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亞草原從大興安嶺一直延伸到黑海之濱。這里緯度相對較高,自然降水少,不適于發(fā)展種 植農(nóng)業(yè)。雖有山嶺,但不足以成為游牧民往來遷移的障礙。游牧民順應環(huán)境,兼以狩獵、畜牧和采集,把捕獲的野生食草動物馴化成家畜,逐水草而居,依四時轉移草場。飼養(yǎng)的牲畜以牛、羊、馬、駝為主。
轉場的牧民
如同漢族與蒙古高原游牧民之間的相互依存與對抗一樣,歐亞草原的游牧民與相鄰的沙漠綠 洲居民之間也有著天然的依存與對立關系。綠洲定居民族御冬需要毛皮和毛織品,飲食需要牛羊肉乳,軍旅需要戰(zhàn)馬;而游牧民為穩(wěn)定生計需要糧食、紡織品和其他手工業(yè)產(chǎn)品。綠洲居民和游牧民常常把取得的對方的貨物通過自己的運銷渠道交換給其他民族,他們都是東西方物質文化交流的中間人。
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傳統(tǒng)上一直以牲畜、皮毛與中原人民交換農(nóng) 產(chǎn)品和手工業(yè)品,其上層貴族對中原的奢侈品需求也很迫切。從戰(zhàn)國 B寸期以來,匈奴人就重視與中原人民互通關市。即使在中原政權與匈奴失和、雙方處于戰(zhàn)爭的情況下,匈奴人仍然愿意互通關市。
蒙古學者在對漠北的匈奴墓葬的發(fā)掘中,出土了大量中原器物, 有鐵器、銅器、陶器、木器、漆器、石器、工具、馬具、黃金、服飾 及絲織品等,既包括日常生活用器,也包括生產(chǎn)用具,說明漢朝與匈 奴的物質交換數(shù)量很大,極為頻繁。匈奴人自己也有鑄造銅器的能力,但需要從中原輸入雜銅和礦石。
秦漢時代在西域歷史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游牧人是月氏,又稱為月 支或大月氏。這個民族在《史記》《漢書》中未專門立傳。但《史記》的《烏孫傳》《大宛傳》《張騫傳》等傳中保存了月氏早期歷史的一 些資料。月氏“隨畜移徙,與匈奴同俗”、月氏西遷后在中亞建立貴霜王朝,但我國史籍有時仍按習慣稱之為月氏。西漢初年中原有關月氏的消息來源于匈奴,武帝以后,有關這個民族的準確消息主要來自張騫出使西域歸來后的報告。
月氏是第一個見諸我國古代史乘,由我國向西遷出,建國于遙遠西方的民族。月氏原居于河西,后為匈奴所敗,種類分散,其大部被迫逃至今伊犁河、楚河流域,打敗了原居于當?shù)氐娜N人,迫使“塞王遠盾”,留下的塞種部眾成為月氏人的臣仆。公元前174至公元前161年間,匈奴協(xié)助烏孫西擊月氏,殺其王。月氏只得循塞人足跡再度西遷,越天山和帕米爾西部,至媯水(Oxus,即阿姆河,今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與阿富汗之間的界河)流域,征服了當?shù)氐拇笙娜?,最終定居下來。
約在公元前95年至公元前70年間,月氏分為五“部”,每部皆由一名“翕侯”(Yavugasa)率領。根據(jù)《后漢書·西域傳》記載,約在公元50年前后,五翕侯之一貴霜翁侯丘 就卻的勢力強大起來,并其他四部,自立為王。我國史籍中月氏/月支、貴霜兩個名稱并用。貴霜最盛時疆域北達咸海、康居,南抵恒河,東越蔥嶺,到達我國新疆南部,是當時的西域強國,后來在佛教東傳我國的過程中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烏孫是漢代連接東西方草原交通的最重要民族之一,原先也游牧于敦煌、祁連之間,與月氏為鄰,那時比較弱小,常受月氏的壓迫,其首領被稱為“昆莫”或“昆彌”?,F(xiàn)在所知最早的烏孫王被稱為“難兜靡”。據(jù)《漢書·張騫傳》記載,約漢文帝前元三年(前177年),烏孫敗于月氏,難兜靡被殺。其子獵驕靡尚在幼年,傅父布就翎侯抱而出逃,為求食,將獵驕靡置于草中,歸而見狼乳之,又見烏鴉銜肉于其側,以為神異,攜歸匈奴,冒頓單于亦以為神異,收養(yǎng)之。據(jù)《漢書》記載,匈奴收烏孫事在文帝四年(前176年)。
獵驕靡長成后,單于歸之于烏孫部民,使成為昆莫。為報父仇,獵驕靡與匈奴相約合攻西遷今伊犁河流域的月氏。月氏人不能敵,被迫繼續(xù)西遷。烏孫迅速強大起來,有“控弦之士”數(shù)萬,占據(jù)了原為月氏人所有的今伊犁河、楚河地區(qū),其時約為公元前125年,實力大增,不再臣服于匈奴。據(jù)史料記載,烏孫有戶口 12萬、人口 63萬、軍隊18萬, 都城在赤谷,后來漢朝使臣與西域都護常至此地。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歸國后,向漢武帝介紹了烏孫。元狩四年(前119年)漢武帝第二次派張騫出使西域,希望與烏孫結盟,共同打擊匈奴。烏孫知匈奴強大,但對漢朝實力不知底細,不敢貿(mào)然應允。漢元鼎元年(前 116年)烏孫的使臣與張騫一起來到漢地,看到漢朝國土遼闊,國力強盛,富庶無比,歸國后報告給獵驕靡,使烏孫對漢朝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變化。
匈奴得知烏孫與漢相通,怒而發(fā)兵攻烏孫。獵驕靡以千匹駿馬為聘禮,遣使要求與漢聯(lián)姻。漢武帝于元封三年左右(前108年)以江都王劉建的女兒細君為公主(又稱江都公主),下嫁烏孫獵驕靡為右夫人,與昆莫約為兄弟。獵驕靡死后,其孫軍須靡繼立,與細君公主生下一女名少夫。細君死后,漢朝又以楚王劉戊的孫女解憂為公主,再次下嫁給軍須靡。軍須靡死后,父翁歸靡繼位,號為肥王。解憂 公主按烏孫習俗,又嫁給肥王,生有三男二女,均成為烏孫國內(nèi)有影 響的貴族。長子曰元貴靡。次子年,后任莎車王。第三子曰大樂, 后為左大將。長女弟史長成后為龜茲王絳賓之妻。次女素光嫁烏孫貴族若呼翕侯為妻。解憂公主帶去的一名侍女名馮燎,后來嫁與烏孫右大將為妻,號為馮夫人。馮夫人曾受解憂公主派遣,代表解憂公主持節(jié)到西域各地行賞活動,受到人們的尊敬。
漢昭帝末年(前74年),匈奴發(fā)兵入侵烏孫。解憂公主與烏孫王翁歸靡昆莫連續(xù)上書,向漢求援。漢宣帝出動15萬軍隊,分兵5路進 攻匈奴,并派校尉?;莞盀鯇O監(jiān)領烏孫軍,與漢軍協(xié)同作戰(zhàn),獲大勝。 戰(zhàn)后,漢正式設立了管轄西北廣大地區(qū)的軍事行政機構一西域都護府。
烏孫后來發(fā)生內(nèi)亂,漢政府委派馮夫人為使到赤谷城,分烏孫為大小兩部。 漢立解憂公主與翁歸靡之子元貴靡為大昆彌,率眾6萬戶,而小昆彌領戶4萬, 均接受漢朝統(tǒng)治。此后烏孫一直由大小兩位昆彌統(tǒng)治。大昆彌之位在解憂公主的子孫中傳襲。解憂公主和馮夫人在中亞草原上生根立業(yè),為維護袓國內(nèi)陸人 民與西北邊疆人民的友好關系做出了重要貢獻,她們是草原絲綢之路歷史上值 得人們懷念的杰出女性。
魏晉以后,先后統(tǒng)治蒙古高原與歐亞草原的是鐵勒與突厥。突厥在隋代分 為東西二部。東突厥于貞觀四年(630年)為唐所滅,漠北各族首領紛紛入朝, 尊奉唐太宗為“天可汗”。代東突厥而起的薛延陀汗國,于貞觀二十年( 646年)為唐朝所滅,唐太宗在漠北鐵勒各部設置羈縻府州,以各部首領領之,并設燕 然都護府總領。不久又根據(jù)各部的請求,開辟“參天可汗道”,設68所驛傳, 使之成為漠北與中原往來的主要通道。
唐初西突厥射匱可汗及其弟統(tǒng)葉護可汗在位時期,征服了據(jù)有今準格爾盆 地的薛延陀,拓地東北至金山,東南抵玉門關,西南至興都庫什山,并越阿姆河,據(jù)有吐火羅之地。其可汗營帳常在今新疆天山以北伊犁河上游的裕勒都斯谷地,及其以西的碎葉、怛羅斯和千泉。
貞觀二年( 628年)冬西突厥統(tǒng)葉護可汗在內(nèi) 及中死去,西突厥再分裂為二,各擇貴族立為可汗,互相攻伐。唐太宗利用西突厥衰落的時機向西域伸展勢力,于貞觀四年( 630年)占有西域的門戶伊吾(今新疆哈密)。在30年中,西突厥全境為唐占領。
隋、唐時代中國的繁榮吸引了周邊許多國家。隋唐帝國遼闊的疆域使中原與西戈邊疆地區(qū)的聯(lián)系變得空前密切。唐政府在漠北、西域設置州府后,開辟了漠北、天山以北諸地的交通線。草原絲路成 為連接北方游牧民族與中原人民的紐帶和東西方交往的重要通道。
當時西域諸國胡商多至張掖交易,隋場帝派黃門侍郎裴矩治理。裴矩是一位有心人,在河西“尋討書傳,訪采胡人”,他把收集的資料整理成書,題曰《西域圖記》,進獻給隋煬帝。當時經(jīng)常前來“朝貢”的西域國家有30余個。在長安、洛陽等內(nèi)陸城市的西域胡人也越來越多。隋政府在長安設置“四方館”,接待四夷商使,并負責貿(mào)易之事。
中世紀早期絲綢之路示意圖
《西域圖記·序文》記載了隋代東西交往的三 條主要交通線。第一條是“北道”,路線是:從伊吾啟程,向西北過蒲類海(即今新疆巴里坤湖)附近的鐵勒部落,復西北行經(jīng)突厥可汗牙帳,再向西行,經(jīng)葉尼塞河、鄂畢河等“北流河”,至西海(即地中海)沿岸的拂林國(拜占庭帝國)。第二條是“中道”,從高昌啟程,沿天山南麓的龜茲抵疏勒,越蔥嶺(今 帕米爾高原)進入鈸汗(今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交界處的費爾干納盆地),西行進入粟特之地,越阿姆河進入波斯,最后到達西海(地中海)。第三條是“南道” 從敦煌西行,過陽關到鄯善,沿塔里木盆地南緣西行至干闐,度蔥嶺復西行經(jīng)吐火羅,進入波斯后再西行便至西海。
在上述三條交通線中,第一條“北道”,就是歐亞草原和北亞游牧民族世代利用馬匹,穿越蒙古 草原、歐亞草原,溝通東西方的道路。而后兩條即“中道”和“南道”,為傳統(tǒng)的沙漠綠洲之路。
唐疆域的北境遠逾蒙古高原,伸人北亞;向西 擴及咸海以北草原,是空前盛大的王朝。這個時期 出現(xiàn)了各種有關邊疆民族與周邊交通的著作,最重 要的作者是賈耽?!缎绿茣さ乩碇尽分兄浀?條“入四夷之路”就是根據(jù)賈耽的著述匯集而成的,主要有:1.營州入安東道;2.登州海行人高麗、渤海道;3.夏州塞外通大同、云中道;4.中受降城入回鶴道;5.安西人回鶻道; 6.安南入天竺道; 7.廣州通海夷道。在上述7條路線中第四條“中受降城入回鶻道”應當就是唐太宗時代開辟的北方游牧諸部君長的“參天可汗道”。
唐代,伸向歐亞草原的道路更為通達。從安西(今新疆庫車)出發(fā),一路西行,翻越拔達嶺(今天山支脈),經(jīng)原烏孫居地頓多城、熱海(今吉爾吉斯斯坦伊塞克湖),越天山至碎葉川口,即今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兩國交界處楚河流域平原之東限,西行40公里至裴羅將軍城,再西行10公里至大詩人李白的故鄉(xiāng)碎葉城,再西行若干站至怛羅斯。
公元751年唐與大食在怛羅斯發(fā)生沖突,唐軍戰(zhàn)敗。戰(zhàn)后,大食人的勢力逐漸深入中亞草原。大食地理學家們的著作中也記載了從大食經(jīng)中亞草原前往東方的道路,這些穆斯林學者筆下的從西向東的路段,有些部分可與漢文史料所記逐站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