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介紹明朝前期的外交情況。明太祖曾經(jīng)對大臣說,如果海外諸國為患,不可不討伐,但不為患的也不可擅動干戈。明太祖在《皇明祖訓》中還將朝鮮、日本、安南(相當于今越南北部)、真臘(今柬埔寨)、暹羅(今泰國)、占城(在今越南南部)、蘇門答臘(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爪哇(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等國都列為不征之國。大體來說,明朝前期對周邊國家采取睦鄰友好政策,但也與個別國家發(fā)生過戰(zhàn)爭。
明初曾派遣使臣楊載、趙秩到日本,恢復了與日本的友好關系。日本還曾派遣使者來華,并送還被倭寇從東南沿海掠走的七十多人。洪武年間在寧波專門為日本來華貿(mào)易設置了市舶司。但由于倭寇的問題,明朝實行勘合貿(mào)易制度,用作為憑驗的貿(mào)易憑證“勘合”來限制日本使臣與商人,以防倭寇冒充。
相當于中國元朝后期至明朝洪武年間的時代在日本是所謂“南北朝”時期,當時日本國內有南北兩系天皇,相爭不已,內戰(zhàn)頻仍,日本西南部一帶的武士、商人在國內封建領主的策動下便開始下海作海盜從事劫掠,適逢元末明初中國社會動蕩,這些海盜甚至登陸北起遼東、南至兩廣海南等地的中國東南沿海地區(qū),殺掠不止,被稱為“倭寇”。永樂十七年(1419年)總兵劉江(本名劉榮,初冒稱其父劉江的名字,?—1420年)率明軍在遼東望海堝(在今遼寧省大連市金州區(qū)亮甲店街道東部)一舉殲滅登陸的倭寇,沉重打擊了倭寇的囂張氣焰。明朝政府還允許日本國內的封建諸侯十年一次來華貿(mào)易,發(fā)給勘合。
到明朝中后期,倭寇中并非完全來自日本的海盜,還有不少東南沿海的明朝商人、農(nóng)民以及朝鮮流民也加入到倭寇中,因此也被稱為“假倭”。
明成祖通過“靖難之役”奪取帝位后,為了穩(wěn)定內政,證明自己的統(tǒng)治合法性,也為了宣揚明朝的國威,加強同南洋、西洋各國的關系,于是派遣他的親信宦官鄭和(1371年?—1433年?)率官員、軍隊、船員等兩萬余人,在永樂年間先后六次航海到當時被稱為“西洋”的今印度洋周邊國家與地區(qū)。這六次航?;顒优c宣宗時期的第七次航?;顒佣加舌嵑椭鞒?,史稱“鄭和下西洋”。
鄭和本姓馬,是云南昆陽州(今云南晉寧)的回族人,父親曾到過天方(今沙特阿拉伯境內的伊斯蘭教圣城麥加)朝圣。鄭和幼年,明軍奪取云南,云貴等地的少年男子有一部分被帶入明宮成為宦官,其中鄭和(他的小名可能叫三保)就入宮,后隨侍當時的燕王朱棣。他在“靖難之役”中立有戰(zhàn)功,因北平東郊的鄭村壩(今北京市東壩)而被朱棣改姓名為鄭和。朱棣即位以后,由于鄭和的家世考慮,命他統(tǒng)率下西洋的艦隊。
鄭和下西洋油畫,圖片來自網(wǎng)絡。圖右側是一只“麒麟”(長頸鹿)。
鄭和所乘的船只被稱為寶船,船長四十四丈余(相當于現(xiàn)代公制138米),寬十八丈(相當于現(xiàn)代公制56米),在當時世界上無出其右者。鄭和所率明朝艦隊還帶有當時先進的武器,載有大量的糧食、淡水、馬匹以及用于與沿途各國貿(mào)易的各類貨物。由于鄭和出使的目的是為了宣揚國威,而非侵略殖民,因此除遇到海盜(如陳祖義)、個別敵對國家外,鄭和船隊與東南亞、南亞、西亞、東非等國家和地區(qū)之間都進行了和平的往來,這些國家包括占城、真臘、暹羅、滿剌加(今馬來西亞馬六甲)、吉蘭丹(今馬來西亞吉蘭丹州)、彭亨(今馬來西亞彭亨州)、蘇門答臘、舊港(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巴鄰旁)、爪哇、錫蘭山(今斯里蘭卡)、溜山(今馬爾代夫)、榜葛剌(今孟加拉國)、柯枝(今印度南部科欽)、古里(今印度南部科澤科德)、忽魯謨斯(今伊朗霍爾木茲港,在波斯灣口)、祖法兒(今阿曼佐法爾)、阿丹(今也門亞丁)、木骨都束(今索馬里摩加迪沙)、慢八撒(今肯尼亞蒙巴薩)。
不少國家的君主派遣使者甚至親自隨同鄭和船隊返航前往中國。其中浡泥(在今文萊一帶)國王等國國王在應天去世,被葬在應天郊外,這就是今天江蘇南京的浡泥國王等墓。
圖片來自網(wǎng)絡
仁宗即位后,停止了下西洋的活動。但仁宗不久去世,到宣德年間,宣宗再次派遣鄭和率船隊第七次下西洋,而鄭和在途中去世。這次下西洋活動結束后,明朝便從此停止了大規(guī)模的航?;顒?。就在鄭和下西洋活動停止之后數(shù)十年,葡萄牙航海家率艦隊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而哥倫布則率領西班牙艦隊到達了今天的美洲等地。
除了鄭和的大規(guī)模航?;顒油猓罉?、宣德年間還有大批使臣出使海外各國,而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各國使臣與商隊到南京的人數(shù)就達到一千二百多人。但是,明朝相比此前的唐、宋、元等王朝,對海外各國來華貿(mào)易卻有著嚴格的限制,限定各國使臣來華的日期、人數(shù)、船數(shù),并用“勘合”等文件作為入境的許可。明朝還屢次禁止民間私自下海,將出國之人視為“無父無君之輩”。這種情況一直延續(xù)到明穆宗隆慶年間。
唐宋以來,東南沿海地區(qū)經(jīng)濟日益繁榮,海外貿(mào)易不絕。而明朝東南地區(qū)山地居多,地方豪強兼并加重,使得大量人口不得不出海謀生。這些出海的人當中包括富商、小商人、手工業(yè)者與農(nóng)民,很多前往南洋即今東南亞地區(qū)。明初在舊港居住的華人就已有數(shù)千人,而在爪哇等地也有數(shù)千家之多,在呂宋(今菲律賓呂宋島)、文萊(今文萊)也有不少華人居住。明朝商人通過販賣瓷器、絲綢、鐵器,與購買胡椒、谷米、棉花等物,與南洋發(fā)展了商業(yè)關系。留居南洋的華人則帶去了來自中國的鐵制農(nóng)具和制糖、采礦的手工業(yè)工具,與茶葉的種子、種植胡椒的方法,與當?shù)鼐用窆餐_發(fā)了南洋地區(qū),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明朝建立后派遣使者到安南告知改朝換代之事,安南則遣使向明朝朝貢,明太祖按照元朝舊制冊封其國主為安南國王。當時安南國內政局不穩(wěn),陳朝君主已經(jīng)大權旁落,廢立操于權臣之手。建文帝時,安南國相黎季犛(1336—?)索性滅陳朝自立,并改姓胡。不久因遭到陳朝舊臣反對,被迫讓位給自己的兒子也是陳朝公主之子胡漢蒼。永樂元年(1403年)胡漢蒼向明朝朝貢,隱瞞了篡國的事實,被明成祖冊封為安南國王。不久,安南陳朝遺臣等人到明朝控告胡氏篡國,請求明朝討伐胡氏,復立陳氏。明成祖經(jīng)過調查發(fā)覺被騙,大為震怒,于永樂四年(1406年)派朱能為征夷大將軍,統(tǒng)率號稱八十萬的大軍攻入安南。次年五月胡氏父子都被捉拿,押送到應天囚禁。
明成祖在永樂五年(1407年)六月便改安南為交阯,設置交阯布政使司。由于明成祖沒有恢復陳朝宗室的作為及明朝官吏在交阯的貪暴行徑,安南各地自從永樂五年之后反抗不斷。永樂十六年(1418年)黎利(1385—1433年)起兵反明,此后加之明仁宗即位后將鎮(zhèn)守交阯十九年、頗有善政的黃福(1362—1440年)召回內陸,交阯反明活動更加激烈。明宣宗即位后,多次鎮(zhèn)壓均無成效,便開始商議放棄交阯。這一提議遭到了夏原吉等大臣的反對,他們認為不能將二十年的功業(yè)毀于一旦。楊士奇、楊榮則表示應當復立陳朝,得到了宣宗的支持,但這一活動也很快失敗。最終,明朝不得不在宣德二年(1427年)放棄交阯。黎利則連年遣使明朝,請求明朝的冊封(可見他在安南的統(tǒng)治合法性與明朝中央政府的冊封是緊密相關的),最終在宣德六年(1431年)得到批準,他便恢復了安南(后黎朝),向明朝朝貢。
帖木兒帝國與蒙古汗國時期分封的察合臺汗國有著密切的關系,前面中國歷史概述(一百)——元朝(三)文章中曾提到約在1330年察合臺汗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其中西察合臺汗國的疆域基本在今天中國境外的中亞河中地區(qū)(錫爾河、阿姆河之間的地帶)。1370年,出身于突厥化的蒙古貴族帖木兒(1336—1405年)經(jīng)過征戰(zhàn),操控了西察合臺汗國的大權,后來經(jīng)過數(shù)十年的擴張,建立了一個東起今天我國新疆西部,西至小亞細亞,南達印度,北抵欽察草原的龐大帝國。
起初,由于帖木兒的主要征服對象是西面的波斯與北面的欽察諸汗國,他對明朝采取了朝貢的策略,從洪武二十年(1387年)首次派遣使臣到明朝,此后頻繁進貢馬、駝等物,而來往貿(mào)易也頗為頻繁。但到了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由于帖木兒此時征服了許多國家,逐漸開始對明朝不滿,扣留了明朝的使臣,斷絕了交往。當擊敗奧斯曼土耳其之后,帖木兒甚至妄圖率大軍攻伐明朝,在永樂二年(1404年)冬出兵,最后卻在次年突然死去。明成祖對這次入侵也作好了準備,在帖木兒死后仍命甘肅總兵官加強邊防。實際上,帖木兒死后,其子孫爭權奪利,他生前所建立的龐大帝國也逐漸分崩離析。
左為現(xiàn)代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干帖木兒銅像,右為明成祖朱棣畫像,圖片均來自網(wǎng)絡
帖木兒的后裔及中亞、西亞其他國家君主,大多樂于與明朝進行朝貢貿(mào)易,因此明朝文獻中涉及中亞、西亞等地名的記載很多,如撒麻耳干(今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哈烈(今阿富汗赫拉特)等。明朝洪武末年至永樂年間,曾派遣陳誠(1365-1457年)五次出使西域,明仁宗即位后便鮮有遣使西域者。除了與周邊國家的往來外,明初的使團還加強了我國新疆地區(qū)東察合臺汗國及其各附庸領主與明朝中央政府之間的關系,促進了新疆與內陸之間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
從下一期開始我們將陸續(xù)介紹明朝中期的政治軍事情況,感謝大家的關注和支持。
歷史地理小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