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董永強 唐小林
摘自《軍事文摘》2008年第1期,編者在此文基礎上有所增減
埃及突擊隊營救行動經過
1985年11月23日,星期六,晚上8時零5分,埃及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37客機從雅典機場騰空而起,飛往開羅。
客機起飛后15分鐘,坐在前排口號座位上的一位二十來歲的巴勒斯坦青年站了起來,從一個塑料包里抽出槍和手榴彈,與此同時,坐在后排座位上的一名埃及青年也掏出了槍,舉起了手榴彈。他們同時大喝一聲:“不許動!飛機被我們接管了!”接著這兩人動作非常利索地戴上了假面具。
這時正站在駕駛室附近的第三個阿拉伯青年迅速沖進駕駛室,左手舉著開了蓋的手榴彈,右手端著打開了保險的左輪手槍,對著駕駛員的頭說:“飛機被我們劫持了!我命令你飛往利比亞! ”
“不行,沒那么多燃料,飛機在飛到之前就要墜入大海的。飛往雅典,或是開羅,或是意大利是可能的?!瘪{駛員答道。
“那就飛往馬耳他!”駕駛員只得服從劫機者的命令,掉頭向西飛去。
這時,另外兩名劫機者也從不同的座位上起身,兇狠地叫乘客一個一個地站起來,交出護照。乘客們默默無聲地執(zhí)行了他們的命令。
客機經過兩小時十一分鐘的飛行,于22時16分在盧加機場降落。劫機者同機場當局進行了聯系,要求加油,并要機場派一名醫(yī)生來,說機上有死傷者。機場當局知道事關重大,拒絕了劫機者加油的要求,但同意派醫(yī)生登機。幾分鐘后,一名醫(yī)生登上客機,在駕駛員的幫助下,又抬又扶,一下子送下了7個人,其中包括在空中槍戰(zhàn)中被打死的一名劫機者、一名埃及保安人員和受傷的兩名乘客、兩名空中小姐。
在馬耳他總理與劫機者談判的同時,美國、希臘、以色列、埃及、利比亞和巴解組織的官員紛紛趕到機場,試目從中斡旋,使人質獲釋。
但是,劫機者不愿同任何人對話,甚至同巴解組織代表也不愿對話,只提出要利比亞駐馬耳他大使登機與他們對話。但利比亞大使只是在機場指揮塔通過無線電對劫機者講了一遍又一遍利比亞政府的態(tài)度:由于發(fā)生了流血事件,利比亞不愿接受這架客機。然后這位大使走出指揮塔,乘飛機到利比亞去了。
中午時分,埃及方面?zhèn)鱽硐ⅲ喊<罢疀Q定對客機采取突襲行動,這場危機將會得到很好的解決,在征得馬耳他政府同意后,埃及軍隊的兩架C-130運輸機在盧加機場跑道的另一頭降落,運來了25名埃及突擊隊員和有關裝備。
埃及的這一決定很快得到美國的大力支持,位于地中海美國第六艦隊的“珊瑚海”號航空母艦立即進入戒備狀態(tài),嚴密監(jiān)視地中海上空的動向,同時派出數架F-18戰(zhàn)斗機和F-2預警雷達飛機進駐意大利西西里島的北約空軍基地,以備運送突擊隊的埃及運輸機在飛往馬耳他途中受到利比亞飛機阻截時緊急出動。同時,美國的3名反恐怖活動專家也隨埃及突擊隊的飛機一同前往馬耳他,他們攜帶著先進的電子探測儀,通過探測劫機者談話的聲音,可以測定他們在客機內所處的位置。但由于馬耳他政府對美國的中東政策不滿,拒絕讓美國人直接參與解救人質的運動,所以這 3名美國專家一直呆在埃及運輸機里未出來。
下午6時45分,盧加機場指揮塔的擴音器里突然傳來埃及客機上駕駛員急促的聲音:“客機機艙的前后門里面都鎖著,要進入客機只能通過貨艙門?!痹瓉磉@位具有10多年飛行經驗的駕駛員意識到馬耳他政府或埃及政府決不會這樣坐等下去的,預感到一場攻擊就在眼前,所以他乘監(jiān)視他的劫機頭目上廁所之機,及時地送來了十分重要的情報。這時,突襲行動準備就緒,只待天黑下手。
晚上8時15分,埃及總統(tǒng)正式下達了進行突襲的命令。5分鐘后,盧加機場的燈光突然熄滅,機場頓時一片漆黑。突襲行動開始,12名埃及突擊隊員分4路向客機的貨艙門和機翼上的3個緊急出口沖去。
一路突擊隊員沖到了貨艙門前,弄開了貨艙門攻入。這時駕駛室里儀表盤上的一個小黃燈亮了,駕駛員意識到貨艙門已被人弄開,為了不使監(jiān)視他的劫機頭目發(fā)覺,他關掉了那個小黃燈,同時為轉移劫機頭目的注意力,他主動與他攀談起來:“在這種情況下,要是我呀,得不到加油就會投降……”
誰知貨艙里的聲音還是驚動了劫機者。劫機頭目轉身從駕駛室沖入客艙,投出了手中的那顆手榴彈,其他劫機者也跟著投出了兩顆手榴彈,手榴彈在客艙內登時爆炸起火,燈光熄滅,一片濃煙。劫機者接著就是一陣射擊,乘客在手榴彈爆炸和射擊中紛紛倒下,幸存者急忙趴在地上,但被濃煙嗆得透不過氣來,許多乘客被濃煙窒息而死。
這時劫機頭目突然想起了駕駛員,返身沖回駕駛室,對著駕駛員的腦袋就是一槍。誰知駕駛員早有防備,腦袋一歪,子彈擦著頭皮而過,隨即舉起已準備好的斧頭,對著他的腦袋就是一斧,劫機頭目應聲倒下。
從貨艙門攻入的突擊隊上尉穆斯塔德-??巳R維被劫機者投出的手榴彈炸斷一條腿,但從3個緊急出口攻入的突擊隊員迅速向劫機者射擊,槍戰(zhàn)進行了一分多鐘。接著突擊隊員迅速搜索幸存乘客,幫助他們撤離客機。
整個解救人質的突襲行動持續(xù)了10分鐘時間,隨后埃及突擊隊員乘飛機回國??杀R加機場所遺留下來的一大攤事情卻忙壞了馬耳他醫(yī)護人員。馬耳他總理邦尼奇緊急呼吁醫(yī)務人員前往機場進行搶救。整個這一劫機事件持續(xù)的時間不算長,前后只有24小時,但造成了60人死亡、28人受傷的嚴重后果,成為迄今為止最悲慘的劫機案。
埃及特種部隊簡史
埃及特種作戰(zhàn)部隊俗稱“閃電勇士”,是在長期與以色列對峙和戰(zhàn)爭中發(fā)展壯大起來的。在第三次中東戰(zhàn)爭時,埃軍還是照搬蘇軍一套,但是一些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埃軍對戰(zhàn)時的盟友英軍十分崇拜,尤其器重在利比亞沙漠與德非洲軍團進行激戰(zhàn)的沙漠襲擊隊和以專門破壞地面待機飛機為主要任務的空降部隊——“紅色魔鬼”。他們仿照這些部隊,在埃及軍隊原有少量的突擊隊的基礎上,組建了埃軍的特種作戰(zhàn)部隊。
埃及特種作戰(zhàn)部隊的建立,很大程度上應歸功于埃及舉國聞名的戰(zhàn)斗英雄沙茲利·薩德丁。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并立過戰(zhàn)功的沙茲利,在1956年第二次中東戰(zhàn)爭以后,沙茲利開始著手組建埃及傘兵部隊,1959年,埃及傘兵部隊已初具規(guī)模。1960年,沙茲利帶領一個埃及傘兵營,參加了聯合國在剛果的軍事行動。沙茲利在1970年到1973年間,擔任了埃及軍隊的總參謀長。在他的領導下,突擊隊的規(guī)模得到了擴充。到1973年10月,埃軍已擁有2個傘兵旅(第140、第182旅),2個機降突擊旅和7個突擊大隊。其中第127、129和133突擊大隊直接由他指揮。
任務及特種訓練
在戰(zhàn)時,突擊隊的主要任務是作為裝甲部隊和機械化部隊的尖兵,使用直升機降于敵人背后,占領要地,襲擊、騷擾敵人,協助主力部隊戰(zhàn)斗。第三次中東戰(zhàn)爭結束時,共編有10個大隊,其后逐漸增加,第四次中東戰(zhàn)爭開始前增至28個大隊。1976年重新整編,采用靈活的編組方法,現編成6個突擊群,是埃及陸軍中最精銳的部隊。
隨著70年代中東地區(qū)的和平,埃及軍隊的戰(zhàn)略方針也由消滅以色列而轉入自身的防務。用高速機動的干預部隊調停中東和北非地區(qū)的危機,是當前埃及傘兵旅和7個突擊大隊的主要任務。此外,他們還擔任反恐怖任務。
埃及特種部隊的訓練也極為嚴格,不但要求隊員掌握各種高難度空降技巧,還須掌握所有步兵的作戰(zhàn)技術,并有一部分泅渡訓練,用以全方位鍛煉自己。他們訓練的主要內容有精度射擊、運動射擊、徒手格斗訓練、長刀格斗訓練、敵后襲擊等,其中格斗所占的比例比較大,因為雖然當今科技相當發(fā)達而幾乎已經武裝到了牙齒,但他們卻更注重“人”的因素。他們的格斗素材取自于空手道,現在則是中國的詠春拳,并有一部分柔道技術。
護國抗敵 戰(zhàn)功顯赫
第三次中東戰(zhàn)爭結束后,埃以兩軍展開了一場消耗戰(zhàn)。這時的埃軍特種部隊十分活躍,他們不斷地在以軍防御薄弱的地區(qū),乘橡皮舟偷渡運河,破壞以軍的設施,并經常與以軍巡邏隊交鋒,每月均進行數次戰(zhàn)斗。特別是在1969年9月,30名埃軍突擊隊員搭乘直升機機降在西奈半島以軍防線背后,襲擊了以軍的軍事設施,取得了較大的戰(zhàn)果。在消耗戰(zhàn)結束之后,他們進一步總結了小規(guī)模突襲作戰(zhàn)的成功經驗,并在1970年2月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突擊隊成功地伏擊了蘇伊士運河東岸的以色列巡邏隊,7名突擊隊的蛙人分隊還在以色列埃拉特港口擊沉了二艘以色列海軍勤務保養(yǎng)艦艇。1970年8月,埃以雙方接受了美國的“和平提案”,結束了消耗戰(zhàn),這段期間,僅就突擊隊作戰(zhàn)而言,埃軍勝過以軍。
1973年10月6日,正是猶太人一年一度的“贖罪日”,以色列全國放假。然而,以色列人做夢也沒有想到,埃及、敘利亞軍在“贖罪日”這一天,向以色列發(fā)動了突然襲擊,從而引發(fā)了東地區(qū)空前規(guī)模、空前激烈的第四次中東戰(zhàn)爭,又稱“贖罪日戰(zhàn)爭”。在這場戰(zhàn)爭中,作為埃及軍隊的精銳部隊——“閃電勇士”突擊隊,當了襲擊的急先鋒。
10月6日14時15分,埃及軍隊的突擊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勇猛地沖向了蘇伊士運河西岸,跳進運河邊的橡皮突擊艇,在200米 寬的河面上展開了強渡。此時,埃及空軍的200架戰(zhàn)斗機正從他們的頭頂上呼嘯而過,向著以軍西奈半島上的前沿陣地猛撲過去。頓時間,運河東岸的“巴列夫防線”的以軍防御陣地上,籠罩在一片炮彈炸起的塵霧之中,到處回蕩著以色列守軍反擊的槍炮聲。埃、敘聯軍向以色列發(fā)動的突然襲擊拉開了帷幕。
以色列在1967年“六·五”中東戰(zhàn)爭打敗阿拉伯國家后,把陣地推到了蘇伊士運河的東岸,并在那里以30個據點為基礎修筑了著名的“巴列夫防線”。收復蘇伊士運河東岸地區(qū),對埃及軍民來說不僅有戰(zhàn)略上的必要,還有挽回埃及人自尊的重大含義。為此,埃及軍隊臥薪嘗膽,歷經數年的艱苦訓練,終于有了向以色列挑戰(zhàn)的這一天。他們決心要不惜一切代價,力克以色列,把被占領的國土收復回來。埃及人民寄希望于擔任這次襲擊作戰(zhàn)先頭部隊——埃及突擊隊,祈禱他們用驚人的創(chuàng)舉、為埃及贏的榮譽和驕傲。在戰(zhàn)爭爆發(fā)的前夜,突擊隊已對以色列的防御陣地進行了詳盡的偵察。此外,他們還事先越過運河,潛入西奈半島,趕在以色列裝甲部隊反攻前進行破壞活動。橫渡運河取得了巨大勝利,這一切的贏得與突擊隊詳盡周密的行動計劃和平時的艱苦訓練是分不開的。
隨著以色列的坦克兇猛地撲向“巴列夫防線”,埃及突擊隊遭到了炮火猛烈襲擊。于是,他們在以軍坦克行駛的路上埋設地雷,并用便攜式反坦克武器開火,從而給以軍的坦克以沉重的反擊。令人驚嘆的是,僅在24小時內,由以軍曼德爾少將指揮的裝甲旅在西奈半島反突襲作戰(zhàn)中就損失了170余輛坦克。突擊隊的出現同樣也給北部防區(qū)的以軍以沉重的打擊。圍繞著布達匹斯據點,突擊隊與以軍展開了空前規(guī)模的爭奪戰(zhàn)并取得重大勝利。在“贖罪日戰(zhàn)爭”中,埃及突擊隊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雖然以色列軍隊最終贏得了這場戰(zhàn)爭的勝利,但埃及突擊隊顯示他們是一支不可小覷的突擊作戰(zhàn)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