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頸外翻,是指子宮頸管的內膜外翻,主要是由于產婦分娩時,或中孕引產時發(fā)生宮頸撕裂后引起。宮頸裂傷的程度有輕、重的不同,如裂傷較大又未能及時修補,宮頸管內的黏膜漸漸自行愈合并形成疤痕,由于疤痕組織的攣縮,使頸管外翻,宮頸黏膜暴露于外,從而形成了宮頸外翻;如果子宮頸撕裂程度較輕,亦可自行愈合,形成一較為堅實的纖維性疤痕。而由于宮頸外口松弛以致常能感染,發(fā)生水腫、充血,宮頸變大、肥厚,導致宮頸內膜突出于宮頸管之外,形成宮頸外翻。
宮頸管內的黏膜外翻后,最容易引起細菌的侵入而發(fā)生感染,若不及時治療,炎癥可沿著宮頸管上行,導致子宮內膜炎和輸卵管炎,還可以沿著子宮韌帶、主韌帶擴散,形成盆腔的炎癥等,所以及時處理宮頸撕裂,以及積極治療宮頸外翻是十分重要的。
輕度的宮頸外翻,或尚未發(fā)生感染時,往往癥狀不明顯,可能只是黏液狀的白帶略有增多。一旦發(fā)生感染,則分泌物增多,質黏稠如蛋清樣及黃膿樣,并有異味,嚴重者可為血性分泌物,或有接觸性出血,同時伴有小腹墜脹,腰酸背痛的癥狀。如果繼發(fā)有尿道炎、膀胱炎者,還會出現(xiàn)尿頻、尿痛等膀胱刺激癥狀。
在進行婦科檢查時,通過陰道窺器視診可見到子宮頸口橫裂或呈星點狀變化,宮頸前后唇距離較遠,并能見到頸管下端的黏膜皺襞。如果發(fā)生感染時,宮頸前后唇就會明顯肥大、紅腫,表面附有黏液性分泌物。
宮頸外翻發(fā)生感染時,其臨床表現(xiàn)與宮頸糜爛很相似,二者均能引起白帶增多,但通過陰道窺器檢查可以進行區(qū)別。如上面所說,宮頸外翻時宮頸口常呈星點狀改變,而且糜爛面的大小與窺器撐開的程度有關;宮頸糜爛者,宮頸呈鮮紅色,表面平滑或呈顆粒狀,糜爛面的大小與窺器撐開的程度無關。
子宮頸外翻并表現(xiàn)為前后唇肥大時,由于外觀上容易與早期宮頸癌相混淆,可以通過陰道及宮頸分泌物涂片,或宮頸活體組織檢查進行鑒別診斷。宮頸癌可查到癌細胞,宮頸外翻則無。
在治療方面,西醫(yī)認為,宮頸輕度外翻無感染者,可不予治療;對于并發(fā)感染較重者,應予控制感染,明確是霉菌感染、滴蟲感染,還是淋球菌感染來選擇抗感染藥。如果宮頸裂傷嚴重,則在感染得到控制后,再行宮頸修補。
子宮頸外翻在中醫(yī)婦科學中沒有明確記載,但在并發(fā)感染時可出現(xiàn)白帶異常等癥狀,因此可以歸屬到“帶下病”的范疇。
中醫(yī)學所謂之帶下病,是指帶下量多,或顏色、氣味、性質發(fā)生異常的一類疾病。在西醫(yī)學,帶下量多只是一個癥狀,可出現(xiàn)于女性生殖器官的炎癥或某些惡性疾病。古人將帶下分為白、黃、赤、青、黑五種顏色,并認為“帶下俱是濕癥”,是由于濕邪下注所引起。濕有寒濕、濕熱、濕毒的不同,發(fā)生的機理又有肝熱、脾虛、腎虛之別,臨床均需根據(jù)帶下色、質、氣味的不同,進行辨證治療。
依據(jù)子宮頸外翻的臨床表現(xiàn),結合中醫(yī)對帶下病的辨證,則主要以濕熱或濕毒為主,與肝、脾兩臟的功能失調有關。例如,帶下量多、色黃、質稠或清稀,或臭穢,舌質紅、苔黃,脈滑數(shù)等,便屬于濕熱之邪侵犯子宮之證,陰道窺器檢查時可查見子宮頸外口較寬,有接觸性出血。如果帶下量多,色黃綠如膿液,或混雜黏液血絲、臭穢難聞,或伴有陰癢痛,小便短赤等癥狀。陰道窺器檢查可見子宮頸裂傷,黏膜外翻,充血糜爛,或宮頸上下唇紅腫,接觸出血。指診檢查時,子宮頸外口較寬、觸痛等,則屬于濕毒之邪乘子宮頸裂傷而侵入的病證。另外,如果患者表現(xiàn)為帶下量多,似血非血,顏色淡紅,質稀無臭味的,稱為赤帶。同時伴有疲乏無力,氣短懶言,小腹空墜,舌質淡,少苔,脈細弱等癥狀者,雖也屬于濕熱侵犯子宮的病癥,但因損傷血絡,病程較久,從而氣血虧虛形成的證候。陰道窺器檢查時,可查見子宮頸外翻,從宮內口處向外流出淡紅色分泌物,宮頸表面光滑或糜爛。
在治療方面,要在辨別不同證候的前提下,分別立法、遣方。如,屬于濕熱證的黃帶,應用清熱利濕的治法,可選用止帶方加減。藥如:豬苓、茯苓、澤瀉、茵陳、苦參、丹皮、梔子、黃柏、赤芍、牛膝各15克。如果帶下有臭味的,再加敗醬草30克,蒲公英20克;伴有小腹痛者,再加川楝子9克,元胡索15克。
屬于濕毒證的膿性帶下,應采用清熱解毒、除濕止帶的治法,選用方藥可在上述止帶方的基礎上,再加五味消毒飲加減,藥如:金銀花、蒲公英、野菊花、紫地丁、土茯苓、椿根皮各20克。如伴有陰癢、陰痛者,再加白鮮皮、凈沒藥各15克;伴見尿痛、尿頻等癥,則加甘草梢、竹葉各9克,木通6克。
赤帶本來有虛、實之分,上面談及的見于宮頸外翻病的赤帶,則屬氣血虛之證。因此,在治療方面需要應用補血益氣之法,可選擇膠艾湯加減方。藥如:當歸、熟地、白芍、生黃芪各15克,太子參、陳阿膠(烊化)30克,艾葉、川芎各9克,炒升麻6克。
在內服藥的同時還可以配合針刺療法,取關元、帶脈、腎俞、照海等穴,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也可采用局部外用藥,如中藥陰道泡騰片(院制劑)每日1次,納入陰道深部,10次為1個療程。如此內外合治,往往能收到良好效果。
(哈孝賢)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