痞證兼火熱證組,熱痞麻沸湯浸服。 無形邪熱壅滯心下致熱痞。 在《金匱》中本方名為瀉心湯,但煮服法二者有別。今之三黃片是也。在《金匱》治吐血衄血為煮湯頓服之,血止則停服。心火亢盛,邪熱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癥見:吐血鮮紅或暗紫,心中煩熱,面紅尿赤,發(fā)熱口渴,便秘,舌紅苔黃,脈數(shù)有力。凡血熱妄行之血證均可治。為治三焦熱盛之常用方。 50.附子瀉心湯 大黃黃連瀉心湯,再加附枚合成方;熱痞(癥)兼惡寒汗出,熱痞兼表陽虛嘗。 三黃開水浸合附子汁。證雖外寒里熱,實為上熱下寒亦無不可。寒熱痞。 51.半夏瀉心湯 小柴胡湯去柴姜,加連一干姜三湯;但滿不痛嘔利良,寒熱雜心下痞嘗。 去滓再煎。寒熱錯雜于中焦,脾胃升降失和致,上嘔,中痞,下利或腸鳴。即嘔利痞。 嘔而腸鳴心下痞。 《金匱》上有嘔吐,中有心下痞,下有利或腸鳴的三焦俱病。病機為:邪氣乘虛內(nèi)陷,寒熱互結(jié)中焦。寒熱互結(jié),心下痞阻,胃失和降致。為寒熱互結(jié)中焦,升降失調(diào)致嘔吐常用方。癥見:惡心嘔吐,心下痞滿,腸鳴下利,口苦,喜熱飲,下利或干,苔白或黃膩,脈濡或弦。 52.生姜瀉心湯 (為半夏瀉心湯加生姜減干姜量成) 小柴胡湯去柴兮,加一連干姜四(生)姜齊;干噫食臭腸鳴利,胃虛兼水飲食滯。 去滓再煎。干噫食臭,心下痞硬,按之不痛,按之不硬,心下痞滿兼水飲食滯。胃不和重。 水氣痞? 53.甘草瀉心湯 (為半夏瀉心湯加重甘草量成) 小柴胡湯去柴姜,加連一干姜三湯;需要重用甘四兩,脾胃虛痞利俱強。 一方有人參三兩。去滓再煎。脾胃氣虛和痞利俱甚。癥見:下利日數(shù)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滿,干嘔,心煩不得安。 《金匱》治濕熱蟲毒致的狐惑病常用方。癥見:咽及前后二陰潰爛,聲喝。 54.旋覆代赭湯 旋甘三代赭一入,五姜二參半升夏;棗十二胃虛痰阻,心下痞硬噫氣不除。 去滓再煎。脾胃不和,痰氣痞塞,上逆且挾有土虛木乘,肝氣犯胃。 55.赤石脂禹余糧湯 斤余糧赤石脂摻,下(焦)滑脫不禁利煎;收澀固脫補下元,參湯調(diào)服功效全。 后人用參湯調(diào)服效更佳。 用瀉心湯治氣痞,用之不解,則為五苓散之水痞。 56.黃連湯 (為半夏瀉心湯去黃芩加桂枝) 桂甘連干姜三摻,加二參半升夏焉;棗十二上熱下寒,腹中痛欲嘔吐煎。 上胸中有熱(嘔),下腹中有寒(痛)。 57.桂枝附子湯 二姜甘三枚附恒,桂四棗十二枚成;痛難轉(zhuǎn)(側(cè))脈浮虛澀,風(fēng)寒濕痹風(fēng)尤盛。 此與桂枝去芍加附子湯味同量不同。風(fēng)寒濕邪痹著于肌表。癥見: 身體疼煩,不能自轉(zhuǎn)側(cè),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濇,大便溏,小便不利。汗出? 《金匱》此方姜為三兩。 58.桂枝附子湯去桂加白術(shù)湯 三姜二甘三枚附,加入術(shù)四棗十二扶;大便硬小便通煮,風(fēng)寒濕痹濕盛服。 身體疼煩,不能自轉(zhuǎn)側(cè),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大便硬,小便自利。即桂枝附子湯證基礎(chǔ)上見大便硬,小便不利,示氣化已通,濕盛困脾之象仍在。 也可不去桂枝并用原方桂枝的量。 《金匱》白術(shù)附子湯量為此方的半量。 59甘草附子湯 (風(fēng)濕類證廣用本方) 二甘術(shù)二枚附摻,四桂骨節(jié)疼拒按;汗出短氣惡風(fēng)煎,風(fēng)寒濕痹風(fēng)濕先。 風(fēng)寒濕邪痹著于關(guān)節(jié),風(fēng)濕俱盛。癥見:骨節(jié)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fēng)不欲去衣,或身微腫。此痹于關(guān)節(jié)較前痹于肌肉重。凡屬風(fēng)寒濕痹證,即使無汗出,短氣,惡風(fēng),小便不利,身微腫等也可用之。 鑒別:(1)桂枝附子湯――風(fēng)濕侵犯肌肉而偏于風(fēng)勝于表者。(2)去桂加白術(shù)湯――風(fēng)濕侵犯肌肉而偏于濕勝于里者。(3)甘草附子湯――風(fēng)濕侵犯關(guān)節(jié)而風(fēng)濕俱盛者。 60.十棗湯 大戟芫花甘遂平,妙將十棗煮湯行;中風(fēng)表證全除盡,飲停胸脅懸飲寧。 芫花焙,棗湯沖散服。邪實正未虛者用。癥見: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干嘔短氣,汗出,不惡寒,頭痛。 《金匱》十棗湯為攻逐水飲的峻劑,最適宜于水飲積結(jié)胸脅或脅腹,邪實正未虛之證。癥見:胸脅或胸背掣痛不得息,心下痞硬,劇烈地咳嗽或頑固性咳嗽,或咳喘,短氣,咳唾時牽引胸脅作痛,或水腫,或腹脹喘滿,苔白甚至水滑,脈沉弦有力等。 61.瓜蒂散 瓜蒂赤豆豉調(diào)服,胸(中)痞硬氣沖咽呼;不得息寸脈微浮,痰飲阻滯胸膈主。 亡血虛禁用。痰實壅阻胸膈證。癥見:胸中痞硬,氣上沖咽喉,不得息,寸脈微浮,或兼惡寒發(fā)熱。 《金匱》宿食或酒毒等實邪停在上,而病勢迫于上,欲吐者,當(dāng)吐之。其高者因而越之。 62.白虎湯 膏斤知六甘二達,粳米六合用之??;表里俱熱脈浮滑,陽明氣分熱盛佳。 或三陽合病,邪熱偏重于陽明者,癥見:腹?jié)M身重,難以轉(zhuǎn)側(cè),口不仁,面垢,譫語,遺尿,自汗出。四大癥。 63.豬苓湯 豬澤膠苓滑一摻,脈浮發(fā)熱無(或)少汗;渴飲尿不利心煩,津傷水熱互結(jié)煎。 陰傷水停而有熱伏?;蜿幪撚袩幔畾獠焕吕榭榷鴩I渴,心煩不得眠,尿不利。癥見:心煩不寐,發(fā)熱不惡寒,舌紅苔薄黃或少苔。 《金匱》水熱互結(jié),郁熱傷陰的小便不利證。 64.調(diào)胃承氣湯 半升硝與四大黃,二甘蒸蒸發(fā)熱良;腹?jié)M心煩舌燥黃,燥實甚痞滿輕嘗。 煮二物,后納硝,一二沸。蒸蒸發(fā)熱,不惡寒,反惡熱,濈然汗出,腹?jié)M不大便,舌燥黃,心煩譫語,汗出,但結(jié)實不甚,無大實大滿。 65.小承氣湯 三枚枳實四大黃,二樸便硬腹脹滿;汗出潮熱譫語良,痞滿重燥堅輕嘗。 三物同煎。腹脹滿重,心煩,甚或譫語,脈滑疾。 《金匱》下利譫語,有燥屎,小承氣湯主之。胃腸實熱積滯致下利。既熱結(jié)旁流也。癥見:下利,譫語,腹脹滿,大便硬或協(xié)熱下利或潮熱煩躁,舌紅,苔黃燥,脈滑疾。 66.大承氣湯 五枚枳(實)四大黃摻,八樸三合硝煎,潮熱手足汗(大)便難,痞滿燥實俱重善。 先煮二物,后下大黃內(nèi)硝。腹脹滿硬痛或繞臍痛,拒按,心煩不解,譫語,甚則喘冒不得臥,神昏譫語不止,或目不了了,睛不和,偱衣摸床,惕不安等。 《金匱》A.陽明里熱熾盛,耗津傷陰。熱盛耗灼津液,筋脈失于濡養(yǎng)致拘攣,既邪氣內(nèi)傳,郁于陽明,化熱灼筋之痙病,熱甚傷津。癥見: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齒介)齒。 B.腹?jié)M不減或減不足言,當(dāng)須下之。積脹俱重的腹?jié)M。脹滿偏于腸。 C.宿食停滯久成實。噯腐吞酸,泛泛欲吐,胸脘痞悶,腹痛拒按。大便燥結(jié)或不爽,下利不欲食。 D.治有形之邪實內(nèi)結(jié)于腸致下利病。為通因通用。癥見:腹硬滿疼痛拒按,利下之物臭如敗卵,瀉后痛減或瀉而不暢,苔黃膩,脈滑實有力。 大承氣湯為苦寒攻下之峻劑,宜謹(jǐn)慎使用。 E.產(chǎn)后氣血俱虛者多,但辨證為產(chǎn)后有里實者亦可用大承氣湯。癥見:產(chǎn)后仍以大承氣湯證的腹?jié)M腹痛拒按,大便秘結(jié),脈沉滑有力,舌苔黃燥為要點,否則勿用也。 F.熱在里結(jié)在膀胱之寒熱瘀結(jié)證之產(chǎn)后腹痛。 大承氣湯在《金匱》中先后出現(xiàn)四次,主治熱盛動風(fēng)之痙病,陽明腑實之腹?jié)M,熱結(jié)旁流之下利,實熱瘀結(jié)之腹痛等不同病證。其主治病證從病性言,皆屬于實;;從病邪言,有熱、實、瘀之不同;從治療途徑言,主要是著眼于因勢利導(dǎo),給邪以去路。體現(xiàn)了中醫(yī)學(xué) “異病同治”的思想。 67.麻子仁丸 二升麻(子)仁升杏焉,枳芍八大黃斤摻;尺樸尿數(shù)大便難,胃熱約脾脾約煎。 蜜丸。脾為胃行其津液,令胃強脾弱,約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輸膀胱,致小便數(shù),大便難。多日不大便而無所苦之脾約。胃熱腸燥失潤。 《金匱》中本方用枳實為一斤。 68.蜜煎導(dǎo)方 蜜煎熟后樣如飴,溫納肛門法頗奇;欲解不能便意頻,津枯腸燥服之宜。 大便欲解不得,硬糞下近肛門,便意頻頻,腸燥便秘或老年陰血素虧,大便干澀難下者。 69.豬膽汁方 豬膽食醋調(diào)成方,用之灌腸功效良;便出宿食惡物強,津傷便秘有熱嘗。 70.茵陳蒿湯 六兩茵陳先煎兮,二大黃十四枚枙;身黃無汗尿不利,濕熱俱重發(fā)黃宜。 癥見:身黃,目黃,小便不利,尿色黃,黃色鮮明如橘色,腹微滿或發(fā)熱,無汗或僅頭汗出,心中懊憹。 《金匱》谷疸之為病,寒熱不食,食即頭眩,心胸不安,久久發(fā)黃為谷疸。谷疸濕熱蘊結(jié)且濕熱兩盛。癥見:身目俱黃,身黃鮮明如橘子色,口渴欲飲,小便短赤而黃,發(fā)熱無汗或但頭汗出,齊項而還,心胸不安,寒熱不食,食即頭眩,或惡心嘔吐,腹微滿,胸滿,大便不暢或秘結(jié),小便不利,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shù)而有力等。辨證為濕熱兩盛,邪結(jié)脾胃,波及膽與三焦,又兼陽明里實之證者。 71.枙子柏皮湯 二黃柏十五枚枙,一甘身黃發(fā)熱齊;心煩懊憹口渴宜,濕熱蘊結(jié)熱為極。 無形之熱重,有形之濕輕。癥見:身黃,目黃,小便黃,黃色鮮明如橘色,無汗,小便不利,伴心煩懊憹,口渴,苔黃脈濡數(shù)或滑數(shù)等。后人多加茵陳。 72.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麻翹姜甘二兩行,一升赤豆桑皮并;棗十二枚四十個杏,濕熱發(fā)黃兼表(實)寧。 濕熱發(fā)黃兼(風(fēng)寒)表實證。癥見:身黃,目黃,小便黃,黃色鮮明如橘子色,無汗,小便不利,必伴發(fā)熱惡寒,無汗身癢等表證。無腑氣壅滯之腹?jié)M便秘等。后人多加茵陳。 其它發(fā)黃:(1)火毒發(fā)黃既急黃――無方。(2)寒濕發(fā)黃既陰黃――癥見:身黃,目黃,小便黃,黃色晦暗,多不發(fā)熱,不煩不渴,口中和,舌淡等。小便利者術(shù)附湯,小便不利者五苓散。 73.吳茱萸湯 三參六姜升吳萸,棗十二枚全加齊;頭痛煩躁與吐利,脾(肝)胃虛寒濁陰逆。 中焦虛寒致食谷欲嘔,肝寒犯胃,濁飲沖逆?;蜿柼撽幨?,正邪劇爭之。 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蚋蓢I,吐涎沫,頭痛,尤其是巔頂痛。 《金匱》中名為茱萸湯。嘔而胸滿,干嘔,吐涎沫,頭痛者,脾胃虛寒,中陽不運,寒飲內(nèi)盛而上逆之候。其治脾胃虛寒,亦治肝寒濁陰上逆之候。病機只要是:胃虛寒凝,肝寒濁陰上逆,均可用本方。其是治胃虛寒凝,肝寒上逆所致嘔吐,頭痛之常用方。癥見:干嘔,吐涎沫,頭痛,尤以巔頂冷痛多見。胸脅脹悶,心下痞滿,或嘈雜吞酸或胃脘作痛,四肢厥冷,煩躁不安,舌淡苔白膩。脈沉弦遲。 此方用黨參代人參一樣有效。 74.小柴胡湯 棗十二枚半升夏,參甘芩姜三柴八;和解少陽此方夸,去滓再煎是妙法。 加減:胸?zé)┎粐I去參夏,加蔞實一枚煮呀;若渴去夏加參了,合前成四兩半吧,再加蔞根四兩??;腹中痛者去芩啊,加芍三兩功效佳;脅下痞硬去棗哇,加牡蠣四兩杵罷;心下悸尿不利察,去芩加四兩苓嗎;不渴微熱去參啊,加桂三覆微汗吧; 咳去參棗生姜了,再加半升五味納,二兩干姜勿忘加。 口苦,咽干,目眩,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三陽證見,治從少陽,少陽兼中虛腹痛。 《金匱》中嘔而發(fā)熱且定為口苦咽干,心煩喜嘔,寒熱往來。少陽邪熱迫胃而胃氣上逆致嘔而發(fā)熱。 《金匱》小柴胡湯為產(chǎn)后發(fā)熱主方。其可治各種發(fā)熱。癥見小柴胡湯證。 75柴胡桂枝湯 先以桂枝湯取半,再小柴胡湯取半;肢節(jié)疼發(fā)熱(微)惡寒,嘔支結(jié)少陽兼表。 少陽太陽同病致發(fā)熱,微惡寒,肢節(jié)煩疼,微嘔,心下支結(jié),外證未去者。 76.大柴胡湯 棗十二枚半升夏,姜五芩芍三柴八;枳四枚大黃二加,少陽兼陽明(里)實佳。 嘔,心下急,郁郁微煩,心中痞硬,嘔吐而下利,既熱結(jié)旁流。 《金匱》按之心下滿痛者,此為實也,當(dāng)下之。大柴胡湯。胸脅苦滿較甚,苔黃,脈弦有力。陽明里實兼少陽之表。發(fā)熱或往來寒熱,汗出熱不解;心下痞悶硬滿痛兼及兩脅,或脅下硬痛,或腹痛偏于一側(cè),郁郁心煩,嘔吐較劇,大便秘結(jié)不下或下利臭穢,色黃赤而不爽,伴口苦,舌赤苔黃膩,脈沉弦有力等。主要是脹滿在心下兩脅。 77.柴胡加芒硝湯 柴二兩十六銖兮,硝二參甘芩姜一;半夏二十銖棗四,正虛里燥熱未結(jié)實。 此“里”為少陽兼陽明也。少陽陽明里實,正虛,里燥熱未結(jié)實,致日晡所發(fā)潮熱,胸脅滿而嘔,微利。 78.柴胡桂枝干姜湯 八柴二蠣干姜甘,栝蔞根四桂芩三;頭汗出不嘔渴煩,少陽兼水飲(內(nèi))停煎。 去滓再煎。致胸脅滿微結(jié),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等。 79.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龍牡苓桂芩參姜,鉛丹一兩半皆上;四柴六棗二大黃,半夏二合半同嘗。 大黃后下。少陽病,邪氣彌漫,表里同病,虛實互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zhuǎn)側(cè)者。主為煩驚,譫語。 80.黃芩湯 甘芍二兩芩三當(dāng),棗十二枚來煎嘗;譽為治痢之祖方,少陽郁火下利良。 少陽郁火下迫陽明下利,下利可粘穢不爽,常伴發(fā)熱腹痛,里急后重,肛門灼熱,口苦,舌紅少津,脈弦數(shù)等。 81.黃芩加半夏生姜湯 甘芍二姜芩三有,十二棗半升夏夠;少陽郁火下利嘔,濕熱內(nèi)蘊利干嘔。 少陽郁火下迫陽明嘔或嘔利。 《金匱》濕熱內(nèi)蘊,邪熱下迫,致干嘔而利常用方。癥見:下利熱臭垢積,腹痛或干嘔,吐涎沫,胸脘痞悶,身熱口苦,納少不馨,里急后重,口渴,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 82.桂枝人參湯 參術(shù)干姜三兩同,四桂甘后下桂;痞利發(fā)熱惡寒用,太陰兼表里虛重。 太陰脾陽虛,寒濕內(nèi)生致太陰虛寒兼表證且以太陰里虛寒為主的發(fā)熱下利,惡寒頭痛,心下痞硬等。 83.桂枝加芍藥湯 桂枝湯倍芍成方,腹?jié)M時痛不下利;脾傷氣滯絡(luò)瘀嘗,溫陽益脾活血良。 84桂枝加大黃湯 桂枝湯倍芍成方,再加入二兩大黃;腹部大實痛宜嘗,脾傷氣滯絡(luò)瘀重。 腹痛加劇,甚至拒按,或腹中見有包塊,多不伴有下利。 85.四逆湯 生附枚(一)兩半干姜,二兩甘草少陰方;脈沉厥逆下利嘗,脾腎陽虛寒盛良。 強人用生大附子一枚,干姜三兩。 少陰陰盛陽虛而四肢厥逆冷,脈沉微,但欲寐,手足厥逆,下利清谷,惡寒蜷臥,無假熱或輕度假熱。 或陰陽兩虛以陽虛為主,陽微不能化液之亡陽脫液,吐利汗出,手足厥冷,四肢拘急等。 《金匱》嘔而脈弱,小便復(fù)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陽衰陰盛,陰寒上逆致嘔吐病。癥見:嘔逆,四肢厥冷,精神萎靡,小便清長,下利清谷,無熱惡寒或身有微熱,口不渴或渴喜熱飲,舌淡苔白滑,脈微弱或浮遲或沉細(xì)。 86.通脈四逆湯 (四逆湯倍干姜重用附子成方) 大的生附一枚摻,三兩干姜二甘煎;脈微面赤不惡寒,真寒假熱手足厥。 加減:面赤加蔥(白)九莖妥;腹痛去蔥加二芍;嘔者加二生姜啜;咽痛去芍加(一)桔佐;利止脈不出者說,去桔加二兩參卓。 陰盛格陽致真寒假熱,見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證較四逆湯重。主為身反不惡寒。 《金匱》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汗出而厥者。虛寒下利而陰盛格陽,真寒假熱之。癥見:下利清谷,手足厥冷,身反不惡寒,面赤,脈微欲絕。 87.白通湯 (干姜附子湯加蔥白成方) 蔥白四莖一干姜,生附一枚即成方;下利面赤脈微嘗,陰盛戴陽服之良。 陰盛于下,格陽于上致陰盛戴陽證。癥見:面赤為主和下利,脈微。 急通上下陽氣,使被格拒于上的陽氣下交于腎,則戴陽除,下利止。 88.白通加豬膽汁方 白通湯加膽汁尿,干嘔心煩厥利巧;陰(盛)與陽藥格拒要,陰盛戴陽反佐好。 陰盛戴陽,陽亡陰竭致下利不止,干嘔,心煩,厥逆無脈。 89.附子湯 三兩苓芍二枚附,手足寒二參四術(shù);骨節(jié)痛脈沉口(中)和,陽虛寒濕身疼服。 少陰陽虛,寒凝筋骨致身體痛,手足寒,骨節(jié)痛,脈沉,口中和,背惡寒。 《金匱》妊娠陽虛寒甚的腹痛。妊娠痛用附子,必對證則不會墜胎,即有故毋殞。其治腹痛證特點為腹冷痛,喜溫喜按,少腹陳陳作冷,形寒怯冷,腹脹,舌淡,苔白潤,脈弦而無力或沉遲無力。 若腎陽虧損者后人又加淫羊藿、補骨脂。 研究發(fā)現(xiàn),附子湯合芍藥甘草湯用,則抗炎止痛功效更強。 后有用附子湯加桂枝,甘草用。 90.桃花湯 升粳米斤石脂兮,脂半煮半研(沖)服之;(一)干姜腹痛尿不利,虛寒下利膿血宜。 脾腎陽虛,下焦虛寒致下利膿血,滑脫不禁,腹痛,小便不利。純虛無邪,滑脫不禁皆可用,不一定必有膿血。 《金匱》下利便膿血 ,脾腎陽虛,下焦虛寒,滑脫不禁,下利不止?;蛳吕撗恢埂0Y見:下利膿血,色暗淡,經(jīng)久不愈,滑脫不禁,小便不利,腹痛綿綿,喜溫喜按,舌淡,苔白滑,脈遲弱,亦可兼見神疲身倦,納差懶言,或有極輕度的里急后重之象。 初利邪盛多為濕熱。久利傷正多為虛寒。 后人桃花湯加烏梅用更佳。虛寒利。 91.黃連阿膠湯 雞黃二枚黃連四,芩芍二膠三烊齊;心中煩不得臥兮,腎陰虛心火亢宜。 腎陰不足而心火亢盛致心中煩不得臥,失眠,咽干口燥,舌紅少苔,或苔黃,脈沉細(xì)數(shù)。陰虛兼邪熱。 92.麻黃細(xì)辛附子湯 附枚麻細(xì)二兩齊,始得少陰反發(fā)熱;脈沉無里用這奇,少陰兼表是病機。 少陰病兼表證而里虛寒不甚致反發(fā)熱,脈沉,無汗,無下利清谷,四肢厥冷等少陰里虛寒證,用本方來表里雙解。凡陽虛表寒征象或寒性病證兼有水濕者均可用之。 93.麻黃附子甘草湯 附枚麻甘二兩齊,少陰得之二三日;脈沉無里用之奇,少陰兼表(?。﹦菥徱?。 少陰病兼表證而里虛寒不甚,且病勢緩。癥見:反發(fā)熱,無汗,脈沉,無下利清谷,四肢厥冷等少陰里虛寒證。用本方表里雙解,微發(fā)汗。發(fā)汗與溫經(jīng)并用。 《金匱》中用三兩麻,方名為麻黃附子湯。見《金匱》篇第89個方。 94.豬膚湯 斤許豬膚斗水煎,水煎減半滓須捐;升蜜五合粉熬香,煩利咽痛胸滿痊。 少陰陰虛,火炎咽痛,痛不甚,咽不太紅腫,僅覺咽干痛,下利,胸滿,心煩。少陰虛,虛熱上擾。 95.甘草湯 二兩生甘草煎湯,少陰客熱咽痛嘗。 少陰客熱咽痛,或僅見咽部輕微紅腫熱痛。急迫而咽痛?!秱分T方皆為炙甘草以溫中,惟本方生用以清熱。 96.桔梗湯 甘草湯咽痛未瘥(chai),再加桔梗一兩派;少陰客熱咽痛哉,咽痛輕微紅腫蓋。 少陰客熱咽痛,用甘草湯咽痛不除。甘桔湯為治咽痛基本方。咽腫痛及膿者??蜔嵘戏秆什?。 97.苦酒湯 枚生夏破十四核,雞清苦酒殼中入;刀環(huán)捧殼煎三沸,咽痛生瘡頻吞服。 痰熱內(nèi)聚致咽中傷。痰火郁阻,咽傷破潰。生瘡,咽紅腫破潰,有分泌物等。咽痛重,不能語言,聲不出。 98.半夏散及湯 半夏桂甘等分施,散須寸匕飲調(diào)宜;(若不能散服者)煎湯取散兩寸匕,寒邪痰濕客咽奇。 寒邪痰濕客阻咽喉。少陰客寒痰阻咽痛,痛甚,兼惡寒,痰涎纏喉,咳吐不利。 99.烏梅丸 六兩柏參桂附辛,十六兩黃連厥陰;歸椒四梅三百個,十兩干姜搗未飲。(蜜丸) 腸寒蛔蟲竄擾,肝膽郁滯,氣機逆亂。因肝膽郁滯化熱,腸中陽虛生寒的上熱下寒證。即治寒熱挾雜的蛔厥和寒熱不調(diào)的久利。 《金匱》中焦虛弱,寒熱錯雜之蛔厥證。為安胃殺蟲的復(fù)方。腸道虛寒,蛔蟲上擾致蛔厥。癥見:嘔吐甚吐蛔,心中疼熱或痛引肩胛,饑不欲食,得食更甚,明痛時止。痛劇則四肢厥冷,心煩不安,痛止則安靜如常,舌淡紅,苔黃或白滑,脈微。 100.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 干姜芩連參三入,嘔利食入口即吐;上熱下寒相格拒,胃熱脾寒寒熱格。 上見胃熱的嘔逆,甚則食入口即吐,下見虛寒性下利。脾陽不足之下虛寒,胃有實火之上熱。虛實挾,上熱下寒,寒熱格拒證。 101.麻黃升麻湯 二(兩)半麻一歸升麻,知芩蕤十八銖加;干姜天冬芍桂啊,苓甘膏術(shù)六銖佳。 邪熱陷肺,正傷脾寒,虛實挾雜證致寸脈沉遲,手足厥逆,尺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泄利。即肺熱脾寒。葳蕤(wei rui) 102.當(dāng)歸四逆湯 歸桂芍辛三兩到,二甘通草廿五棗;手足厥脈細(xì)欲絕,血虛寒凝肢厥稍(輕)。 血虛寒凝致厥,且肢厥程度較輕,或四肢手足逆冷麻木,喜得溫暖,苔白,婦女月經(jīng)衍期,痛經(jīng),面蒼白,或頭痛,骨節(jié)痛,舌淡等。養(yǎng)血通脈,溫經(jīng)散寒。多平素營血不足,外受寒邪,氣血被寒邪所遏,運行不暢致。 103.當(dāng)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 當(dāng)歸四逆湯加上,二升吳萸八兩姜;前癥兼干嘔吐涎,血虛寒凝兼久寒(肝胃久寒)。 酒水各半煎藥。血虛寒凝兼肝胃久寒致。癥見:當(dāng)歸四逆湯癥和肝胃久寒致的干嘔,吐涎沫,頭痛,不能食等。 104.四逆散 枳甘柴芍各十分,白飲和服方寸匕;四逆泄利下重奇,肝胃氣滯陽郁(致)厥。 加減:咳或利加味干姜,均用五分功效良;悸加五分桂枝嘗;尿不利加五分苓;腹中痛加枚附襄;泄利下重加薤當(dāng),(先)煮三升薤去滓詳,(后)納三寸匕散煮湯。 肝胃氣滯,氣機不暢,陽郁于里,不達于四未致四逆,且此四逆程度輕微,且無其它虛寒見證?;蛐估轮?,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氣厥。即氣機郁結(jié)而手足厥冷的厥證。 105.白頭翁湯 白頭翁二黃連柏,秦皮均是三兩派;熱利下重渴飲在,厥陰肝濕熱痢敗。 肝經(jīng)濕熱痢,邪實而正不虛者用。肝經(jīng)濕經(jīng)下迫大腸,大腸傳導(dǎo)失司致濕熱痢。癥見:利,發(fā)熱,口渴欲飲,里急后重,肛門灼熱,下利物臭穢,便膿血,血色澤鮮亮,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弦數(shù)。為治濕熱下痢的要方。 后人認(rèn)為白頭翁的量也為三兩。 106.四逆加人參湯 四逆湯加參一兩,惡寒脈微利止亡(血);亡血津液竭之嘗,亡陽脫液陽陰傷。 陽衰陰盛,陽亡液脫。陽虛不能固攝陰液。陽氣衰微,津液內(nèi)竭,無物可下故利止亡血。癥見:利止而惡寒,脈微,伴四肢厥冷,躁擾不寧,眼眶凹陷等亡陽脫液之征。此證不僅傷陽而且傷陰,亡陽,陽損及陰,陰陽兩傷,或病后亡血津竭者皆可用。 107.理中丸(湯) 三兩術(shù)甘參干姜,吐利不渴腹?jié)M痛;太陰虛寒病證良,溫補中土第一方。 加減:臍上筑去術(shù)加桂四;吐多去術(shù)加三姜;下多者還要用術(shù);悸者加二兩苓入;渴欲得水術(shù)多入,足前成四兩半煮;腹中痛者參多入,足前成四兩半服;寒者干姜要多入,足前成四兩半助;腹?jié)M去術(shù)加枚附;服后食傾熱粥服,戒勿貪冷衣被覆。 病緩者用蜜丸,病急重者原量煎湯,服后食傾飲熱粥,并溫覆。服后腹由冷轉(zhuǎn)溫,反之加丸量或改為湯藥。 余寒在脾。寒多不用水。太陰陽虛,中焦虛寒,寒濕內(nèi)盛而脾不運化,故吐利重,不渴,喜唾,中寒甚,腹?jié)M冷痛,喜溫按,飲食不下,舌淡,苔白,脈緩弱。 108.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 通脈四逆湯勿缺,半合豬膽汁成角;吐利止而汗出厥,四肢拘(急)脈微欲絕。 吐利過度,氣血俱虛,陰液涸竭。即吐利后陽亡陰竭甚,且常有陰陽格拒之勢。癥見:吐利止,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膽反佐,甚者從之也。 109枳實枙子豉湯 三枚枳實一升豉,十四個枙子要使;清漿水煮(?。┪⒑挂耍兴奘臣哟簏S食。 大病差后,勞復(fù),見心煩或心中懊憹,發(fā)熱心下痞塞,或脘腹脹滿等。證屬:熱郁胸膈氣機痞塞。氣結(jié)心下食復(fù),差后復(fù)熱,煩悶不舒,脘痞食少者佳。 110.牡蠣澤瀉散 牡蠣澤瀉蜀漆葶,商陸蔞根海藻平(等分);病瘥腰下水氣停,濕熱壅滯實性腫。 用散禁湯,因商陸水煮服殺人。白飲和服方寸匕,中病即止。大病瘥后,濕熱壅滯,氣化不行,膀胱不瀉,水蓄于下致實性腫。腰以下水腫,如膝脛足跗皆腫,或大腹腫滿,小便不利,脈多沉實有力等。濕熱壅滯,水氣郁結(jié)。 111.竹葉石膏湯 竹葉二把麥冬升,甘參二粳夏半升;膏斤清熱氣陰生,虛羸少氣(氣)逆欲吐。 先煮成湯去滓,納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升。余熱在胃。余熱未清,氣陰兩傷,痰阻氣逆。虛熱證,氣逆欲吐。熱病后余熱不清,氣液兩傷致虛羸少氣,氣逆欲吐,或伴發(fā)熱,心煩,口渴,少寐,舌紅少苔,脈虛數(shù)。 112.燒裈散 近陰襠褲剪來燒,研未還須用水調(diào);身重少氣少腹急,眼花膝脛拘急易(陰陽易)。 大病瘥后因起居不慎飲食不調(diào)或因房事,男女病互易,致陰陽易。癥見:身體重,少氣,少腹里急,或引陰中拘攣,熱上沖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膝脛拘急。服小便即利,陰頭微腫,為愈,婦人病取男子褲燒服。同氣相求療陰陽易。 甘草,原創(chuàng)首發(fā)于愛愛醫(yī)論壇,版權(quán)歸甘草所有,轉(zhuǎn)載務(wù)必注明此出處,否則視為侵權(quán)行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