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系的真相學說--付出與索取的平衡
作者:林仕錕(海天心理研究所所長、民俗心理學導師)
人們無不從關系里建立關系,我們可以觸摸的關系有父母與孩子的關系,伴侶之間的關系,人際友情關系等,而這些關系卻會導致人們的七情六欲,總是希望在關系里獲得一些我們以為的需要和滿足。比如愛的需要,物質的需要等等,正是因為這些需要人們便開始無盡的關系互動,使勁的動用心機來換取關系的另一半的給予,于是人們會發(fā)現(xiàn)所有的關系中付出與索取必須達到一種和諧與平衡,否則關系依然會出現(xiàn)破綻。
付出與索取的平衡
在人類社會中任何關系都是有需要的存在,不管那些如何偉大的人物們是怎么想的,付出是一種境界,但是得到卻是一種必然的欲望。當人們沒有修煉到一種佛的境界時,得到變成我們意識深處的存在。有些人不善于表達自己的需要,而有些人可能會真實一些,他們能夠表達自己的需要,因為付出過就必然有需要得到。當人們開始付出的時候,內心的情感是向外流動,于是會有一種向內流動的需求。正如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說到的一樣,一切無就是有的存在方式,一切空就是實的存在形式,一切付出只是要獲得的表達形式。但是人們的意識層面會欺騙自己和別人,比如我們以高貴的身份來裝裱自己付出的境界是不需要回報的,可是你從來不太清晰他們到底要不要回報,你不知道人們內心真實的感受是什么。即是沒有索取物質的回報,也可能會存在一種自我價值感的滿足而需要得到回報。同樣,人們也會以高高在上的自我意識來欺騙別人,他們會告訴你獻出愛心,付出物質不是為了社會回報,只是為了世界更好!這些話語其實也不錯,只是他會忽略自我內在的聲音,當其付出的同時總會有一種需求在吶喊??赡苓@種需求不是物質層面的低俗,也許超越了自己的物質回報的需要,而到達另一種人類的自我價值感的需求。
人們只是因為需要不同而已,付出是一種能量流動狀態(tài),而回報本身也是另一種回來的能量狀態(tài),它們之間是自然發(fā)生的存在。所以,對于關系中的互動模式來說,付出的必然是為了回報,也只有付出有了回報才會讓付出成為一種慣性,成為一種習性,成為一種品質。同時,索取也是一種自然回應的法則,不管你意識層面的聲音如何思考,不管你以哪種理由在世人和自己思想中拒絕索取,而索取本身就是存在的。
在人類的關系互動模式中付出是一種心靈的境界,但是索取并非低俗不堪,而是另一種高貴的意識境界,坦然的接納自己的索取本身就是一種品質,一種修為,是一種對真我的表達的如實可見。只有當兩種純粹的品質相遇,才能讓世界和諧存在,才能讓關系和諧存在。關于付出和索取在父母孩子之間也是存在的,人們看到的情景是父母為了孩子全心全意的付出,其實這份付出的背后何嘗不帶有一份索取的希望存在呢!只是這份索取不再是需要對方償還物質,而是帶著期待孩子未來會很好,來滿足自己內在的缺失感。父母一直帶著一份自己的不完美來完美的要求自己的孩子,這是人類的共性思維。同樣在夫妻伴侶之間更是如此,不管你如何愛的付出,對方假設不回應你的愛,愛就可能受傷。那么這份受傷的原因是因為人們的付出得不到回應,也就是索取無果的回應,于是內心的平衡被打破,關系就陷入一種極度的對立。如果在伴侶關系中,你的付出對于結果如何都能平靜對待,沒有傷害、傷心、痛苦,只是平靜的接納一切付出之后的結果,這可能是到了一種境界的關系。
自己無聲的小我滿足感,只是人們會“裝腔作勢”連他們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聲音,于是我們發(fā)現(xiàn)連自己都無法發(fā)現(xiàn)的人們是帶著需求去付出的,內在動力是為了獲得被愛的需求。如果一個生命無法發(fā)現(xiàn)自己是無法純粹的付出,在心靈深處如同一面瑕疵的鏡子,付出只是為了讓瑕疵得以完整。
在付出與索取的關系中沒有偉大與低俗,因為付出就是為了索取,這是正當?shù)那楦心J?。如果有人告訴你說:“我不在乎自己付出多少,我只是為了某種別人的需要!”這個時候你注意聆聽其內在的隱藏聲音,也許不是這樣的。在人類沒有帶著偉大的愿力之前,一切的付出也都是為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