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修者修習靜功時,靜久而動,或在睡眠剛覺時,陽炁生成,必沖動陽關,引起外腎勃舉,此乃無欲無念靜中生陽,為免陽炁散失,則當用回陽止漏之法追回體內(nèi),以培充后天形身,需注意的是,真正煉性精純的行者則不必用有為的方法,興陽勃舉時,不必管它,繼續(xù)入靜即可,外腎自然回縮。此法實非采藥,而是回陽,收回吾所煉之陽炁而已,不使陽炁化為有形而生欲念,更深一層之內(nèi)涵是:起到化欲之作用。對煉性不夠精純者而言,興陽時不管,則此陽炁沖動陽關,引發(fā)后天生理本能,進一步陽炁化為有象有形而生出后天欲念,使修煉所得付諸東流。在欲念未生時防患于未然,用回陽之法追回體內(nèi)。同時補充后天形體。
如果是有欲念時興陽或靜中興陽后來不及時追回即生欲念,則不必再用法追回,追回也必將漏失,甚至積存體內(nèi)作怪使人更難清靜。
回陽之法:
1.循中黃而收攝,興陽時,用微意自會陰穴提起,同時吸氣,提入下丹田略存一存,多行幾次,直到外腎完全回縮為止,接后入靜還虛。
2.另有一訣較為簡便且不易出偏,訣云:"一吸便提,息息歸臍,一提便咽,水火相見"。具體做法為:陽生之時,先是吸氣,至會陰穴,然后以微意提攝之,隨息歸入下丹田(即臍內(nèi));同時咽下津液一口,即為水火相見,水喻為腎陽;火煮喻為心意,水經(jīng)火煉,化為真炁,歸于自身,此法可連用數(shù)度,直至陽回為止,然后再入靜,以微意觀照丹田,大體大歇,守而不守,若有若無,不管其它。1和2法有相同之處,行至深處,實乃一法,悟之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