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李學(xué)勤編,《字源》(2012,天津古籍出版社):頁723
我們常說的「變化」,是一個并列式合成詞,「變(變)」字誕生比較晚,始見于《說文》小篆,「變」之初文為「?」(戰(zhàn)國楚簡用法)。「化」字則始見于商代甲、金文。
按照王安石的《易解》:「變」是「從有到無」,「化」是「從無到有」
《易.乾卦》:「乾道變化?!埂兑捉狻罚骸缸杂卸鵁o謂之變,自無而有謂之化?!?/blockquote>王安石在訓(xùn)詁方面才能并不咋地,為極盡望文生義之能事,比如「波為水之皮」。
按照《說文》以遞訓(xùn)之法來看,似乎不成立:
《說文》釋「變」為「更也」,釋「更」為「改也」,《小爾雅》釋「變」為「易也」。
所以,「變」應(yīng)該是「更、改、易」的意思,和「化」的意義很相近。
------------------------------------------------
另外,我在武漢大學(xué)簡帛網(wǎng)看到「化」的另一種解釋,學(xué)者薛培武認為「化」為「過」之本字:
- 摘要:甲骨文中“化”字常見,而不見“過”字。要之,甲骨文中“化”字爲“過”字的象意初文,“過”字為後起形聲字。
- 引自:簡帛網(wǎng),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868
這種說法也頗有一定道理,我稍微解釋一下這篇論文的核心論點:
第一,從形分析,「化」像「兩人相遇擦身而過」之形,會意「經(jīng)過」。
第二,從音分析,「化、過」同為歌部,見曉旁紐,故上古音相通。
第三,「化」始見于殷商甲、金文,「過」始見于西周金文,時間上來說不矛盾,
第四,甲骨文中疑似有以「化」表「過」的卜辭,如:
大雲(yún)北西化,唯風(fēng) 《京2920》如果這個「化」釋為「過」則非常恰當。
還有一些細枝末葉的論據(jù),就不一一想說,有興趣可以自己去看原文。學(xué)者趙平安也有過「化、過」古今字的說法。
-------------------------------------------
綜上之述,甲骨文的「化」的字形,就是互相顛倒180度的兩個「人」字,
《化鼎》·商代金文「化」有兩種分析:
第一種比較主流,得到學(xué)界的一致認可:以一正一反的「人」形,會「顛倒變化」之意。
第二種則是「兩人相遇之形」,會「經(jīng)過」之意,是「過」之本字,「化、過」古今字。
第二種說法有一定道理,我個人認為似乎沒有第一種堅實可靠,可姑備一說,以待后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