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隸章草學術群 篆隸章草
附:周毛新在《網上課堂》關于競臨活動啟動的講話稿。
書友們大家好!第三次競臨活動在大家的熱情督促下,今天開始啟動了!
本次競臨臨什么?其實在第二次競臨結束我就在思考這個問題。針對大家目前臨帖的實際情況,要能對大家的書法學習有所幫助,能解決大家在臨帖過程中,尤其是用筆的問題,并且還要容易識讀,解決直接臨篆書許多人“懼怕”的顧慮。經過反復斟酌、考慮,看來非我今天公布的此帖莫屬。此帖講解放在最后講。
我曾經說過,中國書法史上的任何一通碑帖,哪怕最優(yōu)秀的碑帖,其藝術含量和技法含量都是有限的,都不可能完全涵蓋書法的所有筆法,而僅僅是特定歷史時代的產物,也只能代表那個時代。
你學了“蘭亭序”就夠了嗎?你學了“張遷碑”就懂隸書了嗎?顯然不是。這就如同人們身體對營養(yǎng)的需求一樣,不可能只吃某一樣食物一個道理。只吃一樣,哪怕是山珍海味,天天吃也不行,而要多方攝取。臨帖同樣。
前幾天我說過,就書法學習和創(chuàng)作而言,臨帖的目的不是把書法史上某家某體臨像就完事,就以為是字寫好了,是在學習書法了。那個只能叫復制,叫“工匠活”,即便“形”寫的再象,都僅僅是表面。哪怕臨的再精準,也僅僅是個軀殼。況且寫的也不是你的字而是別人的字。
而書法需要的,是要能深入到毛筆在紙上的運動過程,甚至聚焦到線條的每一個點上,也只有抓住用筆的這個最本質的技能技巧和表現語言,才能用毛筆“說話”,才能真正體現書法作品更深層次的藝術內涵及所呈現出的精神氣象。
從這個意義上講,學習書法應該是對傳統(tǒng)書法的、宏觀的整體觀照和集約。就其學習過程的階段性來看,或是對篆書的集約,或是對隸書的集約、對楷書的集約……,直至對整個書法傳統(tǒng)的總體觀照和集約。
王羲之的字,你以為是他“發(fā)明”的嗎?顏真卿的字是他憑空寫出來的嗎?其實不是,實際他們都是通過對前代書法總體的學習、提煉后的“集大成”,是對前代書法集約的最大化。這也是大師們的字和一般人的字在“涵蓋量”的多與少的最大區(qū)別。
前段時間有朋友說,某某人寫的漢簡某一筆象顏真卿的,而實際上顏真卿的東西都是學前人的,都能在前人的碑帖中找到痕跡和出處。
學習書法,也只有樹立起這樣的認識,才能把自己書法作品的技術含量和藝術含量一步一步向前推進,一步步獲得提升,乃至達到極致。林散之沙孟海臨死都在臨漢碑,都還在漢碑中汲取營養(yǎng)就是這個道理。
應當承認,藝術風格是多樣化的,也正因為如此,大家在學習書法過程中著力打造作品,力求塑造自己作品的“藝術形象”,其路子也各有不同,對碑帖的選擇、臨帖過程中對碑帖技術元素含量的取舍也不一樣。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最起碼筆鋒要能“殺紙”、運筆要能“腕靈指活”、線條要富有“質感”。舍此,隨便你寫什么體,臨什么帖,哪怕臨的再多,作品“創(chuàng)作”的再多也無用。這就如同聲樂,你不錘煉嗓音,音質沒出來,唱再多的歌都不能打動觀眾一樣。
記得有次一位搞書法的在微信里向我“請教”,展示他的作品,看后我不敢恭維。馬上他又展示出第二幅另一種書體,也同樣,我無語。誰知此位老兄急了,“啪啪”的一下“批量”上傳了一、二十幅各種書體作品,叫我“點評”,這下反倒把我給“鎮(zhèn)”住了。我只好說“寫的好!”,“寫的好!”。
任何東西其實都一樣,沒有“質”,“量”再多有何用?
好,還是說我們的:那就是最基本的筆鋒要能“殺紙”、運筆要能“腕靈指活”、線條要富有“質感”。而要解決這個問題,也就是我們這次競臨需要學的——《鄭文公碑》
這通碑是我學書過程中曾經研習過的一通碑,深知個中分量,可謂記憶深刻,獲益良多。在多如繁星的北碑之中,《鄭文公碑》無疑是一顆最耀眼的星,也是最具魅力,最具實力的一通碑。
從血象看,這通碑完全承襲了篆書筆法。從傳承關系來看,它是從《石鼓文》——《石門頌》一路走過來的。而《鄭文公碑》與眾不同,最獨具魅力最獨特的實際就是“楷書的骨架,篆書的筆法”。其用筆完全達到高超純熟的程度。
可能有人會說:我看《鄭文公碑》許多字還是帶有魏碑特有的“棱角”。是,平心而論,應該說那不是《鄭文公》本身書寫產生的,而是刻工隨手就刀,或習慣用刀所致。倘若硬要將這些“二度創(chuàng)作”后所產生的、附加在線條之外的“雜質”強加在鄭道昭頭上,那鄭道昭真的感到冤枉了。實際上,我們只要深讀此碑,透過斑駁的“花痕”,撇開刀工的附加的“刻痕”,就能體會到此碑透露出的圓渾濃郁的篆籀氣息。
關于《鄭文公碑》的介紹,網上很多,大家可以自行查找,這里就不多講了。簡單說,此碑分上下二碑,上碑在山東省平度市天柱山之陽,下碑在山東省掖縣云峰山之陰。上下碑內容基本相同,傳為北魏光州刺史鄭道昭為了紀念其父所書所刻。當時鄭道昭是兗州刺史,剛開始刻在天柱山巔,后來發(fā)現掖縣南方云峰山的石質較佳,繼又重刻。第一次刻的稱為上碑,字比較小,因為石質較差,字多模糊;第二次刻的便稱為下碑,字稍大,且也精晰,但并沒有署名,直至阮元親臨摹拓,且考訂為鄭道昭的作品后才受至重視。
我們需要學習和臨摹的,是鄭文公下碑。關于此碑臨習技法,時間關系這里也不多說了,只是提示大家在解讀和臨習此碑時需要注意一下幾點:
1、此碑線條完全是篆書線條,故筆致圓渾凝重,切忌扁薄。
王玉池先生的《中國書法家篆刻鑒賞辭典》中稱其書給人以“魄力雄強,氣象渾穆,筆法跳越,點畫緩厚,意態(tài)奇逸,精神飛動,筆趣酣足,骨法洞達,結構天成,血肉豐滿”十大美感。包世臣極賞此碑,贊其“有云鶴海鷗之態(tài)”。古今論書者尤為推崇鄭道昭,可見其書審美價值非同一般。
2、此碑雖是篆書線條,但其筆法不完全同于《石鼓文》、《石門頌》。因為秦漢篆隸筆法較為隨意,無任何“規(guī)則”束縛,故線條起收大都隨意而為,自成天然。而自漢末蔡邕“藏頭護尾,力在字中”理論一出,似乎寫字又多了一分講究。加之受“中庸之道”理論的影響,故后來用筆在起收地方又多了些“技術”動作,起收更講究圓筆斂鋒。《鄭文公》也不例外。
盡管如此,此碑筆法的起收仍然很自然,只不過比先秦篆書多了些矜持,意態(tài)更加內斂而已。但絕不象有的清人篆書故意對線條的起收加以強化,形成“重頭重尾”,成“蝌蚪狀”。當然,這些都是歷史的產物,也是時代使然,這里就不拓開了。
3、運筆要慢,要體會整個運筆過程。要鋒尖殺紙,砥礪而行,同時注意轉彎處的“提筆束毫”,切忌去表現硬角刀痕??梢哉f,此碑線條骨子里就是“圓”,它體現在全部字形、整幅作品之中,這一點要特別注意。它是運用楷書的骨架,用篆書筆法在操作。
4、建議最好先不要動筆寫,而要學會查找相關資料,對此碑進行研究和解讀后,然后再動筆。
最后祝大家書藝進步,競臨取得好成績!謝謝大家??!
2019年9月4日