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皇帝為了防止太子位不穩(wěn),一般都限制藩王權(quán)力??墒敲鞔鯀s不一樣,明代16帝,作為藩王入繼大統(tǒng)的有4個,藩王是明代的重要政治力量。
影視劇中的朱棣
盤點一下明朝嫡長子繼位的,僅有:仁宗洪熙皇帝朱高熾、宣宗宣德皇帝朱瞻基、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按照儒家傳統(tǒng)設(shè)立各項制度,同時留下了《皇明祖訓》,要求子孫牢記。為了大明江山的綿長,立國之初,朱元璋就以中國傳統(tǒng)的嫡長子繼承制為標準,立嫡長子朱標為國本(太子),所謂“國家建儲, 禮從長嫡, 天下之本在焉”,又對庶子們?nèi)钗迳辍拔┑弁踔?,居嫡長者,必正儲位” (《太祖實錄》)。強調(diào)只有嫡長子能當儲君,你們好好當王爺吧??芍煸皼]想到,如果皇帝無子或嫡長子早夭,規(guī)定可以兄終弟及,但此條件只適用于嫡母所出之子。這樣就給同樣嫡出的王爺們一絲希望。沒過多久,朱元璋的擔憂果然應(yīng)驗。1392年,太子朱標去世,此時朱元璋已經(jīng)65歲高齡,他必須考慮新儲君,朱元璋曾說“第四子類朕,朕欲立之”(《名山藏》),這個想法卻被儒官學士打斷。當時的翰林劉三吾上疏,大意就是說二子秦王也是嫡出、三子晉王庶出但年齡也長于燕王,立燕王與禮不合,恐生變亂;又言已故太子之子嫡長孫朱允炆正年輕,深得民心,儲君應(yīng)該為他。朱元璋本身對儒家那一套禮儀就不太清楚,見學士們用禮什么的壓他,加上朱允炆的確寬和仁慈,是個當皇帝的好材料,所以同年9月便立朱允炆為皇太孫,這樣嫡長子繼承制算是在明朝真正落實了。我們再盤點一下藩王繼位,總計有:燕王、成祖永樂帝朱棣;郕王、代宗景泰帝朱祁鈺;興獻王世子、世宗嘉靖帝朱厚熜;信王、思宗崇禎帝朱由檢。其數(shù)量占了明代皇帝的四分之一,可見藩王力量之強。明朝朱元璋從古代吸取教訓,知道手足相殘之害,但是即便手足相殘,終歸自己人內(nèi)斗,也好過被外人奪江山;加上明朝初年北邊蒙古,南邊方國珍等人殘部逃竄海外,時常來騷擾沿海,所以明初政局并不穩(wěn)定。在這種情況下,朱元璋分封了24個兒子,1個從孫為王,就藩各地,把守要塞。明代藩王每年祿米萬石,完全是白拿,當時正一品高官月米才87石;加上藩王可以私置地產(chǎn),建立“皇莊”,皇莊的收入完全不入國庫,直接歸為王府稅賦,這樣藩王就有了經(jīng)濟基礎(chǔ)。同時藩王“護衛(wèi)甲士少者三千人, 多者至萬九千人,隸籍兵部。”(《明史》)什么叫隸屬兵部呢?就是王府護衛(wèi)軍是國家正規(guī)軍,但是他們是藩王的私兵,完全為藩王效力,這樣藩王不需要自己掏腰包就能得到萬人軍隊。朱元璋原本目的是要藩王有兵可以清君側(cè),防小人;而作為北邊邊塞的王爺則更有屏藩中央之責,防止外敵入侵。對清君側(cè)這一條運用最好的就是朱元璋的四子燕王。再有“冕服車旗邸第,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伏而拜謁,無敢鈞禮”,只要是臣子,不管官多高,都得對藩王行禮,藩王地位之崇高可見一斑。后來,張居正被清算的一點就是,張居正歸家丁憂,路過襄王、唐王封地,二王親自出城迎接首輔大人,張居正沒有對二王行君臣之禮(跪拜),而是行了對等的賓主之禮(作揖),當然張居正其時正熾手可熱,作為皇帝的老師,皇帝都對他行過禮,也對他言聽計從,藩王自然也不敢說什么。此事后來作為張居正的罪證,又被翻了舊賬。2. 皇帝被俘,國難臨頭,這是針對明英宗正統(tǒng)皇帝。土木堡之變大明精銳盡失,兵部尚書、戶部尚書還有沙場悍將等悉數(shù)殉國。也先逼近京師,在這種情況下,什么投降派、遷都派都出來了,一旦遷都那不就成南宋了。于謙力排眾議,在太后支持下,立英宗異母弟郕王為帝,打贏了北京保衛(wèi)戰(zhàn),延長了明朝國祚。
武宗死后無子,武宗父親孝宗就武宗一個兒子,孝宗一系算是斷了,當時首輔楊廷和只能在孝宗的父親憲宗的子孫中找,最終落到了孝宗之侄、武宗堂弟興獻王世子朱厚熜身上,此人即明世宗嘉靖。木匠皇帝明熹宗天啟七年病危,熹宗也無子,皇帝落到異母弟朱由檢身上。在熹宗病榻之前,熹宗給信王朱由檢下了繼位遺命:“吾弟當為堯舜之君”(《明史紀事本末》),之后由熹宗的皇后張皇后親自撰寫傳位詔書,經(jīng)過熹宗認證,最終確認信王繼位這一事實,破壞了閹黨想立傀儡的幻想。2. 朱棣的二兒子漢王朱高煦。當時朱棣在商討太子問題的時候,長子朱高熾身體羸弱,不被朱棣所看好,所以朱棣打算立二子朱高煦為太子。但是在這關(guān)鍵時刻,儒臣們又發(fā)揮了巨大作用,解縉對朱棣說陛下有個好孫子(朱高熾的長子朱瞻基),這徹底改變了朱棣的心意,堅定了朱棣立長子的內(nèi)心。因為朱棣十分喜愛這個孫子,如果讓長子朱高熾繼位,那么以后的皇帝就會落到孫子朱瞻基身上,這樣朱高熾的位子才算坐穩(wěn)。但是朱高煦沒死心,隨著朱高熾早崩,朱高煦的侄子朱瞻基繼位,作為親叔叔的朱高煦心里不服,也打算以靖難之役為楷模,1426年,朱高煦謀反,朱瞻基親征朱高煦的封地,朱高煦投降。3. 剩下的兩場藩王之亂都發(fā)生在武宗朝。武宗整天游手好閑就想打仗,荒廢朝政,這讓藩王心懷不軌。所以首先發(fā)生了安化王朱寘鐇的“安化之變”。1510年安化王殺了寧夏總兵姜漢和巡撫都御史安惟學,在寧夏起兵造反,叛亂僅19天就被陜西總兵曹雄、游擊將軍仇鉞平定。另外一場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寧王朱宸濠之亂,1519年朱宸濠在南昌造反,殺了巡撫右副都御史孫燧、副使許逵,叛亂第43天被汀贛巡撫僉都御史王守仁平定。藩王對明朝的政局影響深遠。藩王不僅是逆天改命的重要力量,也是明朝改革進取的重要力量。藩王入統(tǒng),一般都能做到一時的奮發(fā)。朱棣征漠北、定安南、讓鄭和下西洋,對明朝在東亞地位的提高起到很大作用。代宗景泰帝,在明朝危急關(guān)頭,扶大廈之將傾,信任于謙等人,堅持保衛(wèi)京師,延長明朝國祚。世宗嘉靖帝前期也能勵精圖治,雖然以后不上朝,但是明朝還是在嘉靖朝時基本平了倭寇之患。崇禎帝就不用說了,典型的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清朝給他的謚號是莊烈愍皇帝,“愍”有惋惜、可惜之意。2. 谷應(yīng)泰《明史紀事本末,》中華書局20154. 杜永嬌《明代藩王與政局研究》,《佳木斯大學學報》2019年8月經(jīng)公眾號“浩然文史”(微信ID:haoranwenshi)授權(quán)轉(zhuǎn)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