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小A情場失意,找我訴苦,我每次都非常的痛苦,女人的心思太難猜了,我已經投降。
小A:“他對我挺好的,我們每個紀念日他都記得,還會給我準備驚喜?!?/p>
我(內心戲):這么說是要和好的節(jié)奏了?
小A:“可是這一次他太過分了,居然忘記了我們相識100天紀念日,太可惡了?!?/p>
我(內心戲):這對小A來說是不能原諒的問題,至少生氣7天??
小A:“我本來很生氣的,但是他又特地給我買了包,你看看就這個,我很喜歡的款式?!?br>
我(內心戲):這是包治百病了???
小A:“但是他太過分了,給我選這個顏色,好土 ,買包也不問我喜歡什么顏色的,真是直男?!?/p>
我已瘋。
我們在聽別人說話的時候,是習慣逐句理解,然后猜測對方想要說什么,這是大腦的思維習慣,當說話人表達與大腦習慣相反的時候就會讓大腦覺得特別不舒服。
一、大腦的思維習慣
1.大腦不喜歡猜來猜去
最好把你的結論和主題先講出來,然后它在理解你所講的論據和其他信息的時候就能夠更好的接受。
比如你向領導匯報工作,最好就把工作結果先匯報了,不要講了一大堆,領導也沒有聽出來工作結果是好是壞,并且根據你的匯報領導還要猜測結果的好壞,這個就是為什么和某些人溝通會覺得特別累的原因。
2.大腦喜歡分類好的東西
外出就餐的時候我們會發(fā)現菜單都是分類好的,比如肉類、蔬菜類、甜品、酒水等,這樣就非常方便我們點菜,如果是遇到一個外行的老板,不分類全部放一張紙上面,相信我們點菜會花費更多的時間。
我們去書店的時候也能發(fā)現這個小心機哦,圖書會按照暢銷、歷史、文學、烹飪等等分類,方便我們快速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書本。
3.大腦偏愛數字3,短時記憶不了太多的信息
1956 年,著名的認知心理學家 George Miller 發(fā)表了該領域引用最廣的論文之一,“神奇的數字7±2 ”。Miller 對短時記憶能力進行了定量研究。他在論文中提到,盡管大腦可以存儲這一生學到的知識,他發(fā)現人的短時記憶的儲存能力平均在7±2個信息塊左右。
自從 Miller 發(fā)表了這篇論文之后,神經科學家和心理學家一直在研究工作記憶的限制。他們發(fā)現工作記憶的能力非常有限。比起 Miller 提到的 7 個信息塊的限制,他們發(fā)現實際限制可能更接近于 4-5 個信息板塊。
因為短時記憶不了太多的信息,那么咱們就盡量控制在3以內是對大腦更友好的方式。比如我們給大家講事情的時候,最好不要超過3點,超過就可能引起記憶混亂。
4.大腦喜歡有規(guī)律的信息
一連串沒有規(guī)律的數字我們很難記憶,但是如果按大小排序,我們就能夠輕松記憶下來;一篇亂碼我們記憶很有難度,但是一首詩歌我們卻是能夠快速記憶的,這都是大腦喜歡有規(guī)律的信息的原因。
二、結構化表達
什么是結構化表達?簡單說就是符合大腦習慣的表達方式。
主題先行
信息歸類分組
邏輯遞進
邏輯遞進又是什么呢?
當我們表達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的時候,我們表達的框架可以參考下圖:
首先表達我們的主題
第二層表達我們的內容1、2、3 ,內容往上是可以推導出主題,也就是主題是由內容123可以證明出來的
第三層是各個論據相關的信息、例子,他們可以推導出對應的內容的
主題到內容到信息是一個邏輯關系
內容1和內容2、3 他們也不是隨意排列,而是按照一定的規(guī)律去排列,比如重要程度或者時間順序等
比如跟老板匯報一個共享售貨機的項目考察情況:
老板經過1個多月的考察,我建議咱們先不考慮共享售貨機的項目(主題先行)
內容1:前兩周跟各個廠家接觸,廠家給與的合作條件不太適合我們
內容2:3、4周跟中介及軟件商接觸,他們給與的合作條件太苛刻
內容3:后面一個月,結合我們公司的情況,和了解其他合作商家的情況,覺得坑還是太多(按時間順序來橫向遞進)
信息1:廠家價格太高,超過我們的預算
信息2:后續(xù)的售后服務范圍過小
信息3:廠家大多不在本地,運費較高(橫向遞進是按重要程度來排序,縱向是按邏輯排列)
。。。
相信這樣的闡述,讓老板能夠更好的理解你所表達的內容,心里暗暗給你加分哦
了解這些只是第一步,在生活中用起來才有意義,關注我讓我們一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