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5年授銜儀式上,有57名將領被授予開國上將的軍銜,其中就有韓先楚和劉震,雖然韓先楚和劉震的資歷比較淺,但是他們的功勛卻是非常高的,這也是為何會被授予上將的原因。
而韓先楚和劉震資歷較淺的原因就是當時在紅軍時期,兩人不過是營級的將領,又被稱為紅25軍的雙子星。
當時在授銜儀式上和韓先楚以及劉震一同被授予上將的許世友,陳再道等將領,在當時都是軍長級別的人物,而韓先楚和劉震又是怎樣被火箭式提拔起來的呢?
劉震和韓先楚二人都是湖北人,算的上是老鄉(xiāng),并且都是從紅二十五軍中走出來的,兩人在戰(zhàn)爭時期可是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這個上將軍銜也是兩人軍功的見證和對二人的肯定。
兩人在紅軍時期就已經初露鋒芒,并在隴東地區(qū)的一次板橋戰(zhàn)役中,兩人救下了徐海東的性命,有不少人因為這一戰(zhàn),命運改寫。
當時是1935年,紅25軍剛進入甘肅慶陽地區(qū),此時已經離陜北地區(qū)不遠了,紅25軍此時面臨著內憂外患的形勢。
因為此時紅25軍的內部核心領導人吳煥先政委在涇川不幸犧牲,而軍長程子華則身受重傷,不能再繼續(xù)作戰(zhàn)指揮。
同時外部還有胡宗南和馬步芳的部隊在西面進行圍追堵截,尤其是馬家軍的騎兵對我軍有著重大的威脅,無論我軍往哪走,都可能身陷囹圄。
當時條件艱苦,紅25軍也沒有電臺,沒有辦法聽從上級下達的指示,一切行動全靠他們自己進行判斷和決策,所以這也讓紅25軍無法得知敵人的動向,也無法確定下一步的行軍路線。
只能靠隱約打聽得來的小道消息進行分辨,他們聽說一、四方面軍準備在川西地區(qū)進行會師,所以兩軍一定會北上,于是就主動放棄了鄂豫根據地,進入隴南地區(qū)攻打縣城。
他們想以此吸引封鎖在甘川地區(qū)的馬家軍,這樣就可以為紅一和紅四方面軍減輕北上的壓力。
但紅一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并沒有北上的動作,于是25軍就果斷的越過西蘭公路,并翻越六盤山向隴東、陜北地區(qū)繼續(xù)前進。
在9月3日到達慶陽合水縣的板橋鎮(zhèn),打算在這里進行一番休整后,再繼續(xù)趕路,然而在此前的庾家河戰(zhàn)斗中,程子華和徐海東兩人均身受重傷。
程子華被子彈打穿雙手,失血過多,已經昏迷了數(shù)月的時間,徐海東則是被子彈打中面部,從左臉直接穿過右耳,經過及時的救治,幸好存活了下來,堪稱一大奇跡。
紅25軍的三大“巨頭”已經有兩位身受重傷,好在吳煥先扛起了大旗,以過人的本領帶領25軍渡過難關.
在吳煥先犧牲后,程子華則推薦徐海東擔任軍長,因為徐海東此時的傷勢恢復的快一些。
在紅25軍中還有一名參謀長戴季英,戴季英在曾是黃麻起義中的一名領導人,后來在鄂豫根據地和紅四方面軍中都有著極高的威望。
但是戴季英在當時整頓肅清的過程中,存在“逼供信”,這導致軍中不少人對他頗有微詞,而戴季英與25軍中一些班中的成員有些矛盾。
當時在庾家河戰(zhàn)斗中,戴季英作戰(zhàn)不利,被徐海東和程子華進行了一番訓誡,但戴季英并沒有反思自己的錯誤,反而對徐海東和程子華懷恨在心,這為25軍今后的行動埋下了隱患。
徐海東命令凌晨出發(fā),戴季英卻堅持早上出發(fā),于是徐海東就率先帶著223團先走了,等到天亮之后,戴季英非但沒有立即動身,反而將225團召集起來,進行了長達兩個小時的訓話。
此時馬家軍已經殺了過來,就在離板橋鎮(zhèn)不遠外的地方,外面進行警戒的225團2營率先被馬家軍的騎兵沖散。
當時程子華還在擔架上無法動彈,只能命令戴季英先帶領一眾人撤離,留下團長方炳仁帶著二營和三營阻擊敵人,由于二營、三營中的新兵比較多,再加之戰(zhàn)斗經驗不足,這讓敵軍一路勢如破竹,我軍不敵,最終慘死馬家軍軍刀下,方炳仁也在混戰(zhàn)中犧牲。
率先撤離的徐海東聽到身后隱約傳來的槍聲,便暗道不好,后邊的部隊有危險,于是親自帶著一個重機槍連隊往回趕,進行支援。
三挺機槍猛烈的向敵人開火,這讓馬家軍一時間無力招架,攻勢不再似之前那般勇猛,但機槍很快就將子彈打光了,原本打退的馬家軍見此時機,立馬蜂擁而上,想將我軍一舉殲滅。
幸好在此危急關頭,馬夫帶著馬匹趕來,徐海東策馬而逃,敵人在后面窮追不舍,這時候時任225團一營營長、教導員的韓先楚和劉震帶兵殺了過來,用槍將騎兵都打倒了,將徐海東從危急關頭救了出來。
如果不是韓先楚和劉震兩人及時趕到,很難保證當時負傷的徐海東能夠逃脫敵人的魔爪,而徐海東作為紅25軍的中心領導人,如果在當時犧牲了,紅25軍也可能將會陷入更加被動的局勢,也很難完成長征。
連帶效應,紅25軍就無法到達陜北,這對于后面紅軍在陜北地區(qū)的力量將會大大的削弱以及今后紅軍到達陜北后是否立足當下,都是一個未知。
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韓先楚和劉震二人在此時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劉震和韓先楚火速上升的時期就是在解放戰(zhàn)爭中,當時一個是東北野戰(zhàn)軍二縱的司令,另一個則是三縱的司令。
韓先楚作為三縱司令,帶領部隊征戰(zhàn)東北戰(zhàn)場,一度被稱為旋風部隊,而劉震所帶領的二縱則是由新四軍改編的,這是黃克誠將軍在抗戰(zhàn)時期帶出來的部隊,也是一支勁旅。
二縱和三縱在東北野戰(zhàn)軍12個縱隊中的實力,完全就是主力部隊,也是林總相當看好的縱隊。
先后在錦州戰(zhàn)役、遼西會戰(zhàn)等戰(zhàn)斗中,都發(fā)揮出巨大的作用,為解放東北奠定了基礎,加快了解放全中國的腳步,也立下了汗馬功勞。
當時在軍隊改編的時候,二縱被改編為第39軍,劉震繼續(xù)任39軍軍長,而三縱則被改編為40軍,韓先楚同樣繼續(xù)擔任40軍軍長。
作為四野的先鋒軍,在解放戰(zhàn)爭中一路披荊斬棘,消滅了不少敵對勢力,同時也為加快了革命戰(zhàn)爭的腳步。
劉震將軍帶領39軍從東三省一直打到廣西的鎮(zhèn)南關,而韓先楚則帶領40軍南下打到海南,解放了海南島,也是我軍史上第一次渡海作戰(zhàn)。
紅25軍的雙子星在歷經戰(zhàn)火的洗禮,飛速的成長起來,他們的晉升都是通過自身的努力,帶領解放軍戰(zhàn)士打下了一片天地。
在解放戰(zhàn)爭勝利后,韓先楚和劉震又都參與到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韓先楚將軍則主要負責陸戰(zhàn),而劉震將軍則負責空戰(zhàn),兩人在朝鮮戰(zhàn)場上再立功勛。
從紅25軍走出來的雙子星,通過自身的本領一升再升,他們在1955年被授予開國上將,這既是對他們戰(zhàn)功的肯定,也是對他們的褒獎。
正所謂是金子在哪都會發(fā)光,韓先楚和劉震將軍完全是憑借著自己多年來征戰(zhàn)沙場的經驗,闖出了一番天地,成為赫赫有名的大將軍。
他們的勛章都是歷經九死一生換來的,這樣的革命英雄值得我們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