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階段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基本的口語表達能力、理解力,形成初步的語文閱讀、寫作能力,即聽說讀寫方面的能力。而后者則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和重點,也無疑是衡量教師語文教學質量和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重要標準。在保證學生達到語文課內基本知識與基礎技能(認字、寫字、組詞)目標要求的情況下,如何引導學生自覺地進行大量的課內外閱讀,養(yǎng)成其濃厚的閱讀習慣,以幫助他們發(fā)展理解能力、語文感知能力和思維能力,為其寫作能力的形成打下扎實的基礎?下面僅就家長如何指導孩子建立良好的語文閱讀習慣,形成濃厚的閱讀興趣和初步的閱讀能力,簡單地談個人的幾點體會,供各位家長參考。
第一,選擇好閱讀材料很重要。一般說來,低年級的學生對童話故事、寓言類圖書都比較有興趣,這類作品往往具有人物角色形象生動、故事情節(jié)簡明易懂的特點,而且圖文并茂,是理想的入門讀物。用這些作為入門材料一般會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另外,最好是大字帶拼音的圖書,不容易造成孩子的閱讀疲勞。事實上,有不少為學前兒童提供的親子讀物,也適合作為孩子獨立閱讀的對象。以后可以將文藝作品比如續(xù)寫人物、親情的散文介紹給孩子閱讀。經驗表明,選取故事性強或者為孩子所相對熟悉的內容,有利于激發(fā)他們的閱讀興趣。
第二,采用朗讀的方法可以幫助孩子維持較長時間的注意力,這對自制能力較差的低年級學生十分管用。朗讀要求調動多種感官,做到眼看、口讀和耳聽,這樣會利于保持兒童的注意力,進行思維和理解內容,并獲得有效的識記(朗讀有一大優(yōu)點,就是朗讀者對自己不認識的字詞會減慢速度,加以特別注意。)
第三,每天安排一個相對固定的時間段,讓孩子堅持閱讀。比如將晚上睡覺前的15分鐘到半個小時做為閱讀時間,以孩子閱讀為主,有時也可采用親子交替朗讀,或者父母讀書孩子聽的方式。適當或者必要的時候,可以給與孩子一定的獎勵(比如在兒童讀完一篇文章后及時地給與表揚,或者在書上貼上小粘貼,累積若干張粘貼可兌換某個小禮物等),以強化孩子的閱讀行為,促成其良好閱讀習慣的建立。
第四,通過一段時間的閱讀,孩子往往會有所收獲,而這種能夠感到閱讀有成績的自我效能意識,反過來激發(fā)起他進一步閱讀的動機。
最后,在孩子初步掌握了朗讀技能的時候,引導其進行默讀。默讀在閱讀速度、理解內容上比朗讀更具優(yōu)勢。默讀技能是在兒童初步掌握了朗讀技能的基礎上,通過訓練而發(fā)展的。小學生的默讀技能的形成一般要經過小聲的“默讀”階段和無聲階段即真正的默讀階段。只有當學生無須將自己的意識指向閱讀文字,而直接指向與領會讀物的內容和相應的語言表現方式時,才算是學會了默讀。理解是默讀的關鍵。為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可采用提問、要求用自己的語言復述故事、續(xù)(改)編情節(jié)、自我提問等方法和策略加以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