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種育兒寶典和別人家孩子的壓力下,你有沒有過迷失?到底兒童階段的教育,什么是最重要的?博雅小學堂家長群中的威海球爸,一位兒童課外教育的踐行者,對這個問題給出了自己的思考。
文 | 威海球爸
現在,在各種育兒理念和教育方法,以及“別人家孩子”的壓力下,中國很多家長貌似患了家庭教育斯德哥爾摩綜合癥。其癥狀如下:
?。?)要人質切實相信生命正受到威脅=不好好學習沒有出路!
?。?)施暴者會給人質施以小恩小惠=那些擇優(yōu)考級獎項會加分加磚加砝碼,要抓住實惠!
(3)控制人質的信息來源和思想=縱然別國別家教育可以是別樣的,但是這就是我們的國情。
?。?)讓人質感到無路可逃=不這樣又能怎樣?
康德說,教育最大的秘密就是使人性完美。對孩子的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幫助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修養(yǎng),在他們心底播下向善的種子。但直面當下國情和日益扁平化的地球及海量知識、學習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我們應該如何做呢?在此拋磚引玉,期待與大家共同探索。
我們首先要相信自己和孩子,不焦慮,同時做好自我且不斷學習提升;在想使用任何教養(yǎng)技巧之前首先審視和改善親子關系,個人覺得親子關系是所有教養(yǎng)技巧的基礎,然后努力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親近自然
讓孩子盡可能的親近自然,欣賞自然、放大感官對環(huán)境的感覺靈敏度,以頤養(yǎng)身心,啟迪智慧,呵護想象。
大自然是我們所有靈感的來源,是最好的教科書,熱愛自然是生活的基礎,是學會感恩的基礎。一個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人,無論如何都差不到那兒。
最簡單和行之有效的辦法是自然觀察,但怎樣才能讓孩子主動觀察并思考呢?首先就是要摒棄成人的思考誤區(qū),其實孩子比成人對世界擁有更多的新奇感,他們通常是非常善于觀察的,家長要做的就是呵護他們的觀察能力,不妨礙孩子。
有條件的可以帶孩子多融入自然環(huán)境,在家養(yǎng)各種動植物,可以帶小朋友參加各種自然觀察活動,如觀鳥、觀星活動,野外生活等,但至少,在孩子體悟自然時,不要用大人各種時間,事情理由打擾。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小朋友對著天空發(fā)呆時盡可能的不打擾他。
大自然自會啟迪孩子興趣和靈感,我們要做的,就是給孩子一張“地圖”,讓孩子自己有興趣去尋寶。
構建孩子的人文素養(yǎng)
優(yōu)良的品格和真摯的情感是一個人立足于世的根本基礎,而人文素養(yǎng)則是多方面能力的總支撐,這種支撐作用具體表現在理性的思維,寬容的心胸,健康的心態(tài),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足夠的合作意識等等。人文素養(yǎng)的缺乏將會直接影響人的思維深度和廣度,以及對問題的洞察力和對事物發(fā)展的前瞻能力,而這些能力都是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內涵。
如何養(yǎng)育孩子的優(yōu)良品格和真摯情感,構建個人卓越人文素養(yǎng)呢?
“閱讀”是一個良好的途徑。閱讀不僅僅是書籍的閱讀,應該包括更廣泛的形式和方法,如聽音頻,看視頻。簡單言之,就是對人類文明的各種接觸。兒童時期的閱讀內容一定要廣泛和大量,以有趣有料為導引,不局限在所謂的優(yōu)秀繪本上,應包括天文,地理,人文,自然,科技,歷史,文學等等。
個人認為:愛自然,愛生活得孩子必能油然生出對他人,對動物和大自然的情感,以及對自己最起碼的信心,并以這些情感和自信為基礎,有機會在以后籍著簡單的文學作品(繪本,詩歌,散文,故事等)去進一步深化他對這個世界的情感,并且去豐富他對人生的想象,當他內在的情感較豐富,對世界和人生的想象較活潑以后,必然有機會再更高的階段籍著傳記書籍、小說、歷史故事和哲理文章的引導,發(fā)展出對人生的初步憧憬,并且籍著前人的心路歷程去思索自己的未來和人生的意義,建構成長動機。孩子籍著這些自然和閱讀的滋養(yǎng),定能擁有優(yōu)良品格和真摯情感,構建起個人的卓越人文素養(yǎng)。
但現在,無論資優(yōu)教育、崇尚快樂的放養(yǎng)教育,還是過度重視知識細節(jié)的傳統(tǒng)教育,往往忽略孩子的品格、情感教育和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兒童時期是培養(yǎng)人格雛形的階段,荒廢兒童階段孩子人格雛形的培養(yǎng),長大后或許會來不及了。
培養(yǎng)性格和思維
近些年,一個奇怪的現象是,學校中的優(yōu)等生,在人生和職業(yè)發(fā)展中的表現和學業(yè)表現不成正比,為什么呢?也許,《性格的力量》一書給了我們探究的路徑和指引。
《性格的力量》指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重要的不是教孩子具有多少知識和技能,而是能幫助他們具備成功的品質,如毅力,自制力,好奇心,責任感,勇氣和自信心。經濟學家把這些品質成為非認知能力,心理學家稱其為人格特征,而多數普通人則把他們稱為性格。
再對比我們學校教育和考核的目標及標準,也許答案就昭然若揭了。一方面許多攸關孩子一生幸福的成長空間被擠壓,另一方面我們又經常用錯誤的標準來決定孩子哪些方面較值得培養(yǎng)。結果,攸關未來的能力被荒廢了,沒必要的繁瑣細節(jié)、知識又過度的被強調。
如果我們不能從較寬的視野來給兒童階段的學習和成長定位,我們所有的努力只是在戕害孩子,如果我們不能跳出成人世界習慣的成見,我們永遠找不到適合的兒童教養(yǎng)方法。
愛因斯坦早就告訴我們:想象比知識重要。發(fā)展心理學,神經生物學腦科學等也一點點向我們揭示非認知能力的重要性,甚于認知能力、知識本事的重要性?,F代社會的發(fā)展也告訴我們,在海量信息、海量知識面前,個人能所儲備的知識是有限的,我們需要更高層次的知識能力。
由此,顯然我們根本不應該把兒童的教養(yǎng)目標設定在知識學習成效(懂得多少字,計算多深的題目),而應該設定在性格的構建和培養(yǎng),以及獲得知識的過程和方法,及對知識的態(tài)度。比如,如何培養(yǎng)孩子主動讀書的意愿(所謂的快樂學習,個人認為遠不如主動學習),和克服困難去自己找資料,發(fā)現答案的能力,就遠比知識的記憶和熟練更有價值。
與君共勉 回望更長的人生軌跡,所有的排名都是臨時的,但我們?yōu)槭裁纯傋分鹨粫r的排名?
死記硬背反復操練可能一時提高了孩子的學科知識和應試能力,但卻傷害了孩子的好奇心、鉆研精神和對知識純粹的熱愛,而這些恰恰是孩子持續(xù)發(fā)展的最重要的內驅力。
主動學習比快樂學習更重要
首先,基于這樣的認知:孩子生來就具足資源,他們能夠克服自己的困難,能夠解決自己的問題。我們的職責不是解決他們的問題而是欣賞他們的的天賦,為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注入活力,給他盡可能寬廣的空間。
學習HACKSCHOOLING給我很大的啟發(fā),當孩子主動去做一個事情,他自然的會尋求資源,學習相關的知識和技能,而且很快就能學會,并且都是自覺自愿的。所以我認為對于認知能力的學習,首先給孩子展現各種美好(幫助找到學習動機).
所謂的先見森林,通過孩子對美好的憧憬,然后協助孩子創(chuàng)建一個個項目和融入各種事件中,讓他自己有機會實施和探究這種美好。所謂的再見樹木,在此過程中他定會自主的學習需要的知識和技能,我們要做的就是盡可能的提供資源和不打擾??傊?,讓孩子把注意力置于要做一個什么樣的人,讓他們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去做,從做事中挖掘自己最大的潛力。
期望我們的孩子都是鬼點子一堆,創(chuàng)意十足,精力充沛,更重要的是一個快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