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從靜坐到事上磨

【1】

1510年,39歲的王陽明赴任江西廬陵知縣,路過辰州時教那里的學者靜坐。離開之后他寫信給那里的學者,指出靜坐法的不足之處。在信中陽明說靜坐本身不是目的,也不是要坐禪入定,只是針對常人心念走作,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干擾,而“欲以此補小學收放心一段功夫耳”。

理解陽明說的這一句話,必須懂得其中的兩個關(guān)鍵詞的意思,一個是“小學”,一個是“收放心”。

看到“小學”這兩個字,我們千萬不要望文生義,以為就是我們今天說的小學、初中這個意義上的小學。

“小學”一詞的來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三代時期,那個時候?qū)和M行啟蒙教育,先學六甲六書。六甲指兒童練字用的筆畫比較簡單的六組以“甲”字起頭的干支名稱;六書即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zhuǎn)注、假借這六種造字方法。

簡而言之,對于基本文字的學習就稱之為小學。與之相對應(yīng)的,“大學”在古漢語中,最初的含義是指貴族中15歲以上的子弟接受教育的場所,后來大學被引申為圣人之學,含義相當寬泛。

到了宋代,朱熹對小學和大學做了更明確的定義,他認為打掃衛(wèi)生、語言對話、交際禮儀、音樂、射箭、駕駛馬車、書寫、算術(shù)這些內(nèi)容,都可以歸類為小學。與小學相對應(yīng)的,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稱之為大學。

朱熹認為小學工夫?qū)W扎實了,就可以成為“圣賢坯璞”,換現(xiàn)在的話來說,小學工夫做到位了,才具備進入到圣賢之列的預(yù)備隊資格。

“小學”側(cè)重于機械的模仿,知道這件事應(yīng)該這樣做,然后依照去做就是了,比如我們現(xiàn)在小學中的孩子,從一筆一劃開始學習寫字,作為孩子,他哪里能理解學習寫字這個行為背后的重要意義呢?無非是在老師的嚴格要求下,也許還會懷有一些排斥心理的情況下,去亦步亦趨模仿老師的指導。

而大學,則是在小學的基礎(chǔ)上,不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朱熹說“學之大小,固有不同,然其為道則一而已。是以方其幼也,不習之小學,則無以收其放心,養(yǎng)其德性,而為大學之基本。及其長也,不進于大學,則無以察夫義理,措諸事業(yè),而收小學之功?!?/p>

大學中的格物致知,目的是獲得處理具體事務(wù)的經(jīng)驗技能,使得在修身、齊家、治國等實務(wù)操作的層面上,能夠做到剴切詳明,當然,大學的工夫是包含小學之功這個基礎(chǔ)的。

朱熹在他所在的那個時代,已經(jīng)看出問題了,許多人小學的工夫都沒有學到家,卻直接去學大學,自然是連個下手的地方都尋不到。朱熹開出的對治之方是主敬涵養(yǎng),而靜坐就是主敬涵養(yǎng)工夫的重要抓手。在這一點上,陽明對朱熹的觀點是有所繼承的。

【2】

再來說一下“收放心”,這三個字的原創(chuàng)權(quán)歸屬于孟子,孟子提出了“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的著名論斷。

在《孟子》一書中,孟子用山上的樹木來比喻人心,說山上的樹木本來很茂盛,但是因為臨近大都市,天天被人用斧子砍,牛羊又來吃,也就變得光禿禿的了。人看到這樣的情況,就會認為這里沒有茂盛的樹木,這其實是不對的。樹木的遭遇和人心遭遇是類似的,人本來具有良善之心,但是沒有加以后天的養(yǎng)護,整天孟浪揮霍,才看起來像消失了一樣。據(jù)此孟子最終得出的結(jié)論是:故茍得其養(yǎng),無物不長;茍失其養(yǎng),無物不消。

因此孟子提到的“求其放心”,就是把人丟失、放逸的那個本心給找回來。陽明認為靜坐就是找回人的這個本心的一個手段。

【3】

陽明以靜坐作為入學的切入點,但是其實他學說的重點卻并沒有落在靜坐上。

不過靜坐這個入手的修煉形式,還是給人留下了心學近于禪的攻訐口實。但是完整理解陽明的思想后,我們不得不說攻訐者是用一概而論的粗率誤讀了陽明心學的全體。

諸葛亮在聯(lián)吳抗曹時,曾經(jīng)在江東上演了一場舌戰(zhàn)群儒的好戲,他其中說過的一段話用在這里來說明陽明學以靜坐入手的合理性頗為恰當。

當時東吳的重要謀臣張昭反諷諸葛孔明,大意是說劉備沒有得到你諸葛亮之前,尚且能縱橫寰宇,割據(jù)城池,稱雄一方,但是得到你孔明先生之后,反而失地丟城,一敗再敗。

諸葛亮從容應(yīng)對,他用一個身染重病的人來做比喻,說就像一個人染上沉珂,必須先用糜粥給病人飲用,用性質(zhì)溫和的藥物來著手調(diào)理,等到病人的臟腑得到調(diào)和,身體脫離危險,然后再用肉食進補,用猛藥治病,這樣病才能去除。如果不等重病之人的身體得到調(diào)養(yǎng),上來就直接用猛藥,進肉食,采取這種方法想治好重病之人,只怕會欲益反損。

王陽明讓初學者采取靜坐的方法,就像治療重病之人先用溫和藥物和糜粥來調(diào)養(yǎng)一樣,體現(xiàn)的恰好是先生的循循善誘之高超教學藝術(shù)。

陽明的弟子就曾解釋說,剛進入陽明門下的人,因為他們的心長久被世俗所沾染,可以說積習極深。這個時候讓他們靜坐,讓他們的耳目和平日沾染的事物絕緣隔離,才有可能讓人認清自己的本性。

而陽明的得意弟子錢德洪說的更為公允恰當,他說“師門未嘗禁學者靜坐,亦未嘗立靜坐法以入人。”

靜坐這個方法只是陽明先生用來臨時栓一下驢子的樁子,后人以陽明心學中的靜坐來管窺心學之整體,進而認為心學流入出世的佛老之學,正迎合了禪宗中的話“一句合頭語,千古系驢橛”。靜坐這個樁子被陽明先生臨時停下來系一下驢子后,他會解下韁繩,繼續(xù)奔往下一程。

這下一程就是“事上磨”。

在靜坐的基礎(chǔ)上,或者說從小學走向大學,需要進一步的修煉,這個修煉的工夫就是事上磨。

陽明之后明代洪應(yīng)明編纂的《菜根譚》上有一句話精煉地概括了靜坐和事上磨這兩種不同階段的修學方法:

把握未定,宜絕跡塵囂,使此心不見可欲而不亂,以澄悟吾靜體;操持既堅,又當混跡風塵,使此心見可欲而亦不亂,以養(yǎng)吾圓機。

這句格言等于把小學和大學的工夫全部說完了。忙亂之中出錯是世人的通病,所以宋代的程顥程頤兩兄弟只要看到有人肯靜坐,就會贊嘆那個人”善學“,這是針對普通學者而言的。而對于那些自認為已經(jīng)靜坐有得的人,卻要建議他們走向喧嘩,走向花繁柳密,在動中去檢驗?zāi)愕倪@個得到底是真得還是假得。

【4】

所以,我們說陽明心學的工夫不會止步于靜坐,就像先生說的,靜坐只是補小學收放心的一段工夫。事實上,陽明留下的文字中提醒人們要注意靜坐產(chǎn)生弊病的可謂俯仰皆是,單獨為靜坐站臺,獨夸靜坐好的反而窮卷難尋。

比如一個叫劉君亮的人要去山中靜坐,陽明先生就告訴他“汝若以厭外物之心去求靜,是反養(yǎng)成一個驕惰之氣了,汝若不厭外物,復(fù)于靜處涵養(yǎng),卻好。”

陽明對于學者容易產(chǎn)生“喜靜厭動”的傾向尤其警惕。因為以儒學之正宗嫡傳而自居的陽明心學,承擔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社會責任本就是題中應(yīng)有之義。如果說靜坐這種形式最終導致的結(jié)果不是增強了應(yīng)付入世之實踐的內(nèi)心力量,反而把這個心養(yǎng)成了一朵溫室里培養(yǎng)的嬌弱花朵,這和儒學所倡導的自強不息的剛健精神就會背道而馳。而這絕對不是陽明的本意,這也是陽明先生不厭其煩澄清自己學說和佛、道兩家之區(qū)別的根本原因。

陽明不愿意做一個遺世而立的隱遁者,他要做一個內(nèi)圣外王的積極實踐者。

再比如,《傳習錄》上還記載一則,“問靜坐時亦覺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先生曰:是徒知靜養(yǎng)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臨事便要傾倒。人須在事上磨練,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p>

陽明寫給一個叫劉元道的人信中還說“于靜求之似為經(jīng)直,但易流于空寂而已”,他進而指出“專欲絕世故,屏思慮,偏于虛靜,則恐既已養(yǎng)成空寂之性,雖欲勿流于空寂不可得矣?!?/p>

劉元道想要達到“情順萬事而無情”的境界,采取的方法是到深山靜坐修煉。陽明對他追求的這種目標是贊同的,但是對于劉元道追求這種境界所采取的靜坐方法并不認同。如果靜中定的修養(yǎng)不能保證“動亦定”,那么這個所謂的“靜亦定”必定也是靠不住的。

亂極時立得住的修養(yǎng),才是真修養(yǎng)。

所以,陽明就必然要明確在真實、具體、復(fù)雜的實踐中鍛煉自己的心體,才是真正靠得住的。但是,靜坐也好,事上磨也好,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致得人的這個良知。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朱熹《四書》學與儒家工夫論(二)
郭美華:致良知與性善——陽明《傳習錄》對孟子道德哲學的深化
靜下心來,才能坐而悟道(王陽明:人生即修行節(jié)選)
【轉(zhuǎn)】陳聲柏:朱熹、王陽明格物致知思想之比較
朱熹王陽明格物致知思想之比較-兼論陽明學與朱子學的關(guān)系
張毅:“萬物靜觀皆自得” ——儒家心學與詩學片論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