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恕自幼浸潤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與大自然長期近距離接觸,使其對真實山水有了最直接地觀察、最深刻地感悟,為其一生的創(chuàng)作準備了新鮮活潑的素材。錢恕山水畫,或是陰陽虛實對比強烈,結構簡練;或是重山復水層層推遠,境界闊大?!犊飶]紀游圖冊》《雪山行旅圖卷》都是他在南通畫壇留下的經(jīng)典之作。
在歷代山水畫家中,以廬山為繪畫題材的山水畫作不在少數(shù),而錢恕的畫名,在廬山間早有所聞。費范九于1931年在蘇州,聽到廬山西寺的了然上人講了這樣一則故事:清嘉慶時,州人錢恕居山中數(shù)年,時攬峰巒泉樹之勝,作廬山圖成冊,朝夕陰晴,凝神入物,山靈萬態(tài),融赴筆端。畫竟,寺主嘆絕,以為得匡廬面目之真。足冠自來之圖山事者,愿以錢五百緡易之歸寺,不可;既請如其冊為副留之,又不可。其意蓋謂藝之特出者,不可使宇內(nèi)有匹。主默然,恕即夕遺行李挾冊潛歸。上人言時,深感匡廬不易繪,略則失之獷,詳則失之殢,頗以未一見恕冊為闕。
但據(jù)《匡廬紀游圖冊》畫后題跋:“既未能棕鞋篛笠策杖而游覽天下之名山大澤,又不掛帆江上如吳道賢三紀匡廬之游,徒閉戶齋居,手執(zhí)一卷,嘯詠終日,復為何哉?日者,絳府真人就黑甜中呼余而覺曰:‘渠以腳底之匡廬為游爾,何不以腕中之匡廬為游乎?’余乃躍然而起曰:有是哉!山之高,水之長,予心之故物也,何不藉此作臥游哉?”可知錢恕并未親歷過廬山,圖冊是根據(jù)武進人吳闡思撰寫的《匡廬紀游》所繪。
匡廬紀游圖圖釋
《匡廬紀游》中記載:“由星子南郭循湖濱而行,空翠映波層煙如織,遙望綠云杳冥松色與山色渾融,于虛無滅沒間,則開先萬杉諸寺也?!卞X恕憑借自己一生對自然景物的觀察和揣摹,采用三遠法構圖,將水、墨、彩融合一體,整個畫面清新雅逸,運筆健碩。圖側錢恕再題東坡《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錢恕以文字作圖釋,情懷全寄于筆墨之中,對畫面起到畫龍點睛的“奇效”。
《匡廬紀游圖冊》民國年間曾藏于社會名士徐鋆梅花山館,徐氏為此題詩:“誰解山游當畫讀,誰識匡廬真面目。神乎七十心齋翁,萬壑千巖歸尺幅??P幽鑿險黎二樵,鑄北镕南王石谷;烏幾無塵五月秋,撲人墨雨如飛瀑?!?/p>
錢恕 匡廬紀游圖之一
《匡廬紀游圖冊》共六十四幀,淡設色,一圖一景一詠,珠聯(lián)璧合,現(xiàn)為南通私人收藏。錢恕追求自由、超脫、寧靜、渺遠、大自在的精神境界躍然紙上,那峰巒疊嶂、秀巖飛瀑、茅亭古剎、松篁古樹、曲溪小橋、云靄雪峰,萬千氣象。觀者似身臨其境,如睹廬山真容,堪稱“錢家山水”中的傳世之作。
錢恕 雪山行旅圖卷 局部
此外,“雪山行旅”是自宋朝以后,歷代中國畫家都愛畫的題材。錢恕于嘉慶二十年(1815)春正月所繪的《雪山行旅圖卷》縱35.2、橫1057厘米,絹本,設色,南通博物苑藏。
錢恕 雪山行旅圖卷 局部
此卷描繪了一群乘騾行商,經(jīng)過萬重雪山,過大江,入沼澤平原的旅途景象。旅商負重累累,長途跋涉,畫面中人物縮頸弓腰,寥寥數(shù)筆,表現(xiàn)出寒氣逼人的神態(tài)。沿途群山峻嶺,江上漁舟客船,帆墻林立,山村水市,叢林茅舍,統(tǒng)統(tǒng)陷入一片皚皚雪堆之中。作者以洗練的筆墨勾勒出掩映在荒寒中堅韌生長的苦澀,以靜穆的意象表達自己對宇宙的獨特理解。整幅畫卷象征了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人們面臨逆境時,敢于正視自我并挑戰(zhàn)自我的積極態(tài)度,這也正是錢恕寬厚豁達的性格表現(xiàn)。
錢恕 雪山行旅圖卷 局部
畫尾錢恕用草書自題:“嘉慶二十年春正月心齋錢恕寫于集虛山房”。鈐“錢恕之印”白文印、“心齋”朱文印。收藏?。骸霸?jīng)貴池南山鎦氏。”卷后錢恕再題:“昔東坡云文以達其心,畫以適其意,以適意而晚,多雪景者范仲立已先我而為之,一卷既就,能無動于河朔之思歟。集虛山房再筆?!扁j“錢恕之印”朱文印、“心齋”“江左布衣”等白文印。
錢恕 雪山行旅圖卷 局部
錢恕山水畫的情趣奧妙,正是在有限的畫面空間表現(xiàn)出無限的大自然景色,大幅氣勢充足,小幅秀雅清新。他在繪畫風格上強調(diào)“不似之似”“畫意不畫形”中追求“閑和安靜”的“趣遠之心”,將山水“氣韻”的表現(xiàn)作為繪畫的終極追求,這便使錢恕除了關注筆精墨妙外,更注重不拘于常法的自由揮寫以及筆墨傳情的審美功效,令觀賞者陶醉其中。
錢恕 雪山行旅圖卷 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