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下起祥云,到此者應帶幾分仙氣;
眼前無俗障,坐定后宜生一點禪心。
李漁題大漢陽峰,在廬山東南部,是廬山最高峰。峰頂為漢陽臺,據說清風明月之夜,可觀漢陽燈火,故名。附近有小漢陽峰
故從此處尋蹤跡;
更有何人告太平。
御碑亭,當年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zhàn)于鄱陽湖,遇一和尚,名周顛,口唱“太平歌”,預言朱做皇帝,定太平。朱問他住在哪里,答稱廬山竹林寺僧。朱稱帝后,派入到廬山尋找,人傳已乘白鹿升天。朱遂撰《周顛仙人傳》,翻刻成碑,立于廬山錦秀峰上,并構亭以覆之,名御碑亭,又名白鹿升天臺
仙蹤渺黃鶴;
人事憶白蓮。
仙人洞。聯嵌“仙人”二字。白蓮:東晉慧遠和尚曾同他人一起在廬山結社,名白蓮社
身在廬匡,不見廬山真面目;
足臨勝境,方知勝地豁心胸。
牯嶺清風閣。廬匡:即匡廬,廬山的別稱
花開山寺;
詠留詩人。
花徑。本聯記敘白居易游廬山之事,白游廬山時,正值寺中桃花盛開,他就在花徑這個地方詠成《大林寺桃花》詩
能容湖水心胸闊;
得見廬山面目真。
望鄱亭,在廬山含鄱口,為一方形樓臺,是觀鄱陽湖日出處
合巨細流,跡作飛瀧,穿硤破層云,恍似銀河天上落;
歷千萬劫,猶存真面,延秋登杰閣,好似碧巘月中看。
陳方鏞題雙劍峰瀑布。瀧:奔湍;硤:石峽;延:邀請;杰閣:高聳的樓閣;碧巘:碧綠的山峰
泉石可人,煙霞友我;
青山傍屋,綠樹盈門。
白鹿洞書院,在廬山五老峰下山谷中,為宋代“四大書院”之一
蓮開千葉,蔭被四鄰;
法接西乾,教敷中土。
東林寺。千葉:花之瓣重疊者曰千葉,此指凈土宗分派眾多,使凈土法門在各地廣為傳布;西乾:西天
峰從何處飛來?歷歷漢陽,正是斷魂迷楚雨;
我欲乘風歸去,茫茫禹跡,可能留命待桑田。
大漢陽峰。禹跡:相傳大禹治水時曾在漢陽峰察看地形,漢陽峰有一形同靠椅的懸崖,名禹王崖
四壁云巖九江棹;
一亭煙雨萬壑松。
御碑亭。棹:搖船的用具,指船
白云千年骨;
青山萬古情。
周顛墓
與主人對坐看云,舉片片心期,共盟白石;
待他日重來攜杖,愿株株手植,都化蒼龍。
魏紫侯題牯嶺愛松亭。心期:彼此期望
五老峰高,秀插云霄如玉筆;
三姑石大,響傳風雨若金鏞。
五老峰三姑石。聯嵌“五老峰”、“三姑石”
花雨欲隨巖翠落;
松風遙傍洞云寒。
于謙題香爐峰,為“廬山秀峰”之一,在廬山南麓
天上有池能作雨;
人間無地不逢年。
舒夢蘭題大天池,在廬山天池山,御碑亭西。年:豐收之年
橋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語;
蓮開僧舍,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唐英題虎溪三笑亭,在廬山東林寺前。相傳東晉高僧慧遠住在廬山東林寺,送客不逾寺前虎溪橋,一日與詩人陶淵明、道士陸修靜共話,不覺逾之,三人大笑而別,后于此處建三笑亭。三教:佛、儒、道教;一葉一如來:每一派中都有佛的真諦,葉指宗派的“派”,如來泛指佛理
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該留一二奇峰,棲吾道友;
世間好話佛說盡,誰識得五千妙論,出我仙師。
李漁題簡寂觀,廬山道觀,今不存。據說釋道兩家在廬山長期爭斗,道觀幾全被富僧占去,信奉道教的李漁憤書一聯掛在簡寂觀老君殿上,才保全了此一道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