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01
《鳥鳴澗》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譯文】
少有人活動,只有桂花無聲地飄落,夜里一片靜謐,春天的山谷寂寂空空。明月升起,驚動幾只棲息山鳥。清脆鳴叫,長久回蕩空曠山澗。
【簡介】
《鳥鳴澗》是唐代詩人王維所作組詩《皇甫岳云溪雜題五首》中的一首五言絕句,全詩描繪了春夜空山幽靜而美麗的景色,整首詩以靜為主,又不失動感,極似一幅風景寫生畫。詩人用花落、月出、鳥鳴等景物以動襯靜,突出地顯示月夜春山的幽靜,生動地勾勒出一幅“鳥鳴山更幽”的詩情畫意圖,展現了自然之美與寧靜之境。全詩雖旨在寫靜,卻與動景相結合,這種反襯的手法極見詩人的禪心與禪趣。
02
《竹里館》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譯文】
獨自閑坐幽靜竹林,一邊彈琴一邊高歌長嘯。深深的山林中無人知曉,只有一輪明月靜靜與我相伴。
【簡介】
《竹里館》是王維晚年隱居藍田輞川時創(chuàng)作的一首五言絕句絕。詩中前兩句“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描繪了詩人獨自在竹林中彈琴長嘯的情景,盡顯悠然。后兩句“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則通過明月相伴,凸顯出詩人的孤獨與環(huán)境的清幽。全詩語言簡凈,以自然之景與詩人的活動相融合,表達了詩人對隱居生活的喜愛與享受,展現了詩人晚年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的精神追求。
03
《鹿柴》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譯文】
空闊的山林里看不見人,只聽見有人說話。夕陽返照的光射入深林,又照在幽暗處的青苔上。
【簡介】
《鹿柴》是唐代詩人王維的作品。此詩主題為描繪鹿柴傍晚的幽靜景色,展現山林的空寂幽深。內容上,先寫空山不見人卻聞人聲,后繪夕陽返照深林及青苔之景。寫作手法以動襯靜、以局部襯全局,如用“人語響”襯山林寂靜。前兩句突出山林空寂之感,后兩句為山林增添一抹余暉亮色,卻更顯靜謐。該詩自然清新,意境深遠,將詩人對自然的細膩感受融入空靈景色描繪中
04
《雜詩》
君自家鄉(xiāng)來,應知家鄉(xiāng)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譯文】
您是剛從我們家鄉(xiāng)來的,一定了解家鄉(xiāng)的人情世態(tài)。請問您來的時候我家雕畫花紋的窗戶前,那一株臘梅花開了沒有?
【簡介】
《雜詩三首(其二)》是唐代詩人王維所作的五言絕句。詩中寫久客異鄉(xiāng)的游子偶遇故鄉(xiāng)故人,一連串詢問中,聚焦于“寒梅著花未”這一細節(jié)。詩中沒有過多修飾,將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自然流露。開篇簡單的問詢,引出下文對故鄉(xiāng)事物的關注;結尾對寒梅的詢問,看似平常,實則飽含著對故鄉(xiāng)深深的眷戀。此詩最大特點在于寓巧于樸,以質樸的語言、尋常的生活場景,表達出真摯而深沉的思鄉(xiāng)情,成為思鄉(xiāng)題材詩作中的經典,千百年來引發(fā)無數人的共鳴。
05
《送別》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
【譯文】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陽西墜把柴門關閉。待到明年春草又綠的時候,朋友啊你能不能回還?
【簡介】
《送別》是唐代詩人王維所創(chuàng)作的一首五言絕句。開篇以簡語點明送別主旨,平淡中見真意,奠定含蓄基調。詩中獨到在于,未過多描繪送別瞬間,而是聚焦友人離去后主人公的舉動與內心:或佇立目送,或輕撫信物,沉浸回憶。尤為動人的是,寄托了對來年春草重生時與友人重逢的期許。這種超越當下、寄情未來的寫法,拓寬了意境,使情感表達更深沉、有層次,展現了王維的超凡筆力與深邃情感。
06
《紅豆》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
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譯文】
紅豆生長在陽光明媚的南方,每逢春天不知長多少新枝。 希望思念的人兒多多采摘,因為它最能寄托相思之情。
【簡介】
《相思》是唐代詩人王維創(chuàng)作的五言絕句。全詩圍繞紅豆展開,運用起興,雙關、以小見大、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寫作手法,首句點明紅豆產地,次句以“發(fā)幾枝”質樸設問,暗寓情思,第三句勸友人多采擷,末句強調紅豆最能表相思,表達對友人的深切思念。此詩風格明快又委婉含蓄,語淺情深。以紅豆這一常見意象,將抽象相思具象化。當時便被譜曲傳唱,流行江南,成為表達相思之情的經典之作,極具藝術感染力。
07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譯文】
一個人獨自在他鄉(xiāng)作客,每逢節(jié)日加倍思念遠方的親人 。遙想兄弟們今日登高望遠時,頭上插滿茱萸只少我一人。
【簡介】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王維少年時期創(chuàng)作的七言絕句。前兩句以“異鄉(xiāng)”“異客”的疊加,直寫游子孤寂,后兩句通過遙想親人登高插茱萸的場景,反襯自身漂泊的遺憾。全詩語言樸素卻情感濃烈,尤以“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一句成為千古絕唱。此詩不僅展現了唐代重陽節(jié)俗,更以普遍人性洞察,成為中華文化中思鄉(xiāng)主題的典范之作。
08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譯文】
渭城早上的雨潤濕了路面的塵土,客舍旁的柳樹顯得格外青翠、清新。 勸你再干了這一杯酒吧,向西出了陽關就難以遇到故舊親人。
【簡介】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詩人王維創(chuàng)作的七言絕句。詩中前兩句“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勾勒渭城雨后清新之景,點明送別時間、地點,烘托愁郁氛圍;后兩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以勸酒細節(jié)抒發(fā)送別深情,無一字言傷,卻將惜別之意表達得深沉真摯。寫作上,全詩情景交融,語言洗盡雕飾,以自然明朗之筆寫別情。作品雖詠尋常離別,卻因細膩的場景刻畫與濃烈的情感傳遞,形成極強的藝術感染力,不僅情景交融、韻味深永,還被譜曲傳唱,成為千古流傳的送別經典,盡顯王維詩歌含蓄蘊藉又自然真切的藝術風格。
09
《辛夷塢》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fā)紅萼。
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譯文】
枝條最頂端的辛夷花,在山中綻放著鮮紅的花萼,紅白相間,十分絢麗。澗口一片寂靜杳無人跡,隨著時間的推移,紛紛怒放,瓣瓣飄落。
【簡介】
《辛夷塢》為唐代詩人王維所作,是《輞川集》組詩之一。全詩以簡潔的語言,白描手法勾勒出辛夷花在山中綻放又飄落的畫面,同時融入寂靜無人的澗戶環(huán)境描寫,營造出落寞孤寂的氛圍。從內容看,由花的盛開到凋零,展現出生命的短暫與無常。寫作上,借景抒情,通過辛夷花的命運,含蓄傳達出詩人對時代環(huán)境的寂寞之感。此詩短小精悍,意境深遠,以自然之景寫內心幽情,體現了王維詩歌“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且富有禪意的獨特風格,耐人尋味。
10
《畫》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譯文】
遠看高山色彩明亮,走到近處卻聽不到流水的聲音。 春天過去了花仍在爭奇斗艷,人走近了鳥卻沒有被驚動。
【簡介】
《畫》是唐代詩人王維創(chuàng)作的一首五言絕句。其主題圍繞對畫作的贊美,詩中描繪了畫里的山水、花鳥等景致,看似寫畫中實景,實則處處暗示這是一幅畫。在寫作手法上,王維運用簡潔而生動的語言,通過對比畫中與現實的差異,如“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以鮮明的對照展現出畫作的逼真與奇妙。從分段賞析來看,首句“遠看山有色”,從視覺角度描繪遠山之色,點出畫中山水的形象;次句“近聽水無聲”,從聽覺角度,以“無聲”突出水在畫中的靜止狀態(tài);第三句“春去花還在”,借時間變化凸顯畫中花的永恒;尾句“人來鳥不驚”,則以人的活動襯托鳥在畫里的安然。四句詩分別從不同方面,全方位展現出畫的精妙。此詩最大特點是語言清新樸素,寥寥數語便將畫作的神韻展現得淋漓盡致,在質樸中蘊含著無窮韻味,精準地表達出詩人對畫作中美好事物的向往,同時也隱隱流露出對現實的憂傷。該詩憑借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深受大眾喜愛,成為歷來為人傳誦的經典之作。
11
《山中》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
【譯文】
荊溪潺湲流過白石粼粼顯露,天氣變得寒冷紅葉落落稀稀。山間小路上原本并沒有下雨,是那空明翠色好像沾濕人衣。
【簡介】
《山中》是唐代詩人王維創(chuàng)作的一首五言絕句,描繪了秋末初冬時節(jié)的山中景色。詩中通過白石溪、稀疏的紅葉和無邊的濃翠,勾勒出一幅色澤斑斕、富有詩情畫意的山中冬景,毫無蕭瑟枯寂之感。這首詩通過對山中景色的描寫,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內心的孤獨與思鄉(xiāng)之情。詩中前兩句“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描繪了山中溪水和紅葉的局部景色,而“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眲t展現了山中全貌,意境空蒙,如夢如幻。前兩句“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通過描寫山中溪水和紅葉,展現了冬日山景的清幽與美麗。后兩句“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通過“空翠”這一虛寫,營造出一種空靈的意境,使讀者感受到山林的濕潤與清新。全詩清新明快,意境空蒙,如夢如幻。
12
《使至塞上》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譯文】
輕車簡從要出使到邊疆,途中經過居延。像飄飛的蓬草出了漢塞,像歸雁飛入了胡天。 大沙漠里孤煙直上,黃河邊上落日正圓 。走到蕭關恰逢偵察的騎兵,(言說)都護正在燕然前線。
【簡介】
《使至塞上》為唐代詩人王維創(chuàng)作的一首五言律詩,也是一首記行詩,首聯點明出使目的與地點,頷聯以“征蓬”“歸雁”自喻,暗寫詩人受排擠后漂泊無依的孤寂心境。頸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筆鋒一轉,勾勒出邊陲大漠壯闊雄奇的景象,“直”“圓”二字凝練精準,展現出邊塞特有的蒼勁與蒼涼。尾聯虛寫蕭關逢候騎的場景,以“燕然未勒”的典故含蓄表達對戍邊將士的贊嘆。全詩通過“出漢塞”“入胡天”的空間轉換,將個人失意融入蒼茫天地,在雄渾的自然景觀中實現情感升華,既流露了詩人內心的孤寂悲愴,又彰顯出盛唐士大夫特有的慷慨豪邁與開闊胸襟。
13
《終南山》
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 譯文】
巍巍的太乙山臨近長安城,山連著山一直蜿蜒到海邊。白云繚繞回望中合成一片,青靄迷茫進入山中都不見。中央主峰把終南東西隔開,各山間山谷迥異陰晴多變。想在山中找個人家去投宿,隔水詢問那樵夫可否方便。
【簡介】
《終南山》是唐代詩人王維創(chuàng)作的一首五言律詩。此詩以描繪終南山為主題,展現其壯美風光。首聯運用夸張手法勾勒遠景,盡顯終南山高聳入云、連綿不絕之態(tài);頷聯由遠及近,寫登山途中煙云變幻,意境朦朧;頸聯從山巔視角出發(fā),高度概括其遼闊廣袤;尾聯描繪深山問路場景,增添荒遠幽深之感。全詩寫景、寫人、寫物,移步換形,動靜結合,有聲有色。筆力雄健,氣韻生動,宛如一幅精美的山水畫,生動描摹出終南山千形萬態(tài),讓人仿佛身臨其境,盡顯王維詩作“詩中有畫”的獨特魅力。
14
《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
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譯文】
寒山轉變得格外郁郁蒼蒼,秋水日日舒緩地流向遠方。我柱杖佇立在茅舍的門外,迎風細聽著那暮蟬的吟唱。渡頭那邊太陽快要落山了,村子里的炊煙一縷縷飄散。又碰到裴迪這個接輿酒醉,在恰如陶潛的我面前謳狂。
【簡介】
《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是唐代詩人王維創(chuàng)作的五言律詩,為裴迪與王維同隱南山時的彼此酬贈之作。此詩描繪了清幽恬淡的山水田園風光,表達了詩人隱居的閑情逸致、超然物外的志趣,以及對友人的真摯情誼。運用動靜結合、巧用典故、借景抒情、遠近結合等手法。以接輿比裴迪,以陶潛自比,增添文化底蘊;該詩是王維山水田園詩的佳作,風光人物交替行文,情景交融,意境深遠,生動展現了詩人的隱居生活與心境,體現了王維高超的詩歌藝術水平,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15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譯文】
空曠的群山沐浴了一場新雨,夜晚降臨使人感到已是初秋。皎皎明月從松隙間灑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響知是洗衣姑娘歸來,蓮葉輕搖想是上游蕩下輕舟。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隨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孫自可以久留。
【簡介】
《山居秋暝》是唐代詩人王維創(chuàng)作的一首五言律詩,出自《全唐詩》,也是一首山水詩。此詩描繪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時分山村的旖旎風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樸風尚,通過對空山新雨、明月清泉、竹喧蓮動等景象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對山水田園生活的喜愛和對歸隱生活的向往,體現了詩人高潔的情懷。
16
《終南別業(yè)》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譯文】
中年以后存有較濃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終南山邊陲。興趣濃時常常獨來獨往去游玩,有快樂的事自我欣賞自我陶醉。 間或走到水的盡頭去尋求源流,間或坐看上升的云霧千變萬化 。偶然在林間遇見個把鄉(xiāng)村父老,偶與他談笑聊天每每忘了還家。
【簡介】
《終南別業(yè)》是唐代詩人王維的代表作之一。這首詩描繪了作者退隱終南山后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生動刻畫了一位超然物外的隱者形象,展現了其豁達灑脫的性格。詩中,王維以自然閑靜的筆調,前六句寫自己獨自信步漫游,行至水窮處便坐看云卷云舒,仿佛一位不食人間煙火的世外高人;結尾兩句引入人的活動,增添了生活氣息,使隱者形象更加親切可感。王維通過白描與寓情于景的方式,將隱逸生活的自由與超脫表現得淋漓盡致。
17
《漢江臨泛》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
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
【譯文】
楚國邊塞連接著三湘之水,荊門山下茫茫九派相匯合。 江水滾滾似奔流天地之外,青山延綿水霧中時時隱現。 波濤洶涌城郭仿佛飄江上,大浪翻滾遠空好似在搖晃。襄陽的風光真是無限美好,愿與山翁留此地長醉不歸。
【簡介】
《漢江臨泛》是唐代詩人王維創(chuàng)作的五言律詩。此詩以淡雅的筆墨描繪了漢江壯麗之景,表達了詩人追求美好境界、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又隱約流露出對地方長官功績的贊頌。首聯寫眾水交流,密不間發(fā);頷聯開闊空白,疏可走馬;頸聯遠近交織,筆墨淋漓;尾聯直抒胸臆,可比作畫上題字。詩人采取的幾乎全是白描的寫意手法,從大處著墨,于平凡中見新奇,將山川之景寫得雄渾壯闊,似巨幅水墨山水,意境宏遠,氣魄非凡。
18
《觀獵》
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
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
回看射雕處,千里暮云平。
【譯文】
勁風吹過,繃緊的弓弦發(fā)出尖銳的顫聲,只見將軍正在渭城郊外狩獵。 秋草枯黃鷹眼更加銳利,積雪融化,飛馳的馬蹄更像風追葉飄 。轉眼間,獵騎穿過了新豐市,不久之后又騎著馬回到那細柳營。回首觀望方才縱橫馳騁之處,傍晚的云層已與大地連成一片。
【簡介】
《觀獵》是唐代詩人王維創(chuàng)作的一首五言律詩,描繪了一位將軍打獵的全過程。此詩前半部分生動展現了射獵時緊張刺激的場面,后半部則細膩刻畫了傍晚收獵回營的情景,全詩通過動靜結合的手法,既表現了狩獵的豪情與動感,又透露出一種悠遠寧靜的意境。王維運用流暢自然的語言和巧妙的用典,使得整首詩不僅在格律上嚴謹工整,同時在意境營造和情感表達上也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準。詩中未具體提及動植物、節(jié)日或特定人物,但通過對獵場風光的描寫傳達出豪邁爽健的風格特征。
19
《 過香積寺》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云峰。
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譯文】
不知香積寺在哪座山中,走了數里,就進入了白云繚繞的山峰。古木參天卻沒有人行路徑,深山里何處傳來古寺鳴鐘?流泉被聳立的危石所阻而發(fā)出幽咽的聲音,夕陽的余暉灑落在蒼翠的松林上,更顯清冷。日暮時分,獨自在空寂的潭邊,安禪入定以治伏塵俗的毒龍。
【簡介】
《過香積寺》是唐代詩人王維創(chuàng)作的一首五言律詩,一說是王昌齡寫的。旨在描繪山中古寺的幽深靜寂。此詩并未直接描寫寺院本身,而是通過周圍景物的側寫來烘托映襯出寺廟之幽勝。詩中描述了詩人探訪香積寺時所見的自然景觀,如“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以獨特的視角和煉字技巧展現了山林深處的寧靜與神秘。最后通過對深潭已空的觀察,聯想到佛經中的毒龍被制服的故事,隱喻只有克服內心的邪念妄想,才能領悟禪理的高深,體驗到真正的寧靜。全詩構思巧妙、語言精練,不直接提及寺院卻使寺院的存在感躍然紙上,充分體現了王維詩歌自然、含蓄且富有哲理的特點。這首詩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成為了唐詩中表現隱逸思想及山水意境的經典之作。
20
《渭川田家》
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
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
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
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
【譯文】
夕陽的余暉灑向村莊,牛羊沿著深巷紛紛回歸。村中老人惦念著放牧的孫兒,倚著拐杖在柴門邊等候。野雞鳴叫,麥子秀穗,蠶像睡覺了一樣,桑葉也變得稀少。農夫們三三兩兩扛著鋤頭歸來,在田間小道上偶然相遇,親切絮語,樂而忘歸。在這種時刻如此閑情逸致怎不叫我羨慕?我不禁悵然地吟起《式微》。
【簡介】
《渭川田家》出自唐代詩人王維之手,是一首別具韻味的詩作。詩中描繪了一幅初夏傍晚時分,農村獨有的寧靜畫卷。夕陽緩緩西下,余暉灑落在大地,牛羊悠然自得地沿著小巷歸來;一位老人拄著拐杖,靜靜地倚靠在柴扉前,似乎在盼望著牧童的身影;田野里,麥苗正吐露著新穗,桑葉在蠶眠之后顯得愈發(fā)稀疏,而田夫們扛著鋤頭,結束了一天的勞作,相互間親切交談。這一系列的畫面,和諧而自然,生動展現出農村平靜、閑適且充滿生活氣息的場景。王維通過對這些景象的刻畫,不僅呈現出鄉(xiāng)村生活的悠然可愛,更在字里行間流露出自己在官場中孤苦郁悶的心境。具體來看,詩歌開篇的四句,勾勒出田家在日暮時分那種閑適悠然的景象;第五、六句,則將筆觸轉向農事,展現鄉(xiāng)村生活與勞作的緊密關聯;第七、八句描繪農夫們在勞作之余的閑暇時光;至于最后兩句,詩人由鄉(xiāng)村的閑逸生活觸發(fā),直接抒發(fā)內心的羨慕之情。整首詩運用白描手法,如同一幅質樸的水墨畫,將渭河流域初夏鄉(xiāng)村的黃昏景色栩栩如生地展現在讀者眼前,充滿自然清新之感,詩意盎然,令人回味無窮。
【王維簡 介 】
王維(693年或694年或701年 — 761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原籍河東蒲州(今山西永濟),后遷居京兆藍田(今陜西藍田),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畫家。
出身太原王氏分支河東王氏。十九歲赴京兆府應試,獲第一。二十一歲進士及第。 [36] 歷官右拾遺、監(jiān)察御史、河西節(jié)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寶年間,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安祿山攻陷長安時,被迫受偽職。長安收復后,王維被責授太子中允,后官至尚書右丞。上元二年(761年)七月去世,享年六十一歲。
王維不僅參禪悟理,學莊信道,還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于開元、天寶年間,尤長五言。其詩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其書畫特臻其妙,后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蘇軾評之曰:“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贝嬖?00余首,代表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有《王右丞集》《畫學秘訣》等。
人物生平
才華早顯
王維于武則天時期出生在蒲州(今山西永濟)。幼年聰明過人,才華早顯。
少年王維
唐玄宗開元三年(715年),王維離家赴京城,希望得到達官貴人的舉薦。由于能寫一手好詩,工于書畫,而且還有音樂天賦,所以一至京城便立即成為京城王公貴族的寵兒。
開元五年(717年),在長安,其間有時至洛陽。有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
王維高中狀元,真的是靠走岐王和玉真公主后門嗎?
京城求仕
開元七年(719年),在長安,七月應京兆府試。有詩《李陵詠》《西施詠》等。
開元八年(720年),在長安,常從岐王李范等游宴。春,就試禮部,落第。有詩《從岐王過楊氏別業(yè)應教》等。
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負責音樂、舞蹈等教習,以供朝廷祭祀宴享之用。然而供職僅數月,就因屬下伶人舞黃獅子而被貶為濟州司倉參軍。黃獅子舞是專供皇帝享用的,故伶人私自作舞為不敬,累及王維得罪貶官。赴濟州途中作《宿鄭州》等詩。
半官半隱
開元十四年(726年),離濟州司倉參軍任。
開元十六年(728年),隱居淇上。
開元十七年(729年),開始從大薦福寺道光禪師學頓教。冬,孟浩然還襄陽,行前有詩相贈。
開元十九年(731年)前后,王維妻子去世。之后再沒有續(xù)娶。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閑居長安,秋赴洛陽,獻詩張九齡求汲引,隱居于嵩山。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官拜右拾遺,離嵩山至東都任職。
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冬十月,隨唐玄宗回長安。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赴涼州河西節(jié)度幕,為監(jiān)察御史兼節(jié)度判官。
開元二十六年(738年),自河西回長安,仍官監(jiān)察御史。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遷殿中侍御史。冬,因公務赴南方,自長安經襄陽、郢州、夏口至嶺南。
開元二十九年(741年),自嶺南北歸,曾經過瓦官寺謁璇禪師。
天寶元年(742年),在長安,轉左補闕。
天寶三載(744年),開始經營藍田輞川別業(yè)。
天寶四載(745年),遷侍御史,出使榆林、新秦二郡,曾經至南陽郡,遇神會和尚。
天寶五載(746年),轉庫部員外郎。
天寶七載(748年),轉庫部郎中。
天寶九載(750年),春,母親去世守喪,離朝屏居輞川。
天寶十一載(752),三月初,守喪期滿除服,官拜吏部郎中。當年吏部改為文部,為文部郎中。
天寶十四載(755年),由文部郎中轉給事中。
戰(zhàn)亂被俘
天寶十五載(756年),仍任給事中。六月,安祿山叛軍陷潼關,隨之攻入長安,玄宗倉皇逃往四川,王維被俘。被俘后,他曾吃藥取痢,假稱患病,以逃避麻煩。只因為他的詩名太大,安祿山派人把他迎接到洛陽,拘禁在菩提寺,強迫他任給事中的偽職。
至德二載(757年),九、十月,唐軍相繼收復長安、洛陽,王維與其他陷賊之官,均被收系獄中,隨后押到長安。這些人按律當死,但因他被俘時曾作《凝碧池》抒發(fā)亡國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又因其弟刑部侍郎王縉平叛有功請求削籍為兄贖罪,王維才得寬宥,降為太子中允。
晚年生活
乾元元年(758年),責授太子中允,加集賢殿學士,遷太子中庶子,中書舍人。
上元元年(760年),夏,轉任尚書右丞,這是他一生所任官職中最高的官階,也是最后所任之職。
上元二年(761年),仍官尚書右丞。春,上《責躬薦弟表》,請求削去自己全部官職,放歸田園,使其弟王縉得以還京師。五月,進上謝恩狀。七月卒。臨終時,他仍作書向親友辭別,完成后便安然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