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發(fā)《中國教師》 2017.6.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高級中學 宋華兵 郵編:445000
所謂人格教育,就是教育者主動地、有目的地、有計劃地用心理學、教育學的方法,對正在成長的每一位正常的個體所實施的培養(yǎng)良好心理品質,促進人格健康的活動。人格教育是有其堅定的社會基礎的,從社會學的角度看待教育活動,教育就是“社會化的過程"。個體社會化是指個體不斷適應社會的要求,在與社會的交互作用過程中通過學習和內化社會文化而勝任社會所期待、承擔的角色,并相應地發(fā)展人格的過程。人格教育正是強調通過培養(yǎng)人格健康、個性獨立、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人來滿足社會需要,更好地推動社會進步。 所謂語文人格教育是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有意識、有計劃地結合語文知識傳授、語文能力培養(yǎng),對學生實施人格教育的活動。這一活動是在語文教師指導下,師生共同創(chuàng)設育人環(huán)境,在語文知識、語文技能習得的過程中,實現健康人格塑造。語文教學中有著非常豐富的人格教育因素,文質兼美的語文教材比之其他教材有著得天獨厚的育人因素,能陶冶人的情操。語文教學中的邏輯思維因素有助于優(yōu)化學生人格中的認知結構;語文教學中的倫理道德因素有助于優(yōu)化學生人格中的倫理結構;語文教學中的審美因素有助于優(yōu)化學生人格中的審美結構。確立強化學生在語文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意識,結合作文教學能夠培養(yǎng)學生健康、豐富的情感,讓學生參與閱讀規(guī)律的研究,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健康人格,既是發(fā)展人的個性的需要,也是語文教學自身的需要,離開了人的情意開發(fā),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不可能真正實現。本文就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如何進行閱讀教育作如下探討。
一、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現狀及存在問題
在語文教育中實施人格教育,是教育現實的迫切要求。如果我們去審視一下當今的中學語文教學,會發(fā)現許多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的做法。現今的語文閱讀指導方法依然固守在傳統(tǒng)的閱讀理論框架中——20世紀前半期的行為主義理論和目標分類學。這些理論認為,閱讀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可分為譯碼和理解兩大分技能,而理解技能又可分解為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等更小的技能。學生閱讀能力正是通過對這些技能的掌握運用而提高的。于是教師在指導方法上往往出現以下問題:
l、閱讀指導的內容只注重如何獲取課本里的知識,而缺少指導學生如何更新自身的認知結構、不斷調整自身的閱讀狀況。其實在閱讀中,學生不僅應知道從中學到什么,更重要的是應知道這些東西在什么樣的語境中運用更有效。用通俗的話說,即在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的閱讀指導只注重陳述課本知識,而缺少對學生運用知識的策略問題進行指導。
2、閱讀指導更多的是強調從教師的角度出發(fā),如何去激發(fā)、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以促進他們的閱讀。而實際上,學生作為閱讀的主體,在閱讀中更需要學會自我激勵、自我調控情緒及意志,從而取得更高的閱讀效率。
3、閱讀指導內容偏重于閱讀的個別環(huán)節(jié)的完善和改進上,只是提供一些具體的表層的方法的指導,如怎樣誦讀、如何分層、概括文意等。缺乏更深刻的、更高層次的,即從信息加工角度進行的更一般的內隱的策略指導??梢钥吹?,上述的閱讀指導方法(教學模式)實際上體現了語文閱讀教學課堂的毛病:解剖式的課文教學。解剖式的語文教學以解生詞、分段落、解析文意、歸納主旨為必經的主要步驟。這類型的教學模式都是行為主義理論和目標分類學的產物,在語文教學中已根深蒂固,它們長期壓抑著學生思維的能動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成了被動的“接收體",而漸漸失去“主體”地位。
以上種種,或是由于教師的教學觀念沒有得到更新,或是由于受教學水平的局限,或是為了應試這一極端功利的目的,嚴重忽視語文的人格教育功能,有的甚至是在教人做假,使學生從小學會迎合別人,不依照自己真實的感情來說話。這對培養(yǎng)學生健康人格是極其有害的。徹底改變語文教學的現狀,在語文教育中樹立對學生進行人格教育的觀念已迫在眉睫,這是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二、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進行人格教學的主要方法
1、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
營建寬松的教學氛圍,要求語文教師具備學者氣質。整同埋頭于教材或作業(yè)中的教師,固然是辛勤的園丁,但因為沒能及時地、不斷地更新自己的文化肌體,往往會陷于固步自封的尷尬境地。而一旦處于這種狀態(tài),就在思想見解上排除異己,文化承受方面失去寬容。沒有大度和寬容,怎能給學生營建寬松的氛圍昵?營建寬松的氛圍不僅是給學生以直抒胸臆的自由環(huán)境,更重要的是鼓勵指導學生個性化的、充滿個性運動方式的思維活動。這就必然地要求營建者有廣博的知識基礎,豐厚的文化底蘊。時常保持開放的心態(tài)、謙虛謹慎的作風、強烈事業(yè)心和使命感,徜徉于中外名著,漫步于文史經哲,擴展視野,深化認識,才能造就睿智而豁達的學者氣質。“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兼?zhèn)淞嘶舅刭|和專業(yè)上的精深,才有可能成為一個真正稱職的語文教師,才有可能積極主動地營建寬松的教學氛圍。
閱讀過程中,教師必須放在和學生平等的位置上,和他們一起閱讀、探討、領悟,讓學生感到老師是來和他們一起閱讀的,是個學習者,而不是裁判。在師生交往的過程中,學生只有體驗到民主、平等、自由、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寬容,同時受到激勵、指導、忠告和建議,他們才會以極大的熱情,無所畏懼地投入到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活動中去,產生愉快的情感體驗,在獲得知識的同時,獲得人格的陶冶和自我的發(fā)展。
2、構建互動的教學關系
對話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和藝術在前面的蘇格拉底對話和孔子的啟發(fā)式教學中就有體現,但真正使對話理論成為教學思想的是德國哲學家馬丁·布伯,他基于自己的“對話哲學"闡述教育問題,形成了以“對話"為主線的教學觀。在“對話”的教學觀中,教學思想的核心是重新確定教學中的師生關系,認為師生關系如同猶太教的牧師與信徒的關系,教師承擔著提升學生生命,使其靈魂得以再生的重任。他認為師生之間的信任是對話教學的首要條件,是師生關系最重要的特征,師生雙方彼此從對方的角度去理解共同的教學行為,“我一你”的人際關系在教學中就是師生之間雙方施加影響于彼此,好像存在于另一方的靈魂中,教學活動是共同分享的。
教與學的關系是教學過程的重要問題。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教師跟學生通常保持單向的交往;學生始終處在被動、依附的地位,歸還閱讀教學的原型,首要的一點就是改變這種單向的教學關系,向師生互動的方向發(fā)展。我們要激發(fā)學生全神貫注地去體驗文本,通過對話去理解文本、發(fā)展文本。至于結論,最好像蘇格拉底那樣,讓學生自己去體悟,教師不必包辦代替。面對著各不相同的感悟、理解,老師也不要強行統(tǒng)一,最好是鼓勵學生通過對話,繼續(xù)深入進行探究。學生只有通過自己的切身體驗、合作、對話等學習方式,才能真正完成知識意義的建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fā)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fā)展。這樣才能使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閱讀的快樂,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形成獨到的見解,發(fā)展閱讀個性,從而提高閱讀水平。
3、培養(yǎng)自主探究構建知識的能力
“主體間性”理論是當今閱讀教學論中的“學生主體論"的理論根據之一?!皩W生主體論”與傳統(tǒng)教學理論的本質區(qū)別在于:它緊扣著閱讀活動的本質屬性及其規(guī)律,重視學生主體作用的發(fā)揮,強調的是學生自主學習,提倡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是當前語文教學改革的主導理論。
閱讀教學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重點,也是學生掌握知識的重要途徑。教師的任務不是給學生灌輸知識,而是引導學生去探究知識。“引導”實際上是教師為學生提供學習的思路和方法。學生的課堂學習大致分為:學習的開始、學習的深入和學習的結束。在學習開始階段,教師應讓學生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內容。具體方法是讓學生放聲朗讀課文,教師提出一定的思考問題。學生朗讀課文,是為了整體感知文本內容,是為理解文本打好基礎。教師提供思考問題,是為了讓學生的感知具有目的性、方向性,避免盲目性。在深入學習時,教師應多“引導”,少“灌輸”。教師要讓學生再認真閱讀一下課文,找出教師所列的思考題的答案,同時提出自己的疑難問題或對文本的質疑。然后,教師要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討論同學們自己提出的問題。在討論過程中,教師要適時給與提示、點撥、指導。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再提出重點、難點問題,引導學生進一步的學習和探究。在進行學習總結時,教師應成為教學的主體。首先要針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問題,講解知識的重點和難點,以最終完成教學目標。再就是要強化知識的重點,要揭示出知識內在的規(guī)律。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學生也自然地形成自覺思考、努力探索新知的品質和大膽質疑的科學精神。
三、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進行人格教學的必要性
1、閱讀教學要注重塑造學生高尚人格是素質教育的最強音
堅持語文教學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在大綱指導下,以課本為依托,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高尚人格,勢在必行。思想政治素質作為“最重要的素質"和“靈魂’’是教育戰(zhàn)線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必須明確和處理好的方向性問題,也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在實際工作中正確理解和實施素質教育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要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目標,針對新形勢下青少年成長的特點和環(huán)境條件,切實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從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增強判斷事物的能力,感悟人生的真諦。《竇娥冤》中的陶伍,對封建統(tǒng)治的不滿,泄私憤于竇娥,昧著良心,造成一樁倩女奇冤,學生們義憤填膺,認為陶伍的人格因愚昧而扭曲,他的靈魂的搏斗以失敗告終。在學生的內心的天平上,以良心為砝碼,衡量得出什么是高尚,什么是卑下。有個學生在日記中寫道:“每一個人的靈魂深處都有卑污的一面,更有善良正直的一面。關鍵是,我們應隨時問問自己是不是守住了自己的一顆良心?是不是在靈魂的搏斗中取得了勝利?”的確,一個人躺倒了,就是一灘泥,也許是一灘爛泥,站起來,就是一棵樹,也許是一棵參天大樹。作為平凡的人,在平凡的生活中,必定有各種遭遇,各種彷徨,有的學生同大家一起分享了他曾經體驗過的這種戰(zhàn)勝自我的幸福快樂,如“期末聯考成績給我多核算了10分"、“末投入票箱的一元錢’’……學生的心靈泛起漣漪,他們懂得即使是日常小事,但小中見大,人更應該體現出高尚人格,因為高尚是高尚者的座右銘。我抓住契機,給學生留下了一道寫作訓練題《一念之間》。
這一切,使我們更堅信: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對人的靈魂潛移默化的陶冶作用。語文教育有其特殊性,許多人在回憶自己的一生時,都會發(fā)現對自己影響最大的往往是語文教育,或者是語文教師。這是語文教學通過授業(yè)培養(yǎng)高尚人格的魅力所在。
2、語文教學要塑造學生高尚人格是突破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要求
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強調“以綱為綱,以本為本’’,大一統(tǒng)教學體系嚴重束縛了手腳,忽視了“為什么教"和“教什么”的問題。重“結果"的教育思想使學生陷入了奪冠的誤區(qū),在競爭中他們的學習體驗是痛苦多于快樂,挫折多于成功,致使心志焦躁,正是這種意識上的錯位,使他們體驗不到參與本身的樂趣,忽視了“過程”中所應掌握的多種思維能力、知識經驗和人生感悟,使學生最終成長為有知識但沒有思想的人,嚴重阻礙了學生人格的發(fā)展和正確價值觀的形成。長期的應試教育,使語文教學在突出工具性特點背景下,庖丁解牛地將各種知識點肢解開,喪失了人文精神和感情靈性。中國傳統(tǒng)教育用校園禁錮學生的思維,用知識封殺學生的想象,把學生當作接受知識的“機器”。面對這種情況,民族精神的振興、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就顯得分外艱難。時代需要人文教育,注重塑造高尚人格。因為塑造高尚人格是現代教育中人性的回歸,體現了教育現代化的自由精神,現代學校是現代化的、生活化的,更應是人文化的,是根植于豐富的智力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之中,現代語文教學應是熏陶感染、潛移默化、循環(huán)往復的。
語文教育教學就是要引導學生沖破思想的牢籠,找回失落的自我,找回失落的自由個性和人格尊嚴。因為人格素養(yǎng)是一切智慧的源泉。我國現代教育的根本任務在于教文、教人,教人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在素質教育的大旗上,鮮明地寫著一個字,那就是“人”,人的文學即“人學",作文即做人。教師的事業(yè)是對學生進行健康思想的培養(yǎng),是能夠喚醒人性,塑造人格和產生智慧的事業(yè),教師以畢生的精力把學生塑造成為自己崇拜的偶像,同時,也塑造了自己。
人的素質是在先天稟賦的基礎上,在環(huán)境和教育的影響下,經過學習、實踐等活動而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人的內在的、相對穩(wěn)定的身心要素的整體系統(tǒng)。促進和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人格,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目標。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早就認識到了人格教育的重要性。古人曾經說過,“人生天地間,為人當自人道"。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說:“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往好路上走"。1927年,他在《曉莊開學勉桃紅》中強調:“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1943年,他在《百候中學校歌》中寫出了廣為人們傳誦的名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招兄慕逃枷敫嬖V我們:教會學生做人,培養(yǎng)學生的健全人格,是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特別是思想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高中生人格教育的實驗研究雖取得初步成效,但仍然處于探索實驗階段,許多做法還不夠成熟,教改實踐中存在一些急待解決的問題,由于缺乏對學校教育學、心理學等學科總體的駕馭能力及自身實踐不足、理論水平不高,概念表述
上一封 下一封
?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