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心理咨詢師范葳。
許多細心的家長發(fā)現(xiàn),孩子入幼兒園或上小學后不久,出現(xiàn)了一個“壞毛病”——咬指甲。特別是人多或者集體活動的時候,咬得更厲害。
孩子也知道,家長發(fā)現(xiàn)自己咬指甲的時候很生氣,所以會快速的把小手從嘴里拿出來??墒沁^不了一會,又不自覺的咬起來,甚至把小手靠近指甲的部位咬出血。問孩子,孩子也說疼,但是卻不能改變這個行為。家長看到這種情形,雖然很生氣,但是也很無奈,想了各種辦法制止,可是卻沒有多大改變。
那我們先來看看,孩子咬指甲的原因是什么?
孩子出現(xiàn)咬指甲的情況后,首先需要排除的是生理原因,再考慮心理原因。生理原因需要去醫(yī)院檢查一下,所以我們今天只針對心理原因進行探討。
一般情況下,孩子以前沒有咬指甲的行為,突然出現(xiàn)并持續(xù)加重后,表示孩子缺乏安全感。孩子3歲之前是建立安全感的關鍵期,所以家長特別是媽媽一定在3歲之前多給孩子充足的陪伴。另一點,咬指甲表示孩子內(nèi)心焦慮,沖突過多,孩子尋求安慰的時候用這樣的方式表達出來。也就是說咬指甲只是孩子心理不適的表達方式之一。
孩子出現(xiàn)咬指甲這一行為后,家長朋友們的通常做法是制止。告訴孩子不衛(wèi)生之類的說法。但是如果多次“警告”后,孩子還是不改的話,會說“你干什么呢?”“不準咬”“你的手放在哪里了?”或者有的家長看到孩子咬指甲直接就打孩子的手,一邊打一邊說“記住了嗎?不能再咬了!”這樣說或做,只能是對孩子咬指甲這個行為的強化,而不能有效解決。
怎樣做才是正確的方法呢?既然強化不對,正確的方法是淡化。這就是思維方式的轉變。
第一種方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當孩子咬指甲的時候,他是把手放在嘴里的,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想辦法讓孩子把手自然而然的從嘴里拿出來,對不對?既然自然而然,家長就需要多一些智慧,多一些方法,給孩子小手安排一些適合他年齡階段的小任務。比如:媽媽正在做飯,媽媽可以說:“寶貝,幫媽媽拿個蔥,或者幫媽媽剝個蒜”。或者說:“寶貝,看我們的地板有點臟,我們拿掃帚掃一下吧。”或者擦下桌子,都是可行的。只要保障孩子的安全,孩子都可以做起來。這樣做,除轉移孩子小手放在嘴里外,還有很重要的作用:
第一,增加他的成就感,可以做一些他自己看似很厲害的事情了。孩子的世界與我們的評價是不同的,大人看似很簡單的事情,在他們沒有做過時,他們會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對自己的認可度一下就增加了。
第二,經(jīng)過他自己的付出鍛煉孩子自己的能力。不知家長們是否了解,孩子的注意力訓練包括孩子的大肌肉群和小肌肉群的鍛煉,這些鍛煉恰恰是生活當中很多“家務”可以達到的效果。也就是說,當孩子做這些事情時,無形之中就鍛煉了他們的注意力,為將來上學奠定好的基礎。第三,在孩子的經(jīng)歷中,讓孩子知道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付出,學會感恩。這是日常生活中的轉移小方法,當然還有很多,需要家長們隨時隨地的發(fā)現(xiàn)并使用。
第二種方法:和孩子一起畫畫。畫的過程中,告訴孩子:你想畫什么就畫什么,想怎么畫就怎樣畫。而且這個過程,家長陪伴一邊,用心的陪伴孩子,不要看手機消息也不要回復信息,就是陪伴孩子。你要知道,現(xiàn)在付出的時間,是以后付出多少時間都換不回來。因為孩子的成長是單程票,必須抓住現(xiàn)在的每一個機會。
陪伴孩子畫完之后呢,家長一定要讓孩子和我們分享他畫的是什么,他們都在干什么?他們的心情怎么樣?不管畫里面有沒有人都可以這樣問。因為孩子的世界里,擬人的方法都是反應他們自己的世界。家長在聽孩子說自己的想法時,需要注意的是:無論孩子怎樣表達自己的想法,家長都不能指責,不要說:你怎么能這樣想呢?或者你這樣想不對,不然孩子以后就不敢表達自己了,反而是事得其反。
家長記得最重要的是:引導孩子說,家長認真聽,扮演一個傾聽者。同時,對于孩子的表達給予認可。比方說:這個小花真的像在說話呢!畫中的兩個小朋友他們是怎樣成為好朋友的呢?你講的畫媽媽特別喜歡聽。這樣在陪伴的過程中,孩子的心理需要就能得到滿足。
我們來看畫畫的過程:第一,畫畫,孩子的小手有事可做,不會再咬。第二,說畫,孩子的小嘴有事可做,也不能再咬。第三,讓孩子說的過程,就是家長與孩子的溝通和交流過程,既可鍛煉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又可以了解孩子內(nèi)心世界,適時的引導孩子感受爸爸媽媽給他的確定感、認可感和對他的愛。第四,家長用心陪伴孩子,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他們的精神得以放松,從心理上幫助孩子找力量。
第三種方法:和孩子一起做游戲。比方說:傳球,投球。傳球投球的過程,手眼并用,鍛煉孩子的手眼協(xié)調(diào)能力,為注意力打基礎,提高孩子上學后做題的正確率。同時孩子手上有任務,自然咬手指的情況就自然轉移開了。
在做游戲過程中,家長的互動和高質(zhì)量陪伴,都是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途徑。如果孩子剛開始傳球投球做的并不好,家長耐心鼓勵,讓孩子看到自己的進步和變化,孩子自然在這個過程中增加內(nèi)心的力量,從而增加自信。當然,我只是舉一個可行的例子,智慧的家長肯定可以想出更多更好的方法陪伴孩子走過這一段路。
不管采用哪種方式,還是多種方式相結合,家長掌握一個方向:不要盯著孩子咬指甲這個行為,而是從另外的角度想辦法,讓孩子好的行為得到強化,建立確定感和安全感,孩子的癥狀一定會減弱或者消失的。
好了,家長朋友們,抓緊按照正確的方法做起來吧!祝福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