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繪畫發(fā)展史上,荊浩被認為是總綰唐代水墨山水畫成就,再予因革興變,開創(chuàng)出山水畫新形勢新局面的一人。因為有他的繼往開來,才有后來五代和宋代山水繪畫鼎盛時代的來臨。
荊浩,五代后唐人,出生河南沁水,字浩然。為人博雅好古。唐末動亂之時,他隱居于太行山的洪谷,自號洪谷子,過著自耕而食的生活。他善畫山水,于是一方面從事自然觀察,對景寫生,潛心于創(chuàng)作;一方面也從事畫理的探究,深思冥想前人的畫法,同時自抒胸臆,寫成《山水訣》一卷,以嘉惠后學。
荊浩的山水畫師,繼承吳道子、王維、張璪、畢宏、項容、王洽等多人的墨畫與水墨畫路子,斟酌取舍,截長補短,融會長處于一身。
他的名作《匡廬圖》,本名《山水圖》,因為柯九思題跋中有“寫出廬山五老峰”,清代內(nèi)府著錄時,便用廬山的別稱“匡廬”命名,沿用至今。
《匡廬圖》采用全景式構(gòu)圖,描繪出廬山巍峨的雄姿。遠處群山疊嶂,屹然萬仞,山間的瀑布飛濺,云林次第;山腰的密林處隱約有一處院落,山道蜿蜒,山溪隨著山道曲折而下,流入山下的湖中;近處山徑上有一人一驢悠然而行,水面上有撐船的漁人,渲染出一片人間煙火。
該畫收藏臺北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