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三伏灸一灸,全身疾病走

三伏灸一灸,全身疾病走

冬病夏治是我國傳統(tǒng)中醫(yī)藥特色療法,源于《素問·四氣調神論》春夏養(yǎng)陽的原則。根據(jù)中醫(yī)天人相應、陰陽四時消長變化理論,人體陽氣春夏多生發(fā)而旺盛,秋冬多收斂而衰弱。夏季自然界陽旺陽升,相應的人體陽氣有隨之欲升欲旺的趨勢,體內凝寒之氣也因此易除易解。同時,因天氣轉暖,陽氣上升,經絡氣血運行均較通暢,此時,采用冬病夏治的方法治療某些寒冷季節(jié)發(fā)作或加重的疾病往往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伏灸則是諸多冬病夏治手段中最具特色的伏天保健療法,“三伏”天氣候炎熱,在三伏天艾灸,可以達到溫陽利氣,驅散內伏寒邪,使肺氣升降正常,溫補脾腎,增強機體抗病能力,預防疾病的發(fā)生。中醫(yī)認為:“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通過全年中陽氣最盛的三伏天,利用“冬病夏治”原理,在夏天治療冬天好發(fā)的疾病,跟據(jù)所要預防的疾病,在對應穴位艾灸,以達到灸治的效果。在這之中,尤以手工古法懸灸火龍灸(鋪姜灸)效果最為顯著。

三伏貼,又名天灸,是一種傳統(tǒng)中醫(yī)的治療法,源自于清朝。結合針灸、經絡與中藥學,以中藥直接貼敷于穴位,經由中藥對穴位產生微面積化學性、熱性刺激,達到治病、防病的效果。中醫(yī)學觀點認為,在一年中最熱的三伏天貼敷,可以治療多種反復發(fā)作及過敏性病癥,如鼻炎、氣管炎、咽炎、哮喘等。連續(xù)貼敷三年以上,上述疾病大多能夠明顯減輕癥狀,減少發(fā)病率。

三伏灸(貼)可以調理的疾病與問題:

婦科問題:子宮肌瘤、月經病,婦科炎癥等;

骨關節(jié)問題:肩周炎、頸椎病、關節(jié)炎、風濕骨痛,頸肩腰腿痛等;

胃腸問題:胃寒、胃痛、腹部涼怕冷、慢性胃炎、胃腸功能紊亂、慢性腸炎、長期腹瀉、便溏等;

呼吸系統(tǒng)問題:咽炎、氣管炎、哮喘、鼻炎等;

體質弱問題:面色晦暗、體弱怕冷、失眠多夢、體質弱挑食、經常感冒等。

2017年三伏灸時間

培元灸:7日—712

初伏灸:712日—721

中伏灸:722日—731

加強灸:8日—810

末伏灸:811日—820

固本灸:821日—831

2017年“三伏灸”現(xiàn)已開始預約:

預約時間: 即日起至7月11日

13361203178   城陽惜福鎮(zhèn)店

本次活動有青島艾公生物科技公司主辦,為回饋廣大顧客,特推出買二贈一、買三贈二活動,三次三伏貼(每次貼八個穴位)原價240元,活動價160元。另推出特惠三伏灸活動,活動期間在艾公館辦理三伏灸套餐的顧客,贈送三伏貼。 

凡活動預約顧客,進店即送價值38元的艾公館精油皂一枚。

試管傷身,艾灸助孕

天地生物,胎卵蠢動,皆自生養(yǎng)。凡有婦人即有生育,

此造化自然之理,古今常事。

——《備急千金要方》

女人生育,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如果把生育子女比作農民勞作的話,優(yōu)質的種子(精子)種在肥沃的土地(子宮)才能碩果累累(聰慧的后代)。

現(xiàn)代社會,不孕不育為哪般?

可是,隨著社會時代的變革,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不孕不育的情況越來越多:女性的生育能力下降,流產、滑胎、死胎;男性的精子活力下降,少精、弱精和無精的情況早已司空見慣。

受孕之體是胎兒發(fā)育之根基,孕婦平和穩(wěn)定的體質即是胎兒成長的最佳環(huán)境,女性的子宮是寶寶最好的風水。如何備孕,才能生出健康智慧的寶寶?

艾灸助孕的好處

年輕的爸媽們,如果計劃孕育下一代,可在孕前調理女性體質,使其趨于“陰平陽秘”。早些準備,制定一個艾灸計劃,至少堅持三個月,可以有效地提高受孕率。

準媽媽堅持艾灸,有以下好處

  • 解除宮寒給健康帶來的危害

  • 減輕宮頸炎癥對“生命之吻”的影響

  • 可以使輸卵管更加地暢通,保障受精卵在“高速路”上暢行

  • 有效地調節(jié)雌孕激素的水平,保障孕期的平穩(wěn)度過

  • 調理好孕媽媽的脾胃功能,讓孕媽媽有更好的食欲,從而更好地吸收食物精微,保障胎兒的健康

  • 大大減輕孕期妊娠的反應

準爸爸堅持艾灸,有以下好處 :
  • 強壯脾胃功能,為精子的生長提供充足的能源

  • 適量的溫灸,可以使精子“力爭上游”

艾灸如何助孕?

主穴:關元、中脘、神闕、水分、子宮、中級、八髎穴

腎虛型加腎俞(后背)、命門(后背)、氣海(腹部)、 血海(大腿內側)、照海(內腳踝下)

肝郁型:加三陰交、照海、血海、太沖

痰濕型:加脾俞、胞宮、曲骨、商丘、豐隆、關元、足三里

子宮內膜增厚中脘、神闕、關元、子宮、歸來、八髎穴、足三里、三陰交、隱白

 灸法 

1.艾柱灸:選取上述穴位,每天1次,每次5壯,堅持3個月

2. 艾條溫和懸灸:腹部艾灸30-40分鐘或一個小時,八髎穴艾灸30-40分鐘或一個小時,堅持3個月

三伏灸專題·末伏化瘀丨最后10天!這6個地方男女都要注意,不然虧大了

今日末伏至。它的到來,也給我們提了個醒:三伏天余額只剩下10天,且無法充值……

在之前的文章里,我們強調了三伏天是全年陽氣最足的時期,也是冬病夏調的好時機,很多呼吸系統(tǒng)問題、消化系統(tǒng)問題、婦科問題都能通過三伏灸得到很好的改善和調理,到了秋冬能減輕不適或減少發(fā)病。
在調理身體的同時,補陽、驅寒、散滯、祛濕、化瘀也是三伏灸保健的要點,到了末伏,我們身體上的某些健康問題應該也通過之前的三伏灸調理得差不多了,末伏灸則要為身體保健再“加一把火”,讓體內陽氣得到更好的升發(fā)。

常灸6大升陽點

雖說已經立秋了,但現(xiàn)在仍處在一年中陽盛的時期,在自然界陽氣旺盛的時候要順時而為,宜于養(yǎng)陽,也易于養(yǎng)陽。而我們人體有6大升陽點,能固護一身之陽氣,可葆生命活力。末伏這10天,可常灸這6個地方:

振奮心陽——神道穴

高溫天氣下,很多人會出現(xiàn)胸悶、心悸、氣短等心肌供血不足癥狀,主要是因為心陽不振,氣機運行不暢,從而影響氣血運行。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在督脈上,第5胸椎棘突下凹陷中有個神道穴,“神”是指心神,“道”是指通道。
它的位置也正好是在心臟背后,被左右兩旁的心俞穴所夾,所以神道穴和心臟保健關聯(lián)較大。常灸神道穴可振奮心陽之氣,能補益氣血、安神定悸。

溫通脾陽——脾俞穴

之前我們在“大暑”這篇文章里講過(熱文回顧:大暑|夏日長,苦炎熱,養(yǎng)脾祛濕,艾灸最強),心與脾是母子關系,一旦心陽不振,就可能會影響脾胃的運化;相應的,脾為后天之本,氣血來源于脾胃,如果脾胃運化失常,不能益氣生血,就會導致人的心血失調,引發(fā)心臟不適等。
所以,振奮心陽的同時,也要注意養(yǎng)脾健脾。后背的脾俞穴利濕、補脾的穴位,艾灸脾俞穴可以調節(jié)脾臟的功能,起到健脾益氣的作用,使脾能正常運化水濕
虛胖之人多因脾虛,痰濁瘀積于內造成身材發(fā)福腫脹,氣虛體胖的人可經常艾灸脾俞穴來溫脾陽、去痰濁、除濕氣,補脾的同時還能消腫、瘦身。

溫補胃陽——中脘穴

胃陽不足,胃腑失于溫養(yǎng),以胃脘部隱痛,每遇寒冷而發(fā),喜溫喜按,飲食減少且喜進熱食,口淡不渴等為主要癥狀。
灸法對脾胃有著明顯的強壯作用,胃陽虛的人,要常灸中脘穴,它是胃募穴、八會穴之腑會,位于中焦胃脘部,連通上下,是人體氣機升降樞紐,常與腳上的足三里穴合用,能溫補胃陽、補中益氣。

溫養(yǎng)肺陽——中府穴

肺主皮毛,外邪是通過皮膚入侵體內傳到肺部,致使肺部陽氣不足。比如夏天的時候長期處在超低溫度的空調房內,或者秋冬的時候為了露美腿,經常穿著短裙短褲出街,沒有好好保暖也會被凍出肺氣不足。
長期肺陽不足的人表現(xiàn)為反復咳嗽、咳嗽恢復時間很長,甚至發(fā)展為慢阻肺,這類型的人抵抗力很差,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襲,比如很容易就感冒了或者被其他傳染病盯上。
溫肺陽一是要注意保暖,謹防寒氣入體,二是通過艾灸穴位來起到保健的目的——在我們的鎖骨下方,有個中府穴,它是肺經上的要穴,位近于肺,內通于肺氣,艾灸這個穴位能溫養(yǎng)肺陽、止咳平喘,經??人浴獯?、胸痛的人,要常灸此穴。

滋養(yǎng)腎陽——關元穴

隨著年齡增長,人體的陽氣是逐漸衰退的,所以中老年人腎陽虛的人比較多,這類型的人平常比較怕冷,一到溫度低的環(huán)境就受不了,常見有腰冷、腰膝酸軟、四肢冷等。
腎陽虛的人還可能伴有尿頻的毛病,尤其是夜尿頻。很多腎陽虛的女性經常有痛經的煩惱,男性則可能伴有陽痿、早泄及遺精等。
腎氣稟受于先天,是維持生命活動的原動力。關元穴在臍下3寸,居丹田,為真元之根,有補腎固元之功,擅長調理男科、婦科等生殖系統(tǒng)問題及各種虛寒之證,老年人常灸還能延年保健。

陽中之陽——至陽穴

至陽穴被稱為后背督脈上陽氣最盛的地方?!爸痢币簿褪菢O、最的意思,“至陽”的含義就是陽氣在這里達到了一個頂點。
至陽穴為督脈的要穴,督脈總督諸陽,至陽穴靠近于心,心主血脈,又為督脈陽氣隆盛之處,艾灸這里有激發(fā)全身陽氣之功,溫化陰寒之效。

末伏養(yǎng)好背

人體背部分布了兩條舉足輕重的經脈:督脈足太陽膀胱經。
督脈位于脊背正中,總管全身陽氣;足太陽膀胱經位于脊背兩旁,從上到下分布了12對背俞穴,背俞穴是五臟六腑之氣輸注于腰背部之處。
我們常說“背為陽,腹為陰”,背部分布的基本都是人體的陽經,末伏養(yǎng)好背能提升陽氣,使氣血通暢,強身健體。在這里教大家一個疏通背部經絡的好方法,叫“搖籃式滾背”:
每天早晨起床之后,伸伸懶腰,活動一下四肢,然后雙腿彎曲,雙手扶住小腿,在原地前后搖擺,反復滾上三到五分鐘,每次滾完以后會感覺到背部熱熱,這表明氣血疏通了,對打通后背經絡效果非常好。

末伏養(yǎng)背還要多曬曬太陽。

清代的慈山居士在他的《長壽秘決》中寫道:“清晨略進飲食后,如值日晴風空,就南窗下,背日而坐,《列子》所謂'負日之暄’也。脊梁得有微暖,能遍體和揚。日為太陽之精,其光壯人陽氣,極為補益。在他看來,曬太陽對人體非常有益。
中醫(yī)里也有“采日精”的說法,就是采集陽光以生發(fā)清陽之氣。讓背多曬曬陽光,背部的諸多穴位經絡,尤其是最重要的督脈,也能受到陽光的濡養(yǎng),使通體調暢。
現(xiàn)在正午的陽光還比較猛烈,所以建議每天曬太陽的時間是早上9點之前,或下午4~5點之間,盡量將皮膚暴露在外與陽光接觸,到戶外或寬敞的陽臺上曬個20~30分鐘,隔著玻璃窗曬的話效果沒那么好。
我們也可以在每天曬背之后,再做一做艾灸,重點艾灸督脈和膀胱經上的背俞穴,如肺俞、心俞、腎俞膀胱俞等,補陽效果加倍,對身體保健很有益處。

中醫(yī)醫(yī)療技術手冊--- 伏天灸技術

本文摘自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公布的《中醫(yī)技術手冊》,共十一篇,九十三章,涵蓋中醫(yī)各項技術。是為加強中醫(yī)醫(yī)療技術臨床應用管理,促進中醫(yī)醫(yī)療技術發(fā)展和臨床應用,提高中醫(yī)臨床療效,保障醫(yī)療安全。不斷提升現(xiàn)有中醫(yī)醫(yī)療技術水平,拓展中醫(yī)醫(yī)療技術適用范圍,并注重在中醫(yī)理論的指導下,充分應用現(xiàn)代科技成果,開發(fā)一批技術水平高、臨床療效好的中醫(yī)醫(yī)療技術,并逐步形成中醫(yī)觀念牢固、技術水平高、臨床療效好、創(chuàng)新能力強的中醫(yī)醫(yī)療技術人才隊伍。

三伏天灸技術
三伏天灸技術是具有中醫(yī)特色的時間治療學與特定中藥相結合在特定穴位治療某些疾病的治療方法。本技術通過藥物在特定的時間對穴位的刺激達到調節(jié)氣血陰陽、扶正祛邪功效。主要應用治療過敏性鼻炎、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虛人感冒、虛寒性胃痛、腰腿痛等病證。

一、基本操作方法

(一)時間選擇

選擇一年中陽氣最盛的三伏天進行治療:

三伏天分為初伏、中伏、末伏,夏至后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后第一個庚日為末伏,三日均為庚日,是全年中氣候最炎熱、陽氣最旺盛的階段,是溫煦陽氣、驅散內伏寒邪的最佳時機。五行學說中庚與肺同屬金,肺部疾病在庚日治療效果最佳,而且在這一階段人體肌膚腠理開泄,使天灸膏更易透皮吸收,更有效地作用于穴位經絡,對肺、脾、腎等臟腑功能起到良好的調節(jié)作用,達到激發(fā)人體正氣、預防和減少疾病發(fā)作目的。

(二)藥物選擇與制備

1.藥物:白芥子、細辛、甘遂、延胡。

2.制備:將白芥子、細辛、甘遂、延胡按一定比例(白芥子40%、細辛40%、甘遂10%、延胡10%)共研細末(80目),新鮮老生姜去皮后,石磨磨碎,再用紗布包裹過濾絞汁,用密閉容器保存在4°~8°低溫下,用時倒出(姜汁低溫保存下不超過48小時,常溫中暴露在空氣中姜汁有效使用時間為不超過2小時),把藥末、姜汁按照1:1比例(重量/體積比,如10g藥末用10ml姜汁)調和,并制成1×1×1立方厘米大小的藥餅,藥餅質地干濕適中,并準備5cm2大小膠布以待將藥餅固定于穴位上。另外,也可把藥物研成粉制成膏劑,以備貼敷。

(三)穴位選擇原則

以臟腑經絡學說為基礎,辨證選穴,穴位選取重在少而精。一般強調:

1.選擇離病變器官、組織最近、最直接的穴位。

2.阿是穴。

3.經驗選穴。

(四)操作方法

1.敷貼:每塊藥餅用5平方厘米直徑的圓形或方型膠布貼于相應的穴位上,穴位一般每次以6~8個為宜。

2.貼藥:患者采用適當?shù)捏w位,暴露背部或腹部,要求皮膚干燥不濕潤。背部穴位一般取雙側,將藥物貼于穴位上,每次一組穴位,通常2~3組穴位交替使用。

3.貼藥時間:成人一般以30~60分鐘為宜。小孩時間酌減,以皮膚感覺和耐受程度為觀察指標,避免灼傷皮膚。

4.療程:三伏天灸10天一次,共3~5次(即初伏、中伏、末伏各1次,或者在此基礎上增加伏前加強、伏后加強;若中伏和末伏相差20天,則可在此期間增加中伏加強。),一般3年為1療程。

二、常見疾病的三伏天灸治療技術

(一)哮病(支氣管哮喘)

本病多為陽氣虛弱,肺脾腎虛、痰飲留伏所致。病屬陰屬寒,且易在冬季發(fā)作。該病可因外邪侵襲、飲食不當、情志刺激、身體勞倦等引發(fā),以致痰壅氣道、肺氣宣降功能失常而發(fā)病。發(fā)作時臨床表現(xiàn)可有喉間痰鳴、氣促、呼吸困難,甚則喘息不能平臥,痰多清稀或黃稠而粘。緩解期可無癥狀或僅咳嗽、胸悶等癥狀。本病依據(jù)1994年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進行診斷。

【治則]振奮陽氣,利肺化飲。

【選穴]

第一組:肺俞(雙)、胃俞(雙)、志室(雙)。

第二組:脾俞(雙)、風門(雙)、膏肓(雙)。

第三組:腎俞(雙)、定喘(雙)、心俞(雙)。

【操作]同上述操作方法。

(二)鼻鼽(過敏性鼻炎)

本病多為肺、脾、腎陽氣虧虛,體質特異,衛(wèi)外不固關系密切,易受風寒異氣或花粉等不潔之氣侵襲或因某些飲食物觸發(fā)而發(fā)作。冬季寒氣較甚,故易引起病情發(fā)作或加重。臨床表現(xiàn)為陣發(fā)性鼻癢、噴嚏、清涕長流,且反復發(fā)作。本病依據(jù)1994年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進行診斷。

【治則]振奮陽氣,宣肺通竅。

【選穴]

第一組:肺俞(雙)、胃俞(雙)、志室(雙)。

第二組:脾俞(雙)、風門(雙)、氣海、關元。

第三組:腎俞(雙)、中脘、下脘、膏肓(雙)。

【操作]同上述操作方法。

(三)胃脘痛(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

適應于虛寒型胃脘痛,多因寒邪客胃、飲食失宜、肝失疏泄憤和平素脾胃虛弱漸致中陽不足,氣機失暢,胃氣不和而疼痛。臨床表現(xiàn)為上腹胃脘部疼痛隱隱,痛處喜按,空腹痛甚,納后痛減??砂橛蟹和虑逅?,喜暖,大便溏薄,神疲乏力,或手足不溫等癥狀。本病依據(jù)1994年《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進行診斷。

【治則]振奮陽氣,和胃止痛。

【選穴]

第一組:中脘、天樞(雙)、氣海、脊中、命門。

第二組:上脘、滑肉門(雙)、陰交、懸樞、腰陽關。

第三組:建里、太乙(雙)、水分、中樞、命門。

【操作]同上述操作方法。

三、禁忌癥

1.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肝腎功能不全及嚴重糖尿患者。

2.發(fā)熱

3.一歲以下幼兒、孕婦

4.過敏體質患者:對外貼膠布或藥物過敏患者慎用。

四、注意事項

1.貼藥時皮膚應保持干燥,貼藥后不宜劇烈活動,以免出汗致藥膏脫落。

2.貼藥后局部皮膚可能紅腫,無明顯不適可不予以處理。

3.貼藥后若出現(xiàn)瘙癢、灼熱、刺痛等癥而難以忍受,應隨即移去膏藥,避免搔抓致皮膚破損。

4.若局部皮膚出現(xiàn)水泡,應穿著柔軟衣服,或外覆蓋紗布,避免摩擦水泡,防止破潰,待其自然吸收。若水泡潰破應保護創(chuàng)面,可涂搽紅霉素軟膏、金霉素軟膏防止感染。

5.若出現(xiàn)全身皮膚過敏現(xiàn)象或伴有發(fā)熱,應及時到醫(yī)院診治。

6.貼藥當日戒酒、海鮮、牛肉、芋頭、花生等易致化膿食物,并避免進食生冷、辛辣食品及進行冷水浴。

7.貼藥時間:根據(jù)個人的耐受度而定,成年人1個小時為宜,14歲以下兒童貼藥時間不宜超過45分鐘,年齡越小則貼藥時間相應縮短,一般不少于20分鐘。貼藥時間過長易致局部皮膚出現(xiàn)水泡。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三伏灸專題·末伏化瘀丨最后10天!這6個地方男女都要注意,不然虧大了
三伏天是敷貼最佳時
伏后固本灸!至關重要的一步,不做好三伏就白灸了!
三伏灸
_治未病_貼膏的研制及其臨床應用_虞彬艷
今天末伏丨老師聊聊艾灸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