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之后,才明白的四個道理
房子原本是一項冰冷的不動產(chǎn),可是人們面對它,似乎就有某種與生俱來的執(zhí)念。
人們常常把它與“家”“歸屬”“根”等這類美好的詞匯聯(lián)系在一起,視它為安全感和歸屬感;
更有甚者,把它當作奮斗成功的象征,財富自由的前提,老有所依的保障,一項回報率不斷飆升的投資。
所以,面對高額的房價,很多人還是會奮不顧身的四處借錢、傾盡幾輩人的全部資產(chǎn)、背上幾十年房貸壓力,迫不及待地走上按揭買房、房奴之路。
房子對于自己而言,是一處內(nèi)心棲息的場所。
在一家企業(yè)工作了五年之后,因為手上也存了一筆錢,便想著為自己做點什么,于是給自己買了個小房子。
以下是買房之后,才明白的四個道理。
真正的安全感
來源于自我成長
之前在網(wǎng)上看到過一個段子,是這么說的:
中國成年人的生活都是填空題,互相打招呼也是填空題。
我,今年____歲,在____上班,任____職位,有____套房子,有____部車子,有____個孩子。
只要其中任何一個數(shù)字填不出,或者數(shù)字難看,都可能會被其他人當作“Loser”(失敗者)。
相反,如果這幾個數(shù)字填的漂亮,他都會被眾人當作是人生贏家。
先不論是不是人生贏家,光是買完房子之后,自己的安全感就多了非常多。
之前,每隔一段時間就想著換一次住處,在廣州短短的幾年時間,就已經(jīng)搬了12次家,住得最長的地方也只有一年左右的時間。
現(xiàn)在回想一下,才發(fā)現(xiàn)是內(nèi)心的不安定感所致,覺得哪里都不是家才會這樣。
可是,當自己真正的擁有了屬于自己的房子后,時間久了才發(fā)現(xiàn),房子的確能讓人不再顛沛流離,給人安全感,但是憑著那一顆不甘落后的心,在自己內(nèi)心修筑起的城池,才是自己生命中最大的光和底氣。
因為擁有著那顆不甘的心,才讓幾年前,初入職場的自己不怕苦,不怕累,不去混日子,主動成長,力助自己的工資日益水漲船高,從而給自己買房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打下了一定量的物質(zhì)基礎。
因為擁著那顆不甘落后的心,才讓買完房子之后的自己更加的努力,心態(tài)良好,相信事在人為。
日本著名企業(yè)家稻盛和夫的著作《干法》中,將人分為三種類型:
1、不燃型:點火也燒不起來的人;
2、可燃型:點火就著的人;
3、自燃型:沒人點自己就能熊熊燃燒的人。
越發(fā)的覺得,只有自己點燃自己,主動進步,才能面對房貸的壓榨,不恐慌。
L先生說:“絕大部分選擇,都需要點滿前置條件才會出現(xiàn)?!?/p>
也就是說,我們想要有更多的選擇的時候,就得點滿更多的前置條件。
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多成長,利用自己的時間和資源,主動自燃,讓自己的成長最大化,來全力打造出屬于自己內(nèi)心的那座安定之所。
房貸
能治愈一切矯情
想當年,我曾把倡導女性自由,憑已之力買了一個馬家莊的馬蘇視為偶像,每次讀著她的故事,像是在讀一個充滿希望的未來。
便效仿了她的努力,發(fā)誓一定要擁有屬于自己的一小塊土地,而今我也效仿了她的債務,每天早上醒來的那一刻,就有幾百大洋的債務在等著我。
關于錢,王爾德曾說過一句我很喜歡的話:
在我年輕的時候,曾以為金錢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東西?,F(xiàn)在我老了,才知道的確如此。
為了早點還清找親朋好友借的錢,為了月供房貸,真的恨不得一天能有48個小時供自己去賺錢,才發(fā)現(xiàn):房貸治愈了自己的一切矯情。
我現(xiàn)在滿腦子都是錢和如何去賺到更多的錢,于是便想起了吳曉波。
早在1998年,吳曉波說:
我給自己下了一個命令,從今年開始,我要每年寫一本書,每年買一套房。這個計劃,堅持了很多年。
就這樣,吳曉波以非常驚人的毅力和魄力,每年寫一本書,拿來的稿費,每年買一套房。
如今,吳曉波是中國稿酬最高的作家之一,在杭州市中心的西湖辦公,號稱“一個億也買不動”的獨立經(jīng)濟作家。
有人說,在有限的時間(20年),把有限的精力和財富,持續(xù)而反復地投入到某一領域(房地產(chǎn)),長期堅持(20年),最終財富的雪球越滾越大,實現(xiàn)財務自由。這是經(jīng)濟學中典型的復利思維。
所謂復利思維,經(jīng)濟學家用一個式子表達:(1+r)? 。
r代表你正在做的事,n代表時間。
只要r為正,即你在做正確的事,時間就會為你帶來奇跡。
其本質(zhì)就是:做事情A,會導致結果B;而結果B,又會反過來加強A,不斷循環(huán)。
如同滾雪球,雪球粘上的雪越來越多,變得越來越大,而越來越大的雪球又能夠粘上越來越多的雪,如此不斷重復,雪球會大到不可想象。
雖然吳曉波的成功無法復制,不過他身上所體現(xiàn)出來的復利思維卻讓人更加的珍惜自己的時間和注意力。
而今,為了讓時間產(chǎn)生更多的復利效應,我再也沒有時間去賭氣那個誰誰誰為什么說了那樣的話,更沒有時間去考慮要什么時候才能披上婚紗。
我把一定的情感和理智放在感情上,拿出剩下的那些時間去思考,要如何努力,才能去積累我想要的財富,助力自己早日還清房貸。
愛玲姐說:“你要說我嫁不出去,我根本無所謂,你要跟我說我是發(fā)不了財?shù)模夷艹畹脦姿匏恢?。?/p>
看完這段文字,笑完之后盡是苦楚,這就是我買完房子之后的真實感受。
沒事還是得存點錢
網(wǎng)上曾經(jīng)有一篇題為《月薪3萬,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的文章,引發(fā)了不少父母對孩子教育投入的焦慮。
很多孩子的父母透露,賺錢的途徑未必增加,反而需要花錢的地方卻越來越多。
除了要支付孩子日益高昂的教育費用,還要攢好贍養(yǎng)父母的錢,除此之外,還得存點錢以備不時之需,用來應對各種緊急情況及黑天鵝事件。
身邊的朋友說,買房之后,她自己更窮了,之前在生活開支,孝敬父母,陪伴孩子這些事情之上就得處處花錢,而今還得每個月支付起一筆房貸,導致每個月下來,口袋里的錢所剩無幾。
剛開始的時候,對于這些,并不能感同身受。
但是當自己買了房子之后,每個月被房貸所壓榨,也越能體諒到那些同時被房貸纏身,上有老,下有小,背負著“教育、醫(yī)療、住房”3座大山的中國家庭生活的不易,和面對黑天鵝事件的恐慌。
也越來越明白,除了房貸,增強自己的賺錢能力,手上留著一定量的錢對于當下的生活到底有多重要。
導致年初計劃好的旅游計劃不得不取消,之前有事沒事的與同事朋友一起下館子吃飯的生活方式也在買下一套房子之后,變成虛無。
那些天馬行空的生活方式和活法也在自己買了房子之后,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抑制。
之前,面對自己的興趣愛好,只是開心就好,而今,想得更多的就是能不能把這些興趣愛好變成自己的專長,來充實自己的資金庫。
面對職場,也在加大自己的規(guī)劃力度,不會憑一時的意氣用事,辭職走人。
買了房子之后,也才發(fā)現(xiàn),自己的存款,與自己后續(xù)的抵抗風險能力成正比。
當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會先來,在珍惜當下的同時,還需要給未來存上一筆資金。
因為我害怕萬一后續(xù)的生活中出現(xiàn)意外,急需要資金救急之時,自己卻因為存款為0,只能到處奔借款,萬一沒有借到,錯失最好的處理良機。
積極的心態(tài)
才是一個人最好的本錢
一位北京還沒有買房的網(wǎng)友說:“突然不想看朋友圈了,因為覺得好沉重?!?/p>
可能因為身在北京吧,每天睡前好不容易忙完一天累得像狗一樣躺在床上玩兒會兒手機,結果發(fā)現(xiàn)霸屏的內(nèi)容除了房子就是房子,要不就是北京已經(jīng)不再是那個北京。
你要知道夜晚本來就是人類脆弱和敏感的時候,累了一天再看到這些東西的時候我真覺得生無可戀。
朋友蘭兒說:“房貸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使我喪失了更多的生活自主權?!?/p>
目前的成年人的世界,除了房子就是車子,要么就是孩子,成年人的時間和精力大部分都被用于疲于應付生活日常的瑣碎。
這些年,也見到過不少因為被房貸纏身的年輕人被生活榨干的場景,也看到過很多的人,因為應世心態(tài)的差異,所給自己的生活狀態(tài)的不同。
自己買了房子后,也更加的明白好心態(tài)的重要性。
正如王陽明所言:“常常保持快活愉悅的心態(tài),就是功夫。”
據(jù)《傳習錄》記載,有一個人眼睛有病,整天擔憂,王陽明對他說:“你這是看重眼睛而輕視本心?!?nbsp;
弟子陳九川臥病在床,王陽明問他:“生病這件事,正確面對它很難,你感覺怎么樣?”
王陽明言:“??旎睿闶枪Ψ?/strong>。”
心態(tài)就是人的精神狀態(tài),心態(tài)好,自然熱情飽滿,充滿活力,吃嘛嘛香,身體倍棒,好運自然會來。
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其本質(zhì)還是看一個人如何面對自己的不良情緒以及生活中的負面影響,這的確要經(jīng)過歲月的歷練,需要一定的定力和修為。
當被別人家的孩子碾壓時,懂得為自己默默蓄力,當不再愛面子,懂得愛護自己的健康,沒錢多存點錢,當被生活的瑣碎弄得心煩意亂,懂得保持好心態(tài)之時,我知道自己,一直憑著自身的努力走在一個上坡路上。
這些年,不急功近利去求,不機關算盡去爭,而是選擇了腳踏實地一寸寸去掙出自己想要的生活。
愿你能在沒房的日子,懂得為自己積累資本,在有房的日子里,懷抱著對生活的遠見和對生活熱愛,多點主動,去避免自己掉進各種各樣的坑,活出自己生命的亮色。
作者簡介:然然菇?jīng)觯粫灱s作者,左手舉干貨,以結構思考為基,關注于職場和個人成長,右手托情懷,善于從生活的細節(jié)中,發(fā)現(xiàn)真善美,去領悟生活的真諦,微博@靜然姑娘,簡書@然天使。本文首發(fā)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ID:FranklinReadingClub),百萬新中產(chǎn)生活認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