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星標我們
一直以來,穿越劇比較受觀眾歡迎,看了《神話》就幻想著回到秦朝,看了《步步驚心》就想回到清朝,看了《穿越時空的愛戀》后,又想去明朝看看??蓧粝胧敲篮玫模F(xiàn)實卻比較骨感,回到以上任何一個朝代都會讓一個享受過現(xiàn)代生活的你難受。一個古代的普通人,生活有多不自由,負擔又有多重呢?我們不妨去明朝看一看,體驗一下明朝人的一生。
一、繳不完的稅
首先,作為一個明朝人,你需要交稅,就是所謂的“賦”,最直接的就是土地稅——糧食。交稅的時間按照唐宋以來的規(guī)定,分為兩次,一次叫夏稅,最好不超過當年的八月(農歷),一次叫秋糧,最好不超過第二年的二月,超了也行,但是會受到官府的懲罰。實際上,下限定在八月和次年二月已經很照顧農民了,唐朝時的下限分別是六月和十一月。
時間僅僅是一個規(guī)定,如何征收,征收多少,征收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問題。
(提供征收標準的賦役黃冊)
一般來講,夏稅征收麥子,秋糧征收稻米,這是根據(jù)中國的農情來定的,米麥是最重要的作物,也被稱為“本色”。米麥之外,還會征收布帛、棉花、錢等一些東西,往往會用米麥的價值換算成這些物品,這被稱為“折色”,有時候官府會通過本色和折色之間的價格差來壓榨人民。就明朝而言,一年的米麥賦稅量在3000萬石上下。
有米征米,有麥征麥,看似簡單,實際復雜。田分為官田和民田,官田征收的稅多,民田征收的稅少。官田又可以再分為屯田、學田、公職田、還官田等。不管官田、民田,每種田征收的賦稅并不一樣,每種田中的不同類型有不同的稅則,不同類型的富饒貧瘠也不同,最離譜的一個縣的稅則可以達到一千多種。稅則多,就容易滋生舞弊,胥吏官員就容易貪贓枉法,后來雍正帝專門針對稅糧征收中的弊端進行了“耗羨歸公”的改革。
雍正
稅糧在古代是被稱為“維正之供”的存在,不管是征收者還是被征收者,都認為這種行為是合法合理的。稅糧之外,各地還要上交“土特產”,如紙、水果、水產品之類的東西,有的是低價采購,大多都是無償供給。
有的人家為了繳納稅糧傾家蕩產,有的人家為了納稅賣妻鬻子,而這,僅僅只是最基本的剝削而已。
糧食被征收到縣后,一般有兩種去處,一種留在本地使用,被稱為“存留糧”,一種運往首都或者邊疆或者他省,這被稱為“起運糧”。納糧是小民,運糧的也是小民,運糧這部分就要歸劃到“役”的部分了。
二、服不完的役
一般來說,勞役是針對成年男性而言的,明朝規(guī)定16歲成年,成年后就要承擔國家規(guī)定的一系列力役,直到年滿60歲方可免除。在這漫長的四十多年中,一個人要一直為國家免費勞作,勞作的內容大致可以分為兩種:里甲正役和雜役,其中雜役又可以分為均徭役、民壯役、驛傳役和其他一些隨時差遣的雜役。
里甲役之所以獨當一面,是因為明代所有的賦役都要在這個制度內發(fā)生產生關系。明太祖朱元璋將全國的人戶劃分成一個個的單元,每個單元規(guī)定110戶,這就是一“里”,每里內再分為十個小單元,被稱為一“甲”,每年就由一個甲十一戶來履行政府分攤給這個里的所有徭役任務,第二年由另外一個甲完成,一共十年輪流一次。
征收錢糧是里甲役的首要任務。前文所提到有關征收錢糧的問題都需要這個組織來完成。當年值班的里甲人員需要一戶一戶地去征糧,然后再把征收上來的糧食運送到縣政府指定的地方。如果哪戶沒有納糧,征不上來,值班的人戶就需要補上來。征收完畢后,再由當年值班的里甲戶商議把糧食送出去,在這期間,征糧運糧所用的人、所用的車、所需要的經費通通由民眾自己籌集,政府基本不出一分錢。催征錢糧之外,里甲戶還要抓捕逃犯、逃兵,照應往來官員使者,籌集上供皇室的東西,等等,同樣的,這也由民眾自己籌辦,政府不出一分錢。所以,每次的里甲役結束后都會有破產的人戶。
我國古代的官府建制比較簡陋,一個縣的正式官員沒幾個,工作基本都由民眾來做。比如說我們常在電視中看到給縣官抬轎子的轎夫、抓人的捕快等,這些通通都是拉人充當?shù)模琅f沒有報酬。再比如,看守官府大門的、看倉庫的、看監(jiān)獄的等,都是如此,因為這些力役每年都是必須的,所以被劃為“均徭役”。在每個均徭冊上面,一年需要多少個看大門的、看倉庫的,記載的是清清楚楚。當年輪到誰,誰就要去無償服役,被打被罵都是常事,還要承擔每份力役的連帶責任,比方說看倉庫的丟了東西,那看倉庫的就需要賠償,在驛站服務的,就要承擔往來官員的花銷。毫無公理可言!
《武林外傳》邢捕快
還有兩個非常繁重的役:驛傳役和民壯役。驛傳役是全國傳播軍機、公文等信息的機構,機構需要的馬、驢、船等交通工具和服務人員也是由民眾置辦和充當?shù)?。民壯就是民兵,以補充衛(wèi)所兵力的不足,也由民眾無償充當。
以上所說依然不足以概括所有的役,像治河、鋪路、修城墻這種隔三差五的雜役那就更多了,政府可以隨時抽調民眾去服役。綜上而言,作為一個大明子民,有著繳不完的稅,服不完的役,一生都在忙碌中。
文史君說
從明中后期開始,力役逐漸可以用銀替代,銀子逐漸攤入男丁和土地,到了清雍正攤丁入畝以后,民眾終于有了點自由。從2006年元旦開始,我國正式免除了農業(yè)稅,徹底結束了在中國有著兩千多年之久的“皇糧國稅”歷史。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兩座大山——“賦”和“役”,終于被移除了。
參考文獻
欒成顯:《明代黃冊研究》,中國社會科學研究,2018年。
田培棟:《明代社會經濟史研究》,燕山出版社,2008年。
(作者:浩然文史·士為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