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28年,胡太后擅權(quán),鴆殺了北魏孝明帝元詡,立元釗為帝。爾朱榮以為孝明帝報仇為借口,擁立彭城王元勰子元子攸為帝并率大軍南下,準(zhǔn)備進(jìn)軍洛陽,之后爾朱榮戰(zhàn)勝洛陽守軍并在河陰(今河南省孟津縣)溺死胡太后和幼帝元釗,圍殺王公百官兩千多人,北魏諸王元雍、元欽、元邵、元子正等全部遇害,史稱河陰之變,這是爾朱榮策劃實施的、針對北魏皇族和百官屠殺的政治事變,河陰之變對北魏統(tǒng)治集團(tuán)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對北朝歷史的走向產(chǎn)生了深遠(yuǎn)的影響。
河陰之變前北魏地圖
爾朱榮的祖上契胡部落酋長,公元520年-公元525年,北魏六鎮(zhèn)農(nóng)民起義,爾朱榮組織起一支騎兵隊伍,北魏統(tǒng)治者對他也是加官晉爵以示籠絡(luò), 爾朱榮先后被封為游擊將軍、冠軍將軍、平北將軍、北道都督、大都督,統(tǒng)領(lǐng)并、肆、汾、廣、恒、云六州諸軍事,駐扎在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
公元528年二月,胡太后為長期控制政局,毒死親生兒子北魏孝明帝元詡,將剛出生的女兒冒充皇子立為皇帝,之后又另立三歲的元釗為帝。孝明帝元詡死后,爾朱榮便以匡扶帝室為名進(jìn)兵洛陽,并且爾朱榮秘密派遣侄子爾朱天光與彭城王元勰之子元子攸商議,里應(yīng)外合攻打洛陽,并許諾事成后立元子攸為帝。
爾朱榮率領(lǐng)大軍從晉陽出發(fā),行至河陽(今孟州市)時,將元子攸接到河陽立為皇帝,隨后爾朱榮率領(lǐng)軍隊從孟津渡過黃河直逼洛陽,胡太調(diào)集軍隊與爾朱榮決戰(zhàn),但被爾朱榮打敗,洛陽守將降爾朱榮,胡太后見大勢已去,下令后宮嬪妃和她一起到永寧寺出家為尼。四月十三日,爾朱榮命胡太后和幼帝元釗離開洛陽,走到河陰時,爾朱榮下令將胡太后和元釗投入黃河之中,爾朱榮為了掌握北魏實權(quán),在部屬費穆的建議下以祭天為名,邀請朝中百官到河陰,將包括高陽王元雍、司空元欽、義陽王元略,甚至包括孝莊帝元子攸的兄弟元劭等在內(nèi)的百官盡數(shù)殺死。
河陰之后,北魏郢州刺史元顯、汝南王元悅、臨淮王元彧、北青州刺史元世俊、南荊州刺史元志等魏宗室皆舉州投降南梁,北魏對南朝的防衛(wèi)近乎完全崩潰。爾朱榮將遷到洛陽的漢化鮮卑貴族和北魏政權(quán)的漢族大家消滅殆盡。之后元子攸在洛陽,爾朱榮在晉陽遙控指揮,公元530年,元子攸因不滿爾朱榮專權(quán),在明光殿設(shè)計殺死爾朱榮,爾朱榮的堂弟爾朱世隆和侄子爾朱兆隨即合力調(diào)兵攻打洛陽,同年十月孝莊帝元子攸被爾朱兆縊死于晉陽。
晉州刺史高歡于公元531年乘機(jī)攻占洛陽,并于公元533年進(jìn)兵晉陽,消滅了爾朱氏的勢力。公元534年,高歡立元善見為孝靜帝,遷都于鄴(今河北省臨漳縣),建立東魏。公元535年,大將軍、雍州刺史兼尚書令宇文泰立元寶炬為帝,即西魏文帝,建都長安建立西魏,北魏正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