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龍湯是《傷寒論》名方,十大名方之一,臨床應(yīng)用較為廣泛,辨證準確,療效十分可靠?,F(xiàn)就小青龍湯的有關(guān)情況談?wù)剛€人看法,不妥之處請指正。 一.小青龍湯證的病機
《傷寒論》說:“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即寒傷太陽寒水之經(jīng),表邪不解,入里造成“心下有水氣”而發(fā)病,發(fā)病的根本在于外有寒,內(nèi)有水氣,這是小青龍湯證的根本病機。
二.小青龍湯證的成因
小青龍湯證的根本原因既然是“外有寒,內(nèi)有水氣”,那么是怎樣形成的呢?筆者研讀前賢著作并結(jié)合現(xiàn)代社會人們的生活情況,總結(jié)如下:
1.因游泳而水氣。
2.因多食瓜果冷飲而得水氣。
3.因冒雨露遠行而得水氣。
4.夙患痰飲,為風(fēng)寒所激。(以上四條為前賢曹穎甫先生歸納總結(jié))
5.現(xiàn)代社會,熱天因空調(diào)冷飲,看似天熱常常感寒而得水氣。
6.時醫(yī)吊針輸水(西醫(yī)如此,不少中醫(yī)也是如此),病本有寒,有水氣在內(nèi),吊針輸水直接把寒冷的水液送入人體,寒和水氣蔽固而加重,病情將加重。
7.藥誤寒涼。
8.冬天霧露為患,感寒而得水氣,川渝兩地,長江中下游一帶,冬天常起霧露,加之感寒而生病,這種情況冬天十分普遍。
三.小青龍湯的臨床癥狀
1.《傷寒論.說:"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jié)M,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傷寒初期用麻黃湯,一汗而解就不會造成“寒入里”,也不會造成“心下有水氣”了,水氣停于胃逆于上則干嘔,則咳,則喘,水氣郁結(jié)營氣蔽固而發(fā)熱,逆于咽喉則噎,津不上承喉舌則渴,下注入腸則利,入少腹則少腹?jié)M,入輸尿管則小便不利。臨床癥狀雖多,但多為或然之癥,不必悉俱。治療就用小青龍湯。
2.《傷寒論》說:“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fā)熱不渴,小青龍湯主之”。
水氣上行沖激肺臟故咳而微喘,水氣上承喉舌故不渴,營氣與水邪郁結(jié)而生表熱,治療就用小青龍湯。
3.《金匱要略》《痰飲篇》說:“咳逆依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
咳逆則氣出不續(xù),終夜依靠在床頭,根本沒有辦法平臥,此寒氣郁于表,激而上沖肺臟所致,治療方針解表溫里,就用小青龍湯。
四.小青龍湯的組成和劑量
1.組成:麻黃(去節(jié)) 桂枝 芍藥 細辛 干姜 甘草各三兩 半夏半升(洗 ) 五味子半升
2.劑量:漢代一兩折現(xiàn)在15.625克,三兩折46.875克,半夏半升折65克,五味子半升折25克,歷代現(xiàn)代醫(yī)家,包括一些名醫(yī)也沒有用到這個量。常常是麻黃,桂枝5克,9克,膽大一點的用10-15克,細辛1-3克,很少超過5克的,無怪乎效不顯 。為了保證療效常常是5劑,7劑的開,吃了再來二診,現(xiàn)在的人哪有那樣的耐煩心,兩劑三劑不見效就不來了,五劑七劑就把人吃忙了,所以你必須在三劑藥之內(nèi)讓患者見到療效,看到希望,這就逼迫醫(yī)生不得不提高業(yè)務(wù)水平,否則將沒有立足之地。筆者臨床常用量:麻黃,桂枝10-30克,芍藥20-30克,細辛10-15克,干姜15-30克,甘草10-15克,半夏10-20克,五味子5-10克,療效很好。
3.方解:方中麻黃,桂枝散寒發(fā)表,溫散表邪,半夏,干姜,細辛溫化水飲,又恐辛散太過而加芍藥以監(jiān)制麻黃,桂枝,五味子收斂肺氣,甘草調(diào)中和胃,組方嚴謹。
4.加減:若渴,去半夏加栝樓根三兩,若微利,去麻黃加蕘花,如雞子大,熬令赤色,若噎,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jié)M,去麻黃,加茯苓四兩,若喘,去麻黃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臨床上筆者常顧及寒入太陰脾經(jīng)而加生姜,大棗,寒入少陰腎經(jīng)而加附片。
五.小青龍湯的臨床應(yīng)用
盡管小青龍湯治療外有寒,內(nèi)有水氣為患造成的干嘔,發(fā)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jié)M,或喘等臨床癥狀,其實用得最多的是用于治療外有寒,內(nèi)有水氣為患造成的咳嗽和哮喘,效果不錯,茲舉例如下:
1.夜咳:王承英,女,38歲,萬源市某公司員工,2011年11月30日診,一周前洗衣感冒發(fā)燒,開始硬扛,扛不住了才吃西藥,燒退后遺留夜咳一癥久不愈,一晚到亮都咳,無法睡覺,白天松些,痰清稀白,口渴喜喝熱水,舌紅,唇紅,處方如下:
麻黃10 桂枝15 白芍30 炙甘草15 五味子5 細辛10 干姜15 半夏10 熟附片15 紫菀10 大棗10 生姜10(單位:克)
一劑咳減80/100,一夜安睡,再一劑康復(fù)如初。
2.哮喘:(徐仲才先生醫(yī)案)于某,女,3 1歲。初診:1983年12月。自幼哮喘,每于春秋發(fā)作。發(fā)作時大汗淋漓,不能平臥,咳嗽劇,白痰多。病情嚴重時,靜脈注射氨茶堿、地塞米松也無療效。本次遇冷后大發(fā)作,西藥無效。癥見面色咣白,口唇青紫,舌淡胖,苔薄白潤,脈細數(shù)。治擬溫肺化飲平喘。方用生麻黃9g,白芍12g,干姜4g,細辛3g,半夏9g,陳皮6g,白芥子12g,蘇子9g,川椒目9g,熟附片12g (先煎),甘草6g。 3帖后復(fù)診,咳喘明顯減輕,汗亦減少。又服7帖,癥狀基本控制。緩則治其本,又治療數(shù)月。嗣后再沒有大發(fā)作。
六.“心下”部位辨析
《傷寒論》說:“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心下”究竟指的什么地方?其說不一,有指“胸腔”的,有指“心下”的,有指“胃”的,究竟指哪里?現(xiàn)簡略辨析如下:
1.“心下”部位指“胸腔”。王幸福老師的一篇文章《小青龍湯的故事》里曾談到:“小青龍針對的是什么癥狀呢?是感冒后,在心下有水氣。怎么來理解呢?就是在胸腔里有大量的水不能及時的轉(zhuǎn)化掉”。......由此看“心下”部位指的是“胸腔”。
2.“心下”部位指“心下”。歷代醫(yī)家注解《傷寒論》小青龍湯,對“心下有水氣”的“心下”并沒用說清楚,籠籠統(tǒng)統(tǒng),模模糊糊的以“心下”言之,“心下”仍然是“心下”。
3.“心下”部位指“胃”。前賢曹穎甫先生認為:“小青龍湯證之病所雖似在肺,而其病源實屬于胃,大論所謂‘心下’,即指‘胃’......‘心下有水氣’尤言‘胃有水氣’”。“更考本方所用之藥,屬胃者多,屬肺者少。故本證病理實屬胃邪犯肺加表寒已激之,若是而已”。由此看“心下”指“胃”。
從人體解剖看,心之下有膈胸膜,有部分肝,有整個胃,心下有胃,“心下”指“胃”。
從小青龍湯證的臨床癥狀看涉及到肺系,胃腸系,泌尿系疾病,就其致病原因,緣于外有寒,內(nèi)有水氣,停于胃逆于上則干嘔,胃氣上逆肺氣不降則咳,則喘,水氣逆于咽喉則噎,肺氣不降津不上承喉舌則渴,下注入腸則利,入少腹則少腹?jié)M等情況看:“心下有水氣”的“心下”指“胃”比較確切。
綜上所述:小青龍湯“心下有水氣”的“心下”指“胃”比較確切。主要參考文獻:1.曹穎甫:《經(jīng)方實驗錄》,《傷寒發(fā)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