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e(biān)豆之事,則有司存?!?/strong>
【原文朗讀】
【注釋】
籩(biān)豆:代指禮儀中的具體細節(jié)?;e,上邊是竹字頭,祭祀時盛果品干肉的竹器。豆,祭祀時盛帶汁的食物的木器,形狀像豆子一樣。有司:主管具體事務的小官吏,此處指主管祭祀的官吏。司,負責主管,比如司機、司儀、司藥、司法,還有司馬、司徒、司空等官職。【白話翻譯】
曾子患了重病,魯國的大臣孟敬子去探望他,可能向孟子打聽有關祭祀之禮的一些細節(jié)問題。孟敬子的爺爺孟懿子和父親孟武伯曾一直跟著孔子學禮,現(xiàn)在孟敬子又向曾子問禮。但孟敬子的為人和為政都不太好,舉動任情,出言鄙倍,做事苛刻,正事做不好,卻熱衷于禮儀上的一些細枝末節(jié)。這次一向小心謹慎的曾子實在忍不住了,便毫不客氣出言正告勸誡孟敬子。曾子說道:“鳥兒快要死的時候,它的鳴叫之聲十分痛楚悲哀。人快要死的時候,他的肺腑之言非常和善誠懇。今天我就大膽向你進言,君子所注重的交往之道有三個方面,莊嚴自己的容顏儀態(tài),就會避免粗暴傲慢。端正自己的神態(tài)風度,就能取得別人的信任。說話時要注意自己的言辭和口氣,就能夠避免鄙陋悖理。這些才是君子所要注重的禮儀之道,至于祭祀儀式上的那些具體細節(jié),自然會有主管祭祀的官吏們負責,你就不要過于關注了?!?/span>【解讀】
1.孟敬子是什么人?這件事發(fā)生的歷史背景,為什么曾子提到了“籩豆之事”?
孟敬子是魯國的一個大臣,是魯國三桓之一的孟孫家族的第11代宗主,他也是大名鼎鼎的孟子的曾祖父。為什么曾子在本章的末尾說了“籩豆之事,則有司存”這句話,那可能就跟祭祀之類的禮儀有關了。很多學者在解讀這段話時,沒有把“籩豆之事,則有司存”解釋清楚,正因為有了最后這兩句話,才能幫助我們對曾子的整段話的來龍去脈進行正確把握。孟孫一家?guī)状甲⒅貙W習禮儀,在論語的其它篇章也有記載。孟敬子的曾祖父孟僖子曾跟隨魯君出使外國,因不懂禮儀,在楚國受了屈辱,便發(fā)誓好好學習禮儀,臨終前還囑咐兩個兒子孟懿子和南宮敬叔跟著年輕的孔子學禮。孟懿子死后,他的兒子孟武伯繼續(xù)跟孔子學禮。在《為政篇第二》中,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孟敬子的父親孟武伯早于孔子兩年去世,正因為孟孫家有學禮習禮的家風,所以孟武伯的兒子孟敬子也去向曾子學禮。但為什么曾子對孟敬子那么不客氣???因為孟敬子作為國家官員和大臣,他學禮就應該在為人處世和為政上做出表率,而不是單純學一些祭祀禮儀,否則就有不務正業(yè)沽名釣譽之嫌。再加上孟敬子為人為政都很差,舉止輕浮,說話粗魯,行事鄙背,就連一向謹慎小心的曾子這一次也發(fā)火了,毫不客氣勸誡孟敬子。2.本章繼續(xù)闡述第2章“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這句話的哲理。
在本篇的第2章中,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上一章闡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的哲理,到了本章繼續(xù)闡述“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這句話。曾子把“勇”和“直”的分寸把握得很好,并沒有讓孟敬子下不了臺,說話既有藝術性,說得也誠懇。曾子用“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作比喻,告訴孟敬子我說的話都是肺腑之言,雖然說得重了一些,但卻沒有惡意啊!接下來,曾子從“容貌、顏色、辭氣”幾個方面指出了孟敬子的不足,告訴他修身養(yǎng)性的正確路徑。最后一句“籩豆之事,則有司存”,言外之意是說你作為國家大臣要“在其位,謀其政”,把功夫下在正地方,而不要過于關注那些祭祀之禮的小細節(jié),這些事自然有那些負責祭祀的人去操心。換成今天的說法就是,你還是干點正事吧!【給我們人生的啟示】
作為個人,修身養(yǎng)性要按照曾子所說的幾個重點。作為一個單位的主管,或者作為國家官員,要“在其位,謀其政”,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至于其他愛好不要妨礙你的正事。幾千年來,這樣的官員有很多,把自己的愛好當成主要事情,有的還大肆炫耀,當引以為戒。版權聲明:圖片版權屬于原作者。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lián)系我們,立即處理。
合作QQ:304622491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