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八寶山,相信很多人都是久聞其名,這是建國初期在在明代護國寺的基礎上改建的一座公墓。用于安葬我國已故的領導人和烈士,文學家等。所以在新聞中時不時能聽到“八寶山公墓“的名字。
北大曾經在這樣一個等級規(guī)格非常高的公墓的山菊廳,為北大才女張培祥舉辦葬禮和追悼會,央視著名的主持人撒貝寧為張培祥致悼詞,這讓很多人有點好奇,張培祥是什么人,年僅24歲的她為何能受此禮遇?
張培祥和我同齡,如果她還在的話,今年也有42歲了,但是她的年華卻定格在24歲。1979年張培祥出生在湖南省的一個非常偏遠的小山村里,她的家庭十分貧困,幾乎沒有什么固定的生活來源,父親張元賢常年多病,而母親在年幼的時候患上了小兒麻痹癥,一只手幾乎癱瘓。
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張培祥自小就非常懂事,經常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洗衣做飯,照看弟弟,照顧父母,張培祥從不埋怨,默默承受著生活的壓力。他們家雖然生活貧困,但是一家人在一起卻也是苦中有樂。
因為家庭實在是太貧困了,所以張培祥在10歲那年一度輟學,好在姑父姑母發(fā)現(xiàn)她是個學習的好料子,就這樣放棄學業(yè)實在可惜,姑姑把小培祥帶到自己所在的泗汾雙塘小學讀書。
事實證明,張培祥學習確實很有天分,在初中的升學考試中,她以全校第一名的優(yōu)異成績考進了醴陵一中??墒巧细咧械馁M用比小學和初中要貴多了,姑姑有點力不從心了,眼看張培祥又要面臨輟學,這一次學校對她伸出了援手,資助她完成高中學業(yè),她也沒讓學校和老師失望,成績在班上乃至全校都是名列前茅。
1997年,張培祥18歲,參加了那一年的高考,在考試成績出來的時候,大家都被這個出身寒門的學子震驚了,她以全縣第一的分數成功錄取北京大學法學專業(yè)。小山村里分出了金鳳凰,直到今天,村里老人說起她的時候都感嘆到:這就是文曲星下凡了”。來到北大這樣的高等學府,高手如云,但是張培祥還是憑著自己的刻苦努力成績一直保持在前列,并且多次獲得北大的獎學金。
張培祥不僅學習刻苦努力,專業(yè)知識學得扎實,她還酷愛寫作,根據自己的經歷創(chuàng)作的《賣米》紀實文學催人淚下,獲得了北大校園原創(chuàng)大賽一等獎,被譽為“可入選小學語文課本”的佳作。
她創(chuàng)作的的劇作《大話紅樓》風靡全國高校bbs紅版,《飛花讀紅筆記》、《紅樓十日談》等或長或短的文集被廣為流傳,深受全國網友喜愛。
從北大畢業(yè)以后,張培祥憑借著自己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的名氣,被湖南衛(wèi)視的《新青年》專欄聘請為策劃。張培祥開始協(xié)助湖南衛(wèi)視策劃了前三期的節(jié)目,并且還自己擔當主持人,這個節(jié)目一經播出,就受到了極大的歡迎。按照這樣的發(fā)展,張培祥在研究生畢業(yè)后必定是前途無量。
但是命運卻跟這個這個女孩開了個玩笑,就在事業(yè)如日中天的時候,她被診斷出得了白血病。雖然經過積極的治療,最終還是沒能戰(zhàn)勝病魔,張培祥在2003年8月27日晚9時去世,年僅24歲,花一樣的年紀,就這樣離開了,不帶走一片云彩。
天妒英才,雖然張培祥已經離我們而去,但是她那種身處逆境仍然奮發(fā)圖強的精神,她留下的或催人淚下,或讓人警醒,或引人深思的文章還在。“飛花”(張培祥的網名叫飛花)是一朵永不凋謝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