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告訴了大家怎么區(qū)分寒濕與濕熱,不少朋友都給我留言,說“主任,看了您的文章,我感覺自己既有寒又有熱,這得怎么調?”今天我就給大家講一講這個寒熱錯雜的事。
01
寒熱錯雜是什么?
寒熱錯雜證是一個中醫(yī)病證名,是指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時出現(xiàn)寒證和熱證,呈現(xiàn)寒熱交錯的現(xiàn)象。寒熱錯雜有上下寒熱錯雜和表里寒熱錯雜等情況。一般來說,上下寒熱錯雜多見于內傷雜病,表里寒熱錯雜多見于外感疾病。而上熱下寒是內傷雜病中最常見的寒熱錯雜證,我在這里就著重談談此證。
在寒熱錯雜里,現(xiàn)代人尤以上熱下寒居多。
人體以膈為界分為上下。陰陽平衡,氣血就能正常循環(huán)運動,一方面,位于人體上焦的心肺陽氣就能轉到下方,溫煦五臟六腑;而位于人體下焦的肝腎之陰要轉到上方,以滋潤心肺乃至全身,這有賴于中焦脾胃氣機升降樞紐的作用。當陰陽平衡時,人體自身就不會出現(xiàn)怕熱或者怕冷的不適。反之,陰陽不相順接,即陰陽不相平衡,上下表里不相貫通,陽氣不能下潛,陰水不能上滋的話,就會導致上熱下寒證。
02
上熱下寒的日常表現(xiàn)
上熱的日常表現(xiàn):反復發(fā)作口腔潰瘍、牙齦腫痛、咽喉痛、臉上長痘痘、難入睡、易失眠、虛不受補,一補就上火......
下寒的日常表現(xiàn):飲食耐溫不耐寒,大便不成形,便溏,腰膝酸冷,手腳冰涼,尿頻,還有宮寒痛經……
03
為什么會出現(xiàn)上熱下寒?
這和人們的生活習慣有著密切關系,生活中很多原因都可能會導致上熱下寒癥狀。
■ 用腦多
現(xiàn)代人思緒復雜,當我們用腦想事情的時候,大量氣血就會往上引,下半身氣血不足,長時間如此,就造成上半身過熱,下半身火力不足。
■ 參加體育運動少
現(xiàn)在的人們,普遍出門開車或坐車,到了單位就久坐,回家后處理家務事,導致很少有時間參加體育鍛煉。
正是因為上面動得太多:眼睛老在動,看手機;嘴巴老在動,吃各種各樣的垃圾食品,喝各種各樣的冰鎮(zhèn)飲料,服用各種各樣的抗生素;腦子老在動,各種念頭潮水一樣襲來,操心完國家大事又操心自個兒小事……
唯獨不動的就是下半身,老是坐著。
上面動得太多,血不足,氣有余便是火,這火本來可以引到下面,溫暖我們的手腳,但由于久坐與飲食的原因,處于中焦的脾胃不通了,火被阻擋了,怎么辦?只好反彈上去,于是出現(xiàn)了上熱下寒。
■ 長期不避寒涼
· 長期吹空調;
· 長期貪食冷飲;
· 長期濫用抗生素;
· 長期不曬太陽;
· 長期食用各種寒涼的瓜果蔬菜;(文章鏈接:時令果蔬最養(yǎng)人,一份匯總表教你吃對它們)
· 女士們出于愛美之心,經常少穿衣服,愛穿露臍露腰露背破洞的潮衣;
……
前面說了,下方的陰水要轉到上方,這要靠脾氣升發(fā)散布,就像河里的水要通過太陽的熱量蒸發(fā)一樣,如果又有大量寒濕悄然進入體內,這就需要調動脾腎兩臟的陽氣來溫化寒濕,久而久之體內的陽氣消耗而不足就出現(xiàn)下寒的癥狀,表現(xiàn)出下肢的浮腫、大便稀爛、腹部和四肢怕冷等癥狀。
■ 飲食油膩
現(xiàn)在很多人的飲食結構非常不合理??倫鄢阅切┯湍?、精細、高糖、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如果把我們的身體比作一部機器,那食物就是讓這部機器正常運轉的能量來源。一旦吃多了肥甘厚膩的食物,能量超過了身體所需要的,就會蓄積在體內,更重要的是阻礙了中焦,中焦堵了,就會出現(xiàn)胃氣不降,脾氣不升,腎氣不藏,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上焦有火,下焦有寒。
還有熬夜、心情不暢等這些原因都會導致上熱下寒。
04
如何調理上熱下寒?
講了那么多,其實簡單來說,上熱下寒就是由于中焦不通、陰盛于下、陽浮于上。所以,打通中焦很重要。
中焦在哪里?中焦是膈以下、臍以上的部位,包括脾、胃。
中焦的功能是什么?中焦的功能就是脾胃的功能,除了主受納、腐熟水谷、運化精微水濕外,還升降人體的氣機,故喻之為'中焦如漚'('漚'即飲食水谷腐熟時的泡沫浮游狀態(tài)),氣血生化之源,氣機升降的樞紐。
調理上熱下寒要從健脾益胃調樞入手。脾氣主升而胃氣主降。脾氣升則腎氣、肝氣皆升,胃氣降則心氣、肺氣皆降,這樣上下氣機才能交接通暢,陰陽才能相互順接,不會出現(xiàn)寒熱錯雜之象。
■我常用的治療寒熱錯雜痞滿的藥方
后臺很多人問我方子的事情,治療寒熱錯雜痞滿,最經典的就是東漢末年著名中醫(yī)張仲景的《半夏瀉心湯》,方由法半夏、黃連、黃芩、黨參、干姜、大棗、炙甘草等組成。如果大家看中醫(yī)發(fā)現(xiàn)醫(yī)生給你開了這個方,那你就要心里有數(shù)了,這是一首寒熱并用、辛開苦降的方,用半夏瀉心湯不但能轉運脾胃之氣,還能通過脾胃的轉運,調和上下陰陽之氣。
■日常如何調理?
①健運脾胃的著名方——四君子湯
‖ 食療方
四君子湯
材料:黨參20g,白術20g,茯苓20g,炙甘草10克,瘦肉200g。(2人份)
做法:先將瘦肉焯水,將黨參、白術、茯苓、炙甘草一同放入鍋中,加清水煮沸后,文火熬1小時,加入適量的鹽調味即可。
功效:健脾補氣。
適合人群:四君子湯是健脾的基礎方子。用于治療脾胃氣虛所導致的氣短乏力,語聲低微,面色萎白,食少便溏,舌淡苔白等癥狀。
· 黨參味甘性溫而能益氣,可以健補脾胃。白術協(xié)助黨參健補脾胃之氣,還可以利用白術的苦溫特性,健脾燥濕,健運脾氣。
· 脾喜燥惡濕,脾胃虛弱,運化水液無力,水濕停滯,所以配伍利水且健脾的茯苓,既可以協(xié)助白術健運脾氣,又可以利用它的甘淡特性,滲利濕邪,同時使黨參、白術補而不滯。
· 最后用甘溫益氣的甘草,協(xié)助黨參、白術補中益氣,還可以起到調和諸藥的作用。四味藥既使用補脾益氣的藥物,又使用了苦燥淡滲的藥物,主次兼顧,迎合了“脾喜燥惡濕”的特點,是日常調理脾胃,打通中焦,恢復其運化功能的經典方。
四君子湯可作日常調養(yǎng)使用:每周食用2次左右即可。
平時還可以喝一些陳皮水、木香茶,1人份建議用陳皮或木香3-5克,開水沖服即可,有醒脾開胃、健脾理氣,恢復脾胃的功能。
②艾灸
除了健運脾胃,還有什么辦法能使浮于上的火給引下來呢?那就是艾灸。
通過艾灸的雙向調節(jié)能力打通中焦,引火歸元,同時溫煦腎陽,讓身上的火下得來,水上得去,從而溫暖滋潤全身。
艾灸取穴也以下半身為主,引火下行的同時有助于溫陽滋腎,更容易達到寒熱的平衡,建議取涌泉穴。
涌泉穴位于足底,屈足卷趾時,足心最凹陷中處?!饵S帝內經》中說:“腎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币馑际钦f,腎經之氣猶如源泉之水,來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全身四肢各處。因此,上熱下寒的人可適當艾灸涌泉穴。艾灸的具體操作建議可參考文章祛濕第四步。(文章鏈接:祛濕第四步:2個方法,讓濕氣自己走出來)
當然,覺得艾灸太麻煩,還可以經常搓搓腳心,這搓腳心也是一種養(yǎng)生功法,能引火下行,令眼睛清涼,手腳溫暖。
調節(jié)上熱下寒的關鍵,是要打通中焦要塞,調好氣機樞紐,交通上下二焦,火可歸元而不上浮,則上熱下寒得以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